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霞,彭林娟
(成都市雙流區農業農村局,成都 610200)
草莓是多年生常綠草本漿果類植物。我國是世界草莓屬植物種類分布最多的國家,草莓種植面積達1333萬hm2,年產量200萬t以上,年產值300億元以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草莓生產國家。四川雙流從1981年引進草莓,經過40年的發展,草莓種植面積穩定在0.36萬hm2,年產值達25億元,輻射帶動云南、貴州、安徽和重慶等地13.33萬hm2,年產值達700億以上。“雙流冬草莓”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從2009年4.75億元飆升達2018年的40億元,躋身“全國百強”,成為雙流區及輻射帶動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雙流是冬草莓的發源地,成為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冬草莓產業基地。
1981年,原紅花鄉村民從河北保定首次引進草莓野生種“鴨嘴”“雞心”2個品種,開創了雙流縣草莓種植的先河。1983年,原雙流縣農林畜牧局正式開始試驗草莓種植技術,先后引進了日本“寶交”“麗紅”“春香”、美國“826”系列、“明寶”“豐香”等100多個品種進行試驗,并將西瓜的“雙模覆蓋技術”應用到草莓的露天栽培上,開展了“草莓早熟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攻關項目。通過近十年的努力,草莓上市時間一路飆升,從春節提早到元旦,再從元旦提早到11月上旬,最終提早到10月上旬,雙流實現了“春草莓”到“冬草莓”的飛躍,成為冬草莓的發源地。
20世紀90年代初,以高級農藝師干大木為首的專家組,確定了“豐香”和“草莓促成栽培技術”作為雙流縣的主栽品種和主栽技術,采用“專家+協會+公司+農戶”的服務模式,實現了培訓、現場指導、農資供應等服務全覆蓋。2000年全國第四次草莓學術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雙流冬草莓具有八大優勢,即成熟早、鮮果供期長、品種好、品質佳、耕作制度合理、規范化栽培程度高、產品銷路廣、生產成本低。雙流冬草莓種植面積迅速達0.2萬hm2,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雙流冬草莓的生產面積迅速擴大,為了破解賣出去和賣出好價錢的難題,主要采取了3項措施,一是辦好節會。積極承辦中國第五次草莓學術研討會和第二屆中國草莓文化藝術節,每年舉辦草莓節。二是申報產品標志。先后申報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冬草莓之鄉”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殊榮。三是品牌包裝。設計了一套時尚全新的商標和包裝。四是搭建推廣平臺。搭建了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品牌推廣平臺,組織營銷戶前往全國各地營銷,引進外地客商駐地收購。雙流冬草莓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不僅幫助種植區農戶增收,更帶動包裝業、運輸業和觀光農業等年實現產值近50億元。
2012年,雙流區實施了“雙流冬草莓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了《雙流冬草莓產品質量標準》,雙流冬草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通過實施品種更新、地力提升和綠色防控等3個工程,建設異地育苗基地66.67hm2,建設有機示范基地8個166.67hm2。通過提升計劃,草莓產業組織化程度達65%以上,農業總產值貢獻率達27%以上,雙流全域成為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的草莓產業基地。
雙流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在16.2℃以上。屬岷江自流灌溉區,水源方便, 雨量充沛,年降雨量860mm左右。土壤屬紫色紅壤土、黃色土和灰沖土,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農業生態環境良好。雙流全域森林覆蓋率達到27.3%,綠化率突破了36%。雙流屬亞熱帶濕潤熱氣候常綠闊葉林地區,地帶性土壤為黃壤。在紫色砂泥巖地區,因坡度較大,易受沖刷,且化學風化程度不深,發育成的紫色土多保持巖石原有化學成分,具巖性土的肥力特性。同時由于長期栽培水稻,在水耕熟化影響下,發育成各種水稻土。土壤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含量低,灌溉水的水質較好,無“三廢”污染,具備無公害草莓生產的基本條件。采取水稻和草莓水旱輪作,有效地控制了病蟲害,是生產綠色食品的最佳種植方式。
經過40年的實踐,雙流冬草莓技術優勢凸顯,一是技術服務隊伍逐漸成熟壯大。草莓科學技術協會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各鎮有分會,從事草莓種植和營銷的公司和合作社都是會員單位,總人數超過200人。每年組織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參與實施了“草莓促成栽培技術應用與推廣”“南方型草莓優質高產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優質冬草莓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有組織的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二是草莓種植技術逐漸規范。專家組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冬草莓的種植技術,形成了《雙流冬草莓栽培技術規程》和《雙流冬草莓產品質量標準》,經成都市技術監督部門批準,成為成都市第一批農業生產地方標準。
雙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致力于農業發展扶持的硬件和軟件建設。一是逐步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建立了區級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和農產品檢驗測試中心,建設了6個鎮級農業綜合服務站,形成“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站+合作社”服務體系。二是出臺扶持政策。2012年出臺了《雙流縣實施產業倍增戰略 加快天府新區建設推動都市現代農業邁向高端的若干政策》(雙委發〔2012〕36號)和《雙流冬草莓產業振興計劃三年行動方案》(雙委發〔2012〕48號),對草莓生產培育種苗、建設有機生產示范基地、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培育經營主體等環節給予資金補助。三是整合資源。充分整合全區各部門的資源,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協調、協作、協同推進機制,為草莓生產和銷售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怡人的香氣和漂亮的形態是草莓重要特征,古今都有詠贊草莓的詩詞和文章。2004年雙流舉辦了第五屆草莓學術研討會,2007年舉辦了中國第二屆草莓文化藝術節,草莓文化給雙流冬草莓注入了新的元素,至今雙流已舉辦了18屆草莓文化節,草莓詩歌、草莓仙子、草莓詩會、草莓宴、草莓鄉村游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還有濃郁自然、寓有深意的鄉土文化。
