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曉磊
鮮卑拓跋部由一個起源于大興安嶺的原始部落不斷發展壯大,于公元386年建魏,并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為了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拓跋珪建立北魏時委任監察官員,孝文帝時進行了大規模官制改革。通過不斷完善,北魏監察官員制度在學習漢民族政權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熟,推動了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在不同民族的相互融合中不斷進步。
皇始元年(公元396年)九月,代王拓跋珪“初建臺省,置百官,封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已下悉用文人”[1]27,開始設置監察官員。皇始三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定國號“魏”,改元天興。
1.御史臺御史
御史臺,北魏時期也稱南臺,是職掌監察的中央機構。道武帝拓跋珪時國家官制中設置了御史臺。《魏書·官氏志》記載,天興四年(公元401年)九月,“罷外蘭臺御史,總屬內省。”[1]2973說明北魏初年御史臺已經存在,但道武帝撤銷御史臺將監察職責歸入內省。明元帝時期復置御史臺,但并沒有發揮監察的作用。孝文帝罷侯官之后中央監察機關轉變為御史臺,主要官員包括御史中尉、治書侍御史、殿中御史、侍御史等。其中,“御史中尉為御史臺主官,官秩三品上;治書侍御史第五品上,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為從五品中。”[2]但是孝文帝時,御史臺官員的品秩降低,御史中尉官秩三品,治書侍御史第六品,侍御史第八品,殿中侍御史為從八品,檢校御史第九品。
2.內省侯官
北魏前期,內省負責宿衛警戒、參議朝政、服務內廷等事宜,其中侯官掌握監察權。《魏書·官氏志》記載:“以伺察者為侯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1]2973侯官是北魏前期履行監察職責的官員,不僅監察中央官員,而且負責監察地方官員。為了加大監察力度,北魏前期不斷增加侯官的人數,例如《魏書·刑罰志》記載,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增設內外侯官,伺察諸曹外部州鎮。”[1]2875孝文帝時期侯官人數已過千人。侯官像朝廷耳目一樣穿著微服散布各地,伺察當地官員,常不擇手段以達到監察的目的,甚至濫用權力制造冤案。孝文帝開始逐漸減少侯官人數,這是官制改革的前奏。《魏書·官氏志》記載:“太和二年(公元478年)五月,減置侯官四百人。”[1]2976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因“奸巧弄威,重罪受賕不列,細過吹毛而舉”而廢除了侯官。伴隨著內伺官制度的取消,侯官退出了歷史舞臺。
3.內侍長、尚書左丞
內侍長,拓跋什翼犍時即設此職。其隨侍皇帝身邊備顧問,拾遺應對,同時負有察舉百僚的職責。明元帝初,安頡為內侍長,“令察舉百僚,糾刺奸愚,無所回避。”[1]715孝文帝改革后廢除該官職。
尚書左丞北魏初期設置,后遭到裁撤,太武帝再設。孝文帝時期,在尚書省設置尚書左丞,掌管監察事宜,地位可比御史中尉,主要負責監察地方官員的違法行為。據《魏書》記載,張蒲在道武帝占據中山之后任尚書左丞。賈彝于道武帝即位后拜尚書左丞。
4.散騎省訓士
北魏前期設置散騎省,主要侍從皇帝以備顧問,其中有訓士一職。該職于道武帝天興三年(公元400年)十月設置,訓有教導之義。《魏書·官氏志》記載,“訓士職比諫議大夫,規諷時政,匡刺非違。”[1]2973之后孝文帝改散騎省為集書省,置諫議大夫。《通典·職官三》介紹諫議大夫在秦朝時設置,主掌論議,沒有固定的名額編制,北魏時也稱諫議大夫。可見,訓士即諫議大夫,在北魏時期屬于言諫官員。
5.門下省侍中
