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嫣娜 潘海波
課后服務課程建設要堅持服務邏輯與教育邏輯并行的“雙邏輯”,發揮課后服務“服務”和“教育”的雙重功能。學校通過提供課后托管服務,為家長解決“三點半難題”,這是服務邏輯。學校課后服務的理想樣態是課后“學習”服務,看護、托管伴隨“學習”發生,并通過學習化改造讓看護、托管的形式和內容具有育人價值,這是教育邏輯。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推進課后服務課程建設,堅持“雙邏輯”在線,讓學生、家長、教師“三主體”在場,初步形成課后服務參與率小學達94.4%、初中達98.8%的天寧樣態。
天寧區教育局出臺《天寧區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指南》,規范和指導中小學課后服務開展,提倡課后服務“課程化”設計,鼓勵學校因校制宜探索課后服務內容。
其一,學業輔導的個別化。各校在課后服務時間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做到“學校事學校畢”。例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教育集團推出“作業限時制”,在黑板醒目位置公示作業內容及時長,有效“治療”學生的“作業拖延癥”。不同學科教師輪流進班看護,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
其二,校本課程的融通化。各校發揮主動性,把學校的特色課程融入課后服務,增加了課后服務的吸引力。例如,常州市華潤小學利用每周五的課后服務時間,以電影為媒介,整體設計四大電影模塊,分別是以“四史”教育為核心的紅色電影、以家庭教育為核心的親子電影、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藝術電影、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紀錄片。學校充分發揮優質影片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進階式美育和思政教育。
其三,社團課程的精品化。為更好地服務學生,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區教育局出臺《天寧區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校外資源引入指南》。全區有18 所學校邀請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志愿者等加入服務團隊,進一步豐富課后服務資源,優化社團課程內容,受到學生及家長普遍歡迎。
天寧區教育局在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家長共情、共建、共同成長,從而促進家校協同育人。
一是讓家長知曉并共情。在課后服務前期,以“區—校—班”三級推進的方式,了解家長及學生的課后服務需求。區教育局設置家長熱線,及時宣傳政策、答疑解惑;學校全覆蓋、多渠道發放問卷,進行調研,全面傾聽家長的建議;班級靈活運用“大家訪”,深入了解各類家庭面臨的不同問題與切實訴求。通過各層級的調研與溝通,學校課后服務真正取得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真誠回應了家庭的需求與期待。
二是邀家長參與并共建。教師與家長充分溝通,為每個學生建立課后服務檔案,并進行分類管理。家長可根據實際需要向教師提出讓孩子彈性離校的申請。學校為需提前離校的學生發放“愛心卡”,值班行政人員、門衛師傅、家長志愿者等對佩戴“愛心卡”的學生加以關注,提供愛心服務。學校為課后服務結束后還需要延時托管的學生發放“加油卡”,聘請具有專業背景的家長參與托管服務。家校共建滿足了個性化需求,提升了課后服務的精準度。
三是給家長指導并共同成長。各校課后服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效引導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例如,常州市青龍實驗小學推出“青小三點半”課程,將雙肩包變“雙減包”,讓書包留校“寄宿”,實現“給書包減肥、給孩子減負”的目標。學校給學生配備了“我的home 時光手賬本”,用于記錄放學后快樂閱讀、體育鍛煉、勞動實踐等自主學習生活,有效搭建了家校溝通平臺,讓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健康成長。
天寧區注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而為優質的課后服務提供保障。
一是關愛升級,保障舒心感。天寧區聚力關愛教師,保障教師傾心投入,讓教師獲得足夠的舒心感。學校實施愛心蓄力工程,給每位教師發放了“蓄力卡”,體力不支或家中有事的教師憑此卡可得到半天假期。學校還設置“蓄力站”,即教師休息室,為課后服務教師提供休息場所和溫馨下午茶,給予教師人性化關懷。
二是績效升級,保障獲得感。天寧區優化課后服務的取酬機制,充分尊重教師的勞動,制定了《天寧課后服務報酬發放辦法》,各學校教師課后服務工作量一月一公示,勞務報酬一月一核算,并及時發放到位,切實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
三是評價升級,保障價值感。天寧區優化教師評價辦法,加強激勵導向作用,把教師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在2021 年優秀教師評選活動中,天寧區增設“突出貢獻獎”“辛勤耕耘獎”,利用微信等平臺宣傳優秀教師的事跡,以典型形象傳遞正能量,讓每一位優秀教師感受到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