從90年代末,雙流縣就開始組織團隊研究草莓栽培技術,從選擇栽培品種、栽培制度、育苗體系、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農業氣候資源等方面開展研究,通過試驗、調查、收集、分析、整理等方式,探索冬草莓最適宜發展區域及栽培管理措施,篩選出一批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病蟲害防治時期的技術集成,逐步形成了“雙流冬草莓生產技術規程”和“冬草莓產品質量標準”,建立了一套冬草莓促成栽培的技術標準體系。
針對競爭日趨激烈的果品市場,雙流及時推出多項舉措,下大力氣治理改善營銷環境,全方位提高服務質量,切實保護外來營銷戶的合法權益。一是區委、區政府頒發了《關于建立“綠色通道”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意見》,規定了以草莓為重點的農產品營銷中,確保“綠色通道”暢通。二是整頓市場秩序,嚴格依法辦事,保證客、貨安全。三是提供全方位服務。草莓銷售期間,在各市場內增設鐵路、航空代辦點和包裝盒(箱),新建運輸車出租場。所有營銷手續,在市場內,一次辦結。四是培養新型營銷隊伍。對從事農產品營銷的企業和個人開通“綠色通道”,對表現突出的營銷大戶給予表彰獎勵,對重點龍頭企業命名授牌。五是農村經濟信息化步伐加快。雙流開通了“雙流農業在線”,注冊了“草莓網”,農業部門、各鎮(街道)、生產企業、營銷企業實現了信息聯網。
通過20多年的努力,雙流冬草莓打造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冬草莓之鄉”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張名片,并享譽全國。為了進一步提高品牌效益,把無形的名片資產轉化為有形的經濟資本,狠抓農產品質量監管,各鎮(街)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對轄區內草莓安全質量負總責,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負責監督指導企業、合作社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檔案,區農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負責檢查和查處,對檢測不合格和出現安全事故的責任主體,按相關規定處理,3年內不得享受任何扶持政策,全面推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使用質量追溯防偽條碼,實行生產過程網絡化監控。
草莓生產企業和合作社實行“九統一”模式,即設施、品種、肥料、農藥、病蟲害防止、生產技術規程、銷售、品牌等統一,建成6.67hm2以上有機示范基地5個,示范基地推行壟作栽培、定植脫毒種苗、綠色防控、綠肥還田、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菌劑、滴管等技術。積極推行異地育苗,通過政策扶持,建成異地育苗基地27hm2。
“雙流冬草莓”品牌在2009年位列中國品牌百強,是雙流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由于后期品牌管理沒跟上,目前安徽、云南等地都在使用“雙流冬草莓”品牌,影響了品牌形象和聲譽。
2013年,原雙流生產草莓的主要鄉鎮劃歸天府新區直管,現雙流區轄區從2012年開始發展草莓,目前草莓生產基地規模小,沒條件更好地示范展示宣傳雙流冬草莓,制約了雙流冬草莓的高質量發展。
原雙流草莓協會由農業部門牽頭組辦,負責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農資調配、協調價格等工作,因國家工作人員不能在協會擔任職務,會長由種植業主擔任后,各項工作逐漸弱化。目前,雙流區冬草莓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信息不通暢,缺乏技術交流和產供銷協調,導致產品質量標準達標率降低、價格隨行就市、農資進貨渠道良莠不齊等不良情況,影響了草莓的品質和效益。
雙流用了近30年的時間打造了“雙流冬草莓”品牌,現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已達40億元,近幾年,全國多地冒用品牌,造成不良影響。建議采取積極措施管好用好“雙流冬草莓”品牌,一是規范標識、統一管理。農業主管部門進一步規范標志、包裝、商標等標識,突出雙流特色,建立“有進有出”的專用標志使用動態管理機制。二是采用防偽標識。利用先進技術設計防偽標志,如CFD技術等,用戶通過二維碼識別真偽。三是加強打假宣傳力度。利用公共媒體有計劃地開展宣傳活動,讓公眾更全面了解雙流冬草莓,了解標識和防偽辨別方法,共同參與打假。四是聯合執法打假。以“協查函”形式聯合各地質監部門開展執法打假,形成威懾力,依法維護地理標志產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雙流區草莓產業在全國享有盛名,是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要求科技水平更高、組織化程度更強、產品質量更優。建議在空港花田附近打造高標準草莓生產示范基地,采用高科技的生產設施設備和高標準的生產規范,引領雙流冬草莓再上新臺階。同時,利用空港花田旅游優勢,開展草莓采摘和文化游,開發草莓相關文創產品,打造展示雙流草莓文化窗口。
近幾年,雙流草莓協會工作弱化,但仍有很好的基礎,建議政府給予扶持,在工作經費、專業培訓等方面給予補助,并協助建立運行機制,參照浙江草莓商會模式,逐步進行市場化運作,讓雙流冬草莓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形成合力,不斷提高品質和效益。
質量提升從3個方面入手,一是品種更新工程。開展育苗和種植新技術攻關合作,以市場為導向,優選提升品種結構,積極引進推廣更多的新優草莓品種。二是地力提升工程。推廣綠肥還田和秸稈堆漚腐熟還田,大力施用有機肥及生物菌劑,積造農家肥下田。三是綠色防控工程。按有機生產要求,集成推廣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體的綜合防治技術。大力推廣避雨育苗、定植組培種苗或異地種苗、壟作栽培等農藝措施。大力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黃板等無害化物理防治技術。積極推廣幾丁聚糖類、白僵菌類等生物農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