孝文帝時期,門下省置侍中四人、黃門侍郎四人。侍中侍從皇帝左右,“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黃門侍郎在皇帝左右侍從,備皇帝顧問,掌規諫謀議、糾正違失等事。侍中和黃門侍郎均可以向皇帝進諫,糾正皇帝言行。
1.司州牧
司州是北魏時期以都城為中心的州,管轄范圍最廣、地位最重要。北魏前期都平城、后期都洛陽。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次年始置司州牧,治平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稱司州刺史,位二品中。北魏遷都洛陽改平城為恒州,司州改置洛陽。司州的行政長官最初為司隸校尉,后改稱司州刺史,孝文帝時期改稱司州牧。司州牧作為北魏京畿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同時負責京師所屬郡縣的監察事務。
2.刺史
刺史為地方州的行政長官,主要職責包括行政、監察、軍事三個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刺史都掌握領兵之權。北魏前期州刺史設三人,其中一人為宗室成員。孝文帝之后改為一人。刺史作為州的最高行政官員,負有監察所屬郡縣的職責。
3.監軍
北魏時期設置軍鎮負責當地軍事戍衛,軍鎮職官中設有監軍一職,由中央派遣到軍鎮負責監察事宜。例如《魏書》記載,明元帝時孫王度為虎牢鎮監軍。明元帝時期奚斤率軍攻打赫連昌時,安頡為監軍侍御史。而且北魏有專門巡行監察統軍將領的記載,例如《魏書·楊播傳》稱北海王顥仍隨軍監察。
4.地方特遣使
北魏時期,皇帝會不定期派遣官員巡行地方,主要任務就是考察地方官吏政務,糾舉不法行為。從道武帝到孝文帝時期,《魏書》記載了派遣巡察使者15批次,高宗、孝文帝時期最為頻繁。例如,道武帝天興年間曾多次“分命諸官循行州郡,觀民風俗,察舉不法”“分命使者循行州郡,聽察辭訟,糾勃不法”[1]36。明元帝于公元410年派遣使者巡查各州,監察地方官員行為。文成帝太安元年(公元455年)派遣尚書穆伏真等三十人循行監察地方。
鮮卑族建立國家之前長期處于游牧部落狀態,對于監察沒有特別的需求。但是當一個國家誕生之后,監察是鞏固國家統治、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皇帝需要通過監察,彈劾百官,糾舉黯吏,懲治污吏,肅正綱紀。因此,伴隨著國家政權的誕生,北魏設置了監察官員。北魏立國之初,國家組織比較簡單而且帶有明顯的部落痕跡,當時的監察官員以侯官為主。隨著對漢文化了解的深入,北魏在孝文帝時期確立了以御史臺為中心的監察體制。
北魏立國后鮮卑族人依然處于奴隸制狀態,遠遠落后于其統治下的中原地區。為了盡快擺脫被動的局面,道武帝開始效仿漢民族建立相應的國家機構進行管理。《魏書》記載道武帝“初建臺省”,其中就包括仿漢制設立的御史臺機構,整飭吏治的監察官員也伴隨而生。
鮮卑族屬于游牧民族,建魏后依然保留著擄掠的傳統習慣。道武帝時期對外戰爭頻繁,每次獲勝之后就會將擄掠的牛羊等財物分賞給臣下。從登國到天興年間,《魏書·太祖紀》記載道武帝出征后班賞的記錄有十余次。如“登國三年五月癸亥,北征庫莫奚。六月,大破之,獲其四部雜畜十余萬,渡弱落水。班賞將士各有差”[1]22。建國之初依賴戰爭頻繁頒賞的情形隨著國家統治的穩定大大減少,在這種情況之下,憑借擄掠和賞賜來滿足生活需要的北魏官吏開始貪墨、剝削百姓,嚴重損害了國家的統治秩序。因此,通過設置監察官員達到糾舉貪官污吏、整飭吏治的目的。
鮮卑拓跋氏最初生活在草原地區,主要管理自己的部族和依附的少數民族。隨著實力不斷擴大,拓跋氏的控制范圍逐漸南遷。公元397年道武帝滅后燕,之后北魏先后吞并了北燕、西涼、大夏等國,逐漸統一了北方。拓跋氏以統治者的姿態踏上人口以漢族為主中原大地,為了穩固統治,贏得漢民族的認可,必然要采用一些適應農耕經濟的漢制來實施統治。因此,在政治上頗有魄力的拓跋氏迅速轉變部落管理模式,采用漢制設置國家機構和制度,監察官員隨之而出現。
拓跋氏立國之初仿漢制設御史臺作為中央監察機構,道武帝撤銷御史臺將其監察職能轉歸內省侯官。侯官的設置取白鷺延頸遠望之義,應和了侯官伺察的特點,是鮮卑民族特色的體現。在孝文帝改革官制廢除侯官之后,御史臺才真正成為中央監察機構發揮作用。北魏御史臺官員的設置主要沿襲漢制,主官御史中尉“督司百僚”,漢朝時稱御史中丞;御史中尉的屬官治書侍御史、檢校御史均源于漢代。例如《通典·職官六》記載:“晉太元中,始置檢校御史,……亦蘭臺之職……后魏太和末,亦置此官。”[3]另外,就言諫官員而言,北魏前期設置訓士,孝文帝改革后設諫議大夫。訓士作為言諫官員的名稱只出現在北魏,其他朝代一般均稱諫議大夫。
