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華僑實驗學校 吳洋
班級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隱性文化的建構過程,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養成,引導著班級整體的發展方向,為班級和學生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提供內在的驅動力。在共性和個性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立足于集體和個人發展的差異性,班級文化的建設具有獨特性,是班級整體風貌的抽象表征。如何通過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個性而全面的發展,為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成為新時期教育工作開展的新方向。
班級文化建設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在長期的集體生活中共同磨合、彼此適應、協同建構的具有班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德育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的文化共同體。班級文化建設是教育教學的“隱蔽課程”,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點,是軟性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教育大辭典》中將班級文化解釋為:班級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共同堅守的思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品質、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復合體,從而形成的集體心理氛圍以及行為范式。
1.補充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是聚集文化、創造文化、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建設工作。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內容的豐富和補充,是發展學校文化的重要抓手。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思維輻射點和延伸點,校園文化是班級文化的出發點和支撐點,班級文化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校園文化的整體形象,推動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凸顯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
2.促進學生道德發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發展的關鍵時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發展的最主要目的。首先,班級文化建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班級文化以間接性、內隱式的教育形式時刻影響著學生對道德的理解和發展。其次,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班級文化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將道德內容滲透學生成長過程,使學生形成具身化的情感體驗,促進其自覺支配、踐行其道德行為。然后,班級文化建設有利于磨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小學時期,學生的堅韌性和自我抑制控制是其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其主要依托外部環境的督促。班級文化建設作為特殊的文化環境,其蘊涵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等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重新構建學生的道德品質。最后,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外化的具體表現,班級文化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及道德行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多樣化的班級活動、社會實踐中逐漸促使學生形成穩定的行為方式,從而形成與班級文化相契合的道德行為、道德習慣。
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水平淺層次的具象表征,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優化班級物質環境建設是建構特色班級的基礎,通過創設班級物質文化,充分發揮班級環境的隱性育人功能。第一,優化班級環境。教室是師生在校園中學習和生活的物質環境,營造和諧、整潔、舒適的物質環境,需要師生共同維護班級環境的干凈整潔,包括班級衛生、物品擺放以及學生個人衛生等方面。第二,讓班級的每一面墻都“說話”,將墻壁變成班級的文化景觀展示載體。班級的墻壁是營造文化氛圍的重要載體,一方面,立足學校整體的共性化設計,通過張貼學生守則、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約束學生行為。另一方面,立足班級特有的個性化設計,彰顯班級特色文化。將傳統的教育標語換成個性化的、趣味性的圖文標語,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征優化班級設計,如低年級的班級文化墻可采用花邊字卡的形式,符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消解學生幼小銜接階段的焦慮和不安;中年級可設計“知識充電區”,營造書香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閱讀行為;高年級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和獨特思維的平臺,提升學生班級文化建設參與度,體現學生主體性。第三,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教育契機。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以科學分組的形式,組建異質的固定分組,組內成員互促互幫共進,營造小組合作環境,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第四,建構班級角落文化。班級角落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極其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過程中具有極高的潛在價值。如在班級角落設計生機盎然的“植物角”、充滿書香的“閱讀角”、美觀大方的“宣傳角”,以統一的規格以及設計形式,使班級角落文化在整體上達到統一、和諧。
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的中層文化,是建設特色班級文化的保障。完備的班級文化制度所彰顯的集體理性是維持班級秩序的前提。學生是發展著的、完整的“人”,班級制度的制定,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從班級管理的被管理者轉變為班級管理的共同參與者。第一,強化班級制度的科學性。一方面,在制度制定環節,班要遵循民主性的原則,使學生參與具體規章制度的制定過程,提高學生對班級制度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在制度執行環節,教師應適當放權,引導到學生自我管理。構建組長、班委、班長的點、線、面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師是班級管理的大局管控者,系統化、條理化的管理模式,使教師可以及時掌握班級動向,在師生雙方的協同作用下共同推進班級管理的有序性。第二,制定規范化的班級評價制度。一方面,制定量化評價標準。量化評價重視學生成長過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促進個體成長。另一方面,轉變評價方式,創新學生自評、互評模式。相較于傳統班級管理中以教師評價為主的模式,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生生間的交互評價,有助于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完善對自身、他人以及世界的認知,營造學生自我管理與監督的班級形態氛圍。
班級精神文化是構建特色班級文化的核心和深層次的文化建設內容,是外顯化的價值觀。教師在探索精神文化建設的過程要兼顧學生的個性需求個共性發展,有計劃性地通過思想文化建設,以班級特色名稱、口號、班訓等作為載體,創設具有特色的班級精神文化。第一,班主任要傳遞正確班級價值觀。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且身心發展尚不不成熟,價值判斷能力、自我抑制控制能力不足,受外界因素影響明顯。基于此,班主任作為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管理者,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引導。第二,強化班級輿論引導。班級輿論方向對特色班級文化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注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為班級正向輿論形成奠定基礎。在學校共性化規章制度的要求下,輔以具有班級特色的管理制度,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另一方面,建立和諧的班級人機關系,融洽的人際關系是減少班級成員產生碰撞、摩擦的基礎,為營造有序的班級輿論環境提供保障。第三,以班訓班徽為引領,增進精神育人魅力。班訓和班徽是班級文化的外在化、特色化展示形式,是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在師生共同參與下制定主體鮮明、積極向上,具有思想教化意義的班訓,班訓內容要與班情、學情相貼合,起到教育引導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班徽設計過程中,班主任應有計劃地引導全體學生發揮特長與才華,使之共同參與班徽設計過程,使學生對班徽所代表的象征意義具有充分而全面的認知,增強班集體的精神凝聚力。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將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具體實踐。通過深度融合德育與學科教學、班級活動,創設具有鮮明時代性以及時效性的班級德育文化。第一,開展學科興趣活動,促使學生在玩樂中接受文化知識、思想政治、道德素養的綜合培養。如以思想政治課程為載體,結合課外青少年德育觀成長類內容,在知識理論與生活實際事例的共同作用下,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使學生在參與德育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社會正能量、真善美,以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成長帶動班級整體價值觀念的文明進步。第二,創設德育文化情境,提升德育感染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組織活動中引入德育情境,加強德育文化知識的滲透,有助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如在建設班級文化過程中,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在適宜的教學節點引入具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思考自身價值,樹立遠達的理想抱負,使其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
行為文化是班級成員個體行為的具象表征,是活動層面的班級文化,是班級整體風貌、價值取向的動態再現。第一,開展具有特色的班級主題班隊會活動。主體班隊會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制定有特色的主題班隊會活動需要班主任在整合整體教育方向的基礎上,設計精細化的班級方向,以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作為制定活動的基礎,切實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比如,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作為班隊會設計的主題,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多樣的活動形式,如詩朗誦、手工、古詩吟唱等,通過學生提前查閱資料,共同分享中秋節的來歷以及節日習俗,在此環節可以引入關于“團圓”“月亮”等中秋節節日元素的古詩詞,蘊養學生人文素養。第二,側重班級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內在思想情感外化的過程,在實踐中有助于學生完善自身行為,增長學生的所見所聞,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具身體驗下受到精神和行為的感悟以及影響。比如,與當地的福利保障機構合作,使學生走進福利院、養老院等愛心服務場所,喚醒學生的情感共情能力,引導學生養成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的行為習慣。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交通指揮、區域環衛清潔等工作,將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理念深植于學生的意識行為中,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班級文化是班級整體風貌的概況,是建構特色班級的基礎。新時期的班級建設應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以學生的個人成長作為特色班級建設的立足點,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發展以及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豐富班級文化建設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以個體的成長助推班級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