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 葛紅林
中央多次指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在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又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我們要認真學習和正確領會中央的要求,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實際,進一步提高對高耗能產業的科學認識,實現對高耗能產業的科學調控。
當前,高耗能產業已經成為“雙碳”目標的社會焦點,一方面,高耗能產業是耗能大戶,即使按照當前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一時還改變不了它的高耗能特征,除非發生顛覆性的工藝路線革命。另一方面,高耗能產業又是當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的產業,雖然鋼鐵、銅鋁、硅等冶煉能耗已占全國總能耗的15%以上,但是,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鋼鐵,綠色新能源建設離不開銅鋁硅。我認為,當前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高耗能產業的問題,而是著眼長遠,立足當下,科學認識高耗能產業,科學調控高耗能產業,確定鮮明的可操作性的調控目標取向和路徑,實現高耗能產業降碳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雙目標。
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高耗能產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產業,同時必須分行業,盡快確定高耗能產業的調控總量。
一是要突破市場經濟的傳統定勢,不能任憑市場需求決定生產。有不少同志從傳統的市場經濟觀點出發,認為應由市場需求決定行業的產能產量。初聽似乎沒問題,但套用到高耗能產業則不正確,因為沒有考量它的高耗能。產量必須適可而止,即使減少出口,減少GDP。這是當前對高耗能產業應做出的基本判斷。
二是要突破定性管理,實現全國的定量管理。要頂層確定全國產量調控指標,雖然不容易做,但必須要做。當務之急是應分行業地對高耗能產業的產品做一次未來需求分析,形成預見性的調控指標,有的做逐步的減法,有的做上限之下的逐步加法,通過政府、行業和企業的統一認識和有效互動,穿透問題,放矢難點,精準施策,提升總量調控的可操作性。
當前,我國不少高耗能產業的產品占全球50%以上,因為國內的供大于需,導致了大量出口,有的在過去還享受了出口退稅的鼓勵。這里不評論過去做得對否,但現在的政策和措施,要加快適應新發展階段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比如,應收緊出口政策,從寬松出口轉變為限制出口和鼓勵進口。雖然高耗能產品出口可以拉動社會經濟發展,獲得企業經濟效益,但也消耗了國內能源,相應的污染也留在了國內。所以,不能只算經濟賬,也要算好經濟和社會的統籌賬,要敢于對高耗能產品的出口做減法,善于對高耗能產品的進口做加法。通過一加一減,在保障國內高耗能產品使用的同時,減少國內能耗指標,同時鼓勵深度加工,開發更高附加價值的終端產品。
前一階段的“雙碳”工作,有的地方目標設定過高、速度要求太快,從而脫離實際;對高耗能項目,有的地方搞“一刀切”關停;有的驟然抽貸斷貸,這都危害了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堅決遏制“二高”項目盲目發展,并不是要遏制“二高”項目的優化調整,應做到在總量控制下的科學布局。要加快實現總量控制下再優化、再調整、再布局,加快先進產能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將項目配置在清潔能源占比較高的地區,提高清潔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比如,減少產煤區域的煤電鋁,增加水電區域的水電鋁,核電區域的核電鋁。此外,高耗能產品往往也是高載能產品,要珍惜初次生產過程中的耗能,最大限度地將其變成為今后循環利用中的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