北魏前期,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監察官員的設置均呈現出胡漢雜糅的特點。在中央,御史臺時設時廢,與侯官曾長期共存,雖然這是北魏守舊勢力與革新派之間爭斗的結果,但是也反映出在學習中原監察法律文化過程中北魏監察官員胡漢雜糅的特點。北魏初,道武帝曾設立御史臺,崔逞擔任御史中丞。雖然道武帝在天興四年(公元401年)廢御史臺,但從道武帝廢御史臺到孝文帝改革官制七十余年時間內依然有人出任御史。例如,明元帝時期,陸俟掌御史臺事務。明元帝時期,周畿任殿中侍御史,“掌宿衛禁兵,斷決稱職”。文成帝時期,高謐“拜蘭臺御史”,不久之后任治書侍御史,彈劾違法行為,履行職責無所畏懼,受到贊賞。在地方,北魏前期州實行三刺史制度。據嚴耀中先生考證,三刺史中鮮卑一人多由軍鎮將軍兼任,同時監督其他二位漢人刺史[4]。該制度是鮮卑族統治漢地的方式之一,同樣體現了北魏時期監察官員在設置上胡漢雜糅的特點。北魏后期,孝文帝依據漢制進行監察機構的改革,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監察官員的設置開始全面漢化。
為了發揮監察職能,維護政權穩固,北魏非常重視監察官員的選任。
第一,重要監察職位由鮮卑貴族擔任。御史中尉由宗室出任,例如孝明帝時元匡和元子攸曾任御史中尉。“官尊位重”的司州刺史,多為鮮卑貴族擔任。例如拓跋順,道武帝時任司隸校尉。在北魏定都洛陽后均由宗室擔任司州刺史,例如,孝文帝時期的元干、元詳;宣武帝時期的元羽、元懷;孝明帝時期元悅;孝莊帝時期元徽;孝武帝時期元寶炬等。北魏通過宗室成員兼任地方刺史以保障鮮卑族的統治。例如,道武帝時期拓跋崇任并州刺史;太武帝時期拓跋纂任定州刺史;獻文帝時拓跋平原任齊州刺史;孝文帝時拓跋嘉任徐州刺史;孝明帝時元深先后任肆州刺史、恒州刺史。
第二,監察官員的選任重在為人正直、賢良和學識淵博。例如,李彪性格剛直,嚴謹聰明,學識廣博,孝文帝任命其為御史中尉。李彪任御史中尉后經常彈劾違法官員,大小官員都敬畏他。酈道元在孝文帝時因“秉法清勤”任治書侍御史。孝明帝時,元暉上書:“御史之職,……愚謂宜簡宿官經事、忠良平慎者為之”[1]379。宣武帝同意并依此施行。元暉所言進一步表明了北魏選任御史的條件。對于言諫官員的選任,同樣如此。例如,太和初年,甄深任諫議大夫時“時有所陳”而受到孝文帝的贊賞。孝莊帝時,裴景融任諫議大夫。甄深“頗學經史,稱有刀筆”,裴景融“篤學好屬文”,二人均因才學被授予諫議大夫之職。
北魏的侯官和御史均屬于專職監察官員。前期,侯官負責中央、地方官員的監察。當時國家沒有對侯官的監察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定,只規定負責監察“百官疵失”,只要是官員的過錯、違法行為均在監察的范圍之內,因此侯官監察的范圍比較廣泛。孝文帝時期,御史臺取代侯官曹成為中央監察機構。御史臺的主要官員有了明確的職掌范圍,御史中尉督司百官;治書侍御史監察服章違錯、朝會失時等事宜;殿中侍御史“居殿中,察非法”;檢校御史負責外朝和地方的監察。例如,肅宗初,山偉任侍御史。元旦朝會之日,山偉在神武門值守時看到妻子的從叔羽林隊主打直長,于是彈劾了羽林隊主,并得到御史中尉元匡的稱贊。
北魏言諫官員如,訓士、侍中、黃門侍郎、諫議大夫均承擔向皇帝諫諍獻策,勸正政治上失誤的職責,享有監察權。《魏書》中記載了諸多敢于直諫皇帝的事件,例如,古弼在太武帝時期曾任侍中。太武帝準備閱兵,古弼沒有按照皇帝的要求提供膘肥體壯的馬匹參與閱兵。他勸諫皇帝說:“吾以為事君使畋獵不適盤游,其罪小也。不備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孔熾,南虜未滅,狡焉之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不虞之遠慮。茍使國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1]692太武帝聽從了古弼的勸諫,贊他是“國之寶也”。
