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逸慧|文
“雙碳”目標的提出,給再生有色金屬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再生產業迎來了發展春天。中鋁、中色、魏橋等龍頭企業紛紛開始涉獵再生產業,困擾再生產業已久的稅票分離、原料保障等問題似乎也有了突破解決的機會……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總共10個方面,其中有8項重點任務涉及有色金屬行業,體現了有色金屬行業對實現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實現“雙碳”目標,再生有色重任在肩,行業的目光紛紛匯聚于此。
聚焦“雙碳雙循環 再生再發展”,日前,第二十一屆再生金屬論壇及展覽交易會在武漢隆重召開。目光匯聚下的再生產業,面臨著何種機遇,又有著哪些亟待解決的難題?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在視頻致辭中指出,有色金屬的再生利用是有色金屬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和支撐,是破解資源和環境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年前3季度,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量超過1100萬噸,主要金屬品種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2021年以來,再生有色金屬新建項目超過30項,累計涉及產能約620萬噸。而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2000萬噸,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量分別達到400萬噸、1150萬噸、290萬噸。
涉獵再生有色十數年之久,不少企業紛紛表示,直至如今,再生有色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新政策催生新動能,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吉位在介紹產業情況時指出,2021年,再生有色金屬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原料供給結構日益優化,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廣,“原生+再生”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產業保持平穩增長。
與此同時,企業對于再生有色金屬摘掉“兩高”帽子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2021年7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以下簡稱“再生分會”)就再生鋁項目立項問題在京召開研討會。企業在對再生產業滿懷投資熱情的同時,再生鋁項目立項中的環評、能評依舊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再生有色金屬在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業外乃至業內,對再生有色金屬的了解均不夠充分。
大會呼吁業內外積極行動,扭轉對再生有色金屬的固有觀念。相比于原生金屬,每用1噸廢銅(再生銅)可以減少排放1.06噸的二氧化碳;再生鋁熔煉過程中的能耗只有電解鋁冶煉的4%~5%,再生有色金屬是節能產業,而不是高耗能產業。再生金屬的品質也并不比原生金屬的品質差,廣大有色金屬企業必須走節能之路,這條道路離不開“再生”這個重要伙伴。
中國鋁業集團、中色礦業集團等龍頭企業已經把擴大廢舊有色金屬利用比例提升到集團層面進行總體布局,山東魏橋集團、神火集團等一批原生金屬生產企業和加工企業加速向再生有色金屬領域延伸布局。由“國企干原生,民營干再生”到“原生+再生”融合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效應不斷加強。
再生有色金屬的品質是否會劣于原生有色金屬?“原生”和“再生”之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嗎?從業人員對此類問題的看法也開始發生改變。
保級利用一直是困擾再生產業前進的大難題。礙于再生原料品相不佳抑或裝備工藝水平不足等原因,再生有色金屬只能降級使用,因此,不少企業對使用再生原料滿是顧慮,認為用“原生”品質會優于用“再生”。而在“雙碳”背景下,回收利用再生有色金屬成為企業降碳的優選項,此時,抹去“原生”與“再生”區隔,提高裝備工藝水平,以促進保級利用成為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
“工藝水平低”長期以來困擾著再生企業。許多再生企業由小微企業起家,長期對自主創新投入不足,工藝要求低,流程更新慢。這導致企業即使回收到了高品質原料,但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產生錯配。龍頭進場,更強大的實力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研發投入和更高的工藝標準,而先進工藝一旦采用推廣,將助益整個再生行業的發展。
龍頭進場,是融合也是競爭。小微企業擔心生存空間被擠壓,但任何時候,創新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和研發不是龍頭企業的專利,而應是整個行業的共識。龍頭企業同樣也需考慮投資再生產業布局的地域、體量、領域,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再生有色產能擴張,以國內原料為主的格局繼續深化,進口再生銅鋁原料對再生有色金屬產業資源保障起到了重要補充作用。
2020年7月1日,《再生銅原料》《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等三項國家標準正式實施,一解之前再生銅鋁原料無標可依的困境。
三項標準正式實施后,進口再生銅鋁原料量開始呈現恢復性增長。再生原料進口方面,再生銅在2021年看到了明顯的恢復性增長,而再生鋁增長卻不如預期。歐美國家同樣重視降碳,再生工藝先進,且有龐大的消費量,在我國對進口再生原料高標準嚴要求的情況下,再生企業需考慮未來進口不如預期的可能性。同時,也需衡量國際合作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去哪兒”找再生原料的問題過后,又是如何保障再生原料“品質”的問題。
近兩年國內原料增長迅速,目前85%的原料依舊來自國內,供應依然緊張。但進一步來看,企業缺的不是原料,而是符合要求的原料。
一是“高品質”。三項標準均強調按直接入爐的標準篩選“高品質原料”,由此倒逼再生企業加快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篩選回收利用水平。要想獲取高品質原料,前端的分揀環節變得尤為重要,既得確認金屬原料分類清楚,又得確認化學成分單一,這對沒有行業知識的回收散戶來說過于困難。二是“個性化”。原料需求多元化、個性化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伴隨著產業擴張,個性化需求會更加明顯,而還在為“高品質”原料煩惱的再生產業,又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難題還是落到了回收體系的建設身上。
迫切發展的再生產業與尚顯落后的回收體系之間,留下了許多疑問,我國再生有色金屬回收率并不低,尤其廢舊鋁易拉罐回收率幾乎可達100%,但回收市場小散亂、回收戶資質不健全、回收物品質參差不齊等難題依舊困擾著企業方。
一是如何確定回收戶的資質。再生金屬消費量不斷擴大,回收體系建設卻收效甚微,企業想找“有資質”的回收戶,以此規避原料安全、稅票等一系列風險,而小作坊卻不夠正規,以至于企業在回收環節難以獲取正規發票,在出售環節卻需繳納高額增值稅。二是如何保證回收原料的品質。“再生三項國家標準”的實施,倒逼著企業尋找更高品質的再生原料。而我國以小作坊為主的回收主力軍,對金屬品種僅有基本辨別能力,預處理水平較為低下,給企業增加了許多處理成本和風險。
會上,筆者欣慰地看到這些難題有了突破的機會。
再生分會成立了專題工作組,爭取工信部節能司課題委托,開展“再生銅鋁加工配送行業規范條件”的編制工作,將對再生銅鋁原料回收企業和基地的規劃布局、工藝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引導產業培育壯大一批經營規范、技術先進的大型回收企業或基地。
可喜的是,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得到了部分企業的支持,再生銅鋁加工配送中心已經開始在原料生產消費相對聚集的地區建設起來。2022年,再生分會將爭取在全國培育5~10家再生銅鋁加工配送中心和基地,以此為起點,匯聚加工配送企業和再生利用企業,形成良態產業區域生態系統,提升原料分類預處理精細化程度,提高原料保級利用率,推進再生有色金屬產業規范、綠色、可持續發展。
新思維也開始被引入再生產業,提供解決方案。據青島新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杰卡介紹,散戶可以10分鐘內在“新再生網”上完成個體工商戶注冊,投送貨物時便完成發票開具,相關稅費交由收貨方承擔。此舉不僅方便、快捷,能突破地域限制,還能在保證回收戶不損失利益的同時,具備合法合規資質,同時降低投送方和收貨方的風險。
當然,新生產業由萌芽到成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再生銅鋁加工配送中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互聯網平臺異地處理的可能性和風險性等問題,仍需要實踐去檢驗。引入新思維,建立新產業,解決舊難題,這種思路興許能提供一些靈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