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青青
(江蘇省如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如皋 226500)
在類型教育下,教育開始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分,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其開展的教學活動和學校外的社會經濟關系密切,這種教育模式的導向是順應產業發展和滿足就業需求。換言之,職業教育不但遵循人才鏈、創新鏈、教育鏈、產業鏈之間互相銜接的規律,還能實現教育供給,符合職業就業需求,與學生個體教育認知與工作生涯需求互相作用。因此,職業教育唯有符合個性與經濟發展需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傳統教育環境下,知識本位是中職教育課程價值取向。在類型教育下,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促進職業教育轉型和健康發展,能力本位逐漸成為課程價值取向。
能力本位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來講,能力本位屬于一種教育理念,源于課程改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學生除了掌握知識外,還應具備對應的活動能力以及技術技能知識理解能力[1]。廣義來講,能力本位不局限于教育學范圍內,能力本位注重學生能力發展與品德教育,借助健全人格教育,呈現學生的良好品性與真實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能力開發與發展,傳統中職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更重視傳輸知識,忽略了學生服裝縫制工藝能力的開發和培養,教師在教學時未能根據學生能力來傳授知識[2]。能力本位教育有兩種特點:其一,注重職業能力培育與個人全面發展,即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審美情趣以及道德精神。心理、審美、能力、知識、品德等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不能互相替代,只有共同發展才是能力本位教育的追求。其二,注重實踐能力培育,即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學生除了具備服裝縫制工藝知識和技能外,還要遵循愛崗敬業、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
類型教育下中職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能力本位內容重構是一個持續性的綜合過程,能力本位是課程理念的指導與價值取向,學生實踐能力培育與提升是教學目標,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是教學過程,學生能力是教學效果的衡量指標。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的理論教學以及實踐過程的核心是能力,目的在于推動學生發展,這也是課程能力本位重構的主要原因。類型教育下中職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能力本位內容重構可以從4個方面展開。
對于中職院校而言,在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能力本位價值導向下,其教學目標是能力培養,主要包括知識傳授、技能培育和職業素養培養3個方面,同時在教學中需同步發展[3]。 “服裝縫制工藝” 教學具有技能型特點,涉及的工藝環節比較多,包括服裝修改、手工制作、剪裁、繪圖等,具有較為復雜的工藝流程,學生不僅要具備服裝縫制工藝相關理論知識,還應具備服裝縫制實際操作技能。能力目標是教師開展 “服裝縫制工藝” 教學的基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能促使其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有序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可讓學生將能力訓練和提升作為學習目標。此外,教師應細化教學目標,可將復雜的服裝縫制工藝簡單化、條理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服裝縫制工藝知識,為實踐操作奠定理論基礎,而良好的實踐操作是對理論知識的有效鞏固。
中職院校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在內容設計時應體現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師應做好 “服裝縫制工藝” 的理論教學,兼顧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理論基礎是中職院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前提。另外,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要做好創新能力的培育,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備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結合案例分析、項目訓練以及頂崗實習等,通過創新教學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在 “服裝縫制工藝” 課堂體系重構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培養需求,設計兼顧理論和技能的課程,讓理論課程為技能課程服務,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教師在課程中增加實踐環節,借助知用并行提升學生服裝縫制工藝的專業技能,將能力培養融入整個課堂活動,體現 “服裝縫制工藝” 教學的創新性和實踐性。
“服裝縫制工藝” 內容重構需要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詳細了解學生的學情和實際需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明確把握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教師還要明確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合作、創造、實踐與發展等。對中職院校的服裝縫制工藝專業學生而言,能力本位下的能力應包括服裝縫制工藝專業知識、自我發展與完善能力等,例如制圖、剪裁、縫制、熨燙等均是服裝縫制工藝專業能力,學生需完成基本的服裝縫制,可以鑒賞他人的優秀服裝縫制工藝作品,借鑒優秀作品進行模仿性創作,將個人的思想和風格體現在縫制工藝作品中,實現創新創作,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4]。
企業對中職人才的考量除了要求技術能力外,還包括團隊精神、合作交流能力、職業素養與敬業精神。因此,中職院校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在能力本位重構時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基礎的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外,還應基于學生的能力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文化素質、品德素質拓展課堂體系。例如,教師可以將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品德修養等知識引入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歷史、文學等知識。積累人文知識可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判別與分析能力,自然科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育,品德修養知識能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5]。
傳統中職 “服裝縫制工藝” 課程教學大多采取理論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度不夠,該模式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現代服裝行業用人要求。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需要更多的技能型與技術型人才,所以中職院校開始提倡 “能力本位” 的育人模式,該模式有利于中職院校教育對接和呼應現代經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