地方特遣使是由皇帝派遣到地方行使監察職權的官員。《魏書》中關于皇帝遣使出巡的記載頗多,每次遣使出巡均以考察地方農業生產、百姓疾苦、官吏為政行為為主。首先,巡查地方官員的不法行為。例如,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派遣使者出巡郡國,并要求“舉奏守宰不法者”,并親自查明情況予以黜陟。明元帝時派遣使者監察地方官員的“資財”。其次,巡查地方司法審判。道武帝時多次遣使循行州郡,“聽察辭訟,糾劾不法。”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時對于河南七州刺史的不奉法,派遣使者“觀風察獄,黜陟幽明”。最后,巡查地方農業。孝文帝時期曾多次遣使者到地方“勸課農桑”,督促農業生產,并以此作為督察地方官員的內容之一。
總而言之,北魏時期御史臺御史、侯官、刺史、訓士、侍中、黃門侍郎、諫議大夫、地方特遣使等官員均享有監察權,范圍比較廣泛,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監察的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監察效能,北魏注重維護御史臺主官的權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北魏改御史中丞為御史中尉。御史中丞西漢時設置,原為御史大夫副職,漢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之后,御史中丞成為諸御史之長。東漢時專掌監察,職權甚重。三國、兩晉、南朝均沿用該官名,而北魏將御史中丞改為御史中尉。中尉在秦漢時是統帥軍隊、督察軍吏的高級武官,依賴武力建立國家的鮮卑拓跋氏深知武將的威懾力,因此為了樹立文官御史中丞的權威將其名稱改為御史中尉。在北魏之后的其他朝代又沿用御史中丞的名稱,凸顯了北魏非常重視維護監察官員的權威。其次,御史中尉專道出行。中尉“出入千步清道,與皇太子分路。王公百辟咸使遜避。其余百僚,下馬馳車止路旁,其違緩者,以棒棒之”[5]。北魏通過專道出行樹立御史中尉的威勢,以確保其監察職權的順利行使。
孝文帝時,御史臺為中央監察機構,地位獨立,可以通過《魏書》的記載加以說明。如尚書左仆射元順上奏稱尚書是百官之本,涉及公事不應送交御史。御史中尉元子思上奏曰:“案《御史令》云:中尉督司百僚;治書侍御史糾察禁內。”又云:“中尉出行,車輻前驅,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時經四帝,前后中尉二十許人,奉以周旋,未曾暫廢。府寺臺省,并從此令。又尋《魏書崔琰傳》、晉文陽囗《傅嘏傳》,皆云:既為中丞,百僚震悚。以此而言,則中丞不揖省郎蓋已久矣;憲臺不屬都堂,亦非今日。”[1]353
依《魏書》記載可以發現,元子思在元天穆掌握朝政大權時任御史中尉,因此元子思奏疏的時間應為北魏末年。元子思的奏疏從御史中尉的職掌為監察百官和御史中尉專道出行兩個方面證明北魏時期御史臺地位具有獨立性,《魏書·崔琰傳》等的記載說明御史臺不隸屬尚書省,而是獨立的行使監察權。
另外,北魏統治者為了鞏固少數民族的統治,減少決策的失誤,也比較重視納諫。散騎省訓士、集書省諫議大夫,門下省侍中、黃門侍郎均可以向皇帝諫言,規勸皇帝的言行[6]。《通典·職官三》記載,侍中“后魏尤重”。北魏皇帝不僅設置諫官,而且經常下詔群臣積極諫言。例如,孝文帝時期下詔要求官員“各聽上書,直言極諫”。言諫官員的設置推動了北魏言諫制度的發展,使得諫官體系逐漸走向系統化、規范化。
總而言之,北魏諫官可以與皇帝討論國政,駁正政令得失,御史糾舉百官,整肅吏治,為唐朝封建監察制度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北魏立國一百余年,監察官員制度由明顯的鮮卑色彩過渡到逐漸效仿中原政權,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乏自身的特色,例如御史中尉專道出行、遣使出巡地方等,為中國監察制度的成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延續、促進了中國監察法制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