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梅
(作者單位:通海縣融媒體中心)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自辦欄目要想脫穎而出,贏得發展,就必須轉變陳舊的思維模式,更新欄目創辦觀念,不斷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提升欄目創辦質量,做到與時俱進,以更好地滿足媒體融合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對自辦欄目的期待和需求,促進自辦欄目健康可持續發展[1-3]。因此,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自辦欄目的創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很多廣播電臺自辦欄目的整體形式較陳舊,內容單一,真人秀、訪談類節目幾乎沒有,輿論監督類節目多是淺嘗輒止,精品欄目更是寥寥無幾。例如,四川內江廣播電視臺屬于地級市電視臺,目前在自辦欄目方面主要開設了四檔日播新聞類節目、政務服務類節目,但綜藝性娛樂節目、訪談類節目則相對較少。而且,四川內江市廣播電視臺所開設的節目時長一般在15分鐘左右,呈現方式多為典型人物報道,采訪手法、呈現效果區別不大,造成了欄目資源的重復和浪費,各欄目的處境也因此而顯得尷尬。
部分廣播電臺在自辦欄目工作人員配備方面本來就數量不足,再加上工作人員流動性大,自辦欄目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和政治素養不高,對自辦欄目的整體風格和制作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以富錦市廣播電視臺為例,目前除了《關注》等欄目采取日播形式,其他欄目均采取周播的方式。除了欄目后期制作人員,通常給每個欄目配備的人員不會超過兩個人,一般是一個攝像記者和一個文字記者,而且欄目制片人一般就是文字記者,甚至還有一些欄目由一個人全部承擔,也有幾個人承擔多個欄目的情況,導致欄目工作人員將精力放在了節目趕制上,無法保證欄目的質量。另外,有很多廣播電臺自辦欄目工作人員在選題策劃時往往缺少對時效性的重視,內容陳舊,這樣的節目很難獲得廣大受眾的喜愛。
廣播電臺所在地區的經濟收入水平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廣播電臺的盈利情況造成直接影響。一般而言,地方經濟發展越好,經濟水平越高,當地廣播電臺的發展就會越好越快。部分廣播電臺受地方經濟因素的影響,盈利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基層的廣播電臺缺少盈利手段,主要靠財政撥款,欄目的自身“造血”的能力較弱,維持各個欄目的運作已殊為不易,提高欄目質量、開發新欄目就顯得力不從心。
第一,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要想發展,就必須做好自辦欄目的定位工作,這是自辦欄目的靈魂,對自辦欄目的發展前景起著決定作用[4]。第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目前廣播電臺自辦欄目在大型真人秀節目、娛樂類綜藝節目、監督輿論類節目等方面所占的優勢較小,但作為各地主流媒體的欄目,廣播電臺的自辦欄目仍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因此廣播電臺自辦欄目可立足自身優勢資源,補齊短板,突破瓶頸,尋求新的發展突破口[5-6]。廣播電臺自辦欄目可將人們欲知、應知卻未知的知識或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廣大受眾,以大大增強廣大受眾對自辦欄目的依賴性,提高廣大受眾對自辦欄目的認可度,從而開辟出一片新天地。例如,岱山縣廣播電視臺的自辦欄目就做到了清晰分類、準確定位:《生活》是一檔民生新聞節目,該節目通過本土化內容、平民化視角向廣大受眾提供最新的新聞,通過“故事”“溝通”“幫忙”三大版塊,進一步傳播社會正能量,傳遞人文關懷,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受到了廣大岱山人民的廣泛喜愛;《閑話岱山》欄目則側重體現本土文化、地域特色,反映岱山人文地理、民俗風情;《今日視點》是一檔新聞專題欄目,內容以即時新聞和現場新聞為亮點,構建了一個嶄新的新聞評論和深度報道平臺。這樣的精確分類與準確定位,較好地實現了欄目個性化、節目精品化的發展格局,形成了優勢互補、整體發揮的傳播新格局,不斷滿足了聽眾的視聽需求。第三,廣播電臺開設各個欄目的初衷是好的,但常常在后期后勁不足,尤其是對于自辦欄目而言,如何在總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辦一些新欄目,并做到常做常新,始終保持欄目開設的初衷,使欄目永葆活力,是廣播電臺自辦欄目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例如,內江廣播電視臺開設的自辦欄目《共擁藍天》,主要講述的是殘疾人的故事;欄目《德耀甜城》主要依托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四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按照“只講小故事,不講大道理”的原則,通過身邊平凡的人講述自己身邊的事。不過,這兩個欄目報道內容偶爾會出現交叉的情況,為了較好地平衡這兩個欄目的關系,又不失各個欄目自身的陣地和本色,內江廣播電臺做了很多工作。因此,要明確欄目的目標受眾,不忘欄目的初心,精準發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各項資源有效整合,媒體單打獨斗不會有長足發展,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共贏。因此,廣播電臺自辦欄目需增強發展意識,從人才、傳播平臺、信息資源等方面著手,整合資源,拓展平臺,加強各級聯動,推動自身發展[7-8]。
一是整合運用人力資源。廣播電臺自辦欄目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有了優秀的欄目團隊才能辦出好的欄目,這也正是目前很多廣播電臺自辦欄目發展的短板。實際上,無論廣播電臺是大是小,都有一些深受聽眾喜愛的記者和主持人,這部分優秀的記者和主持人可有效增強聽眾的黏性,所以廣播電臺可考慮和上級電臺、兄弟電臺加強合作,構建共同發展聯盟,精心打造優質精品欄目。同時,廣播電臺要強化人才培養意識,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深入挖掘優秀人才資源,組建起卓越的自辦欄目團隊,全面促進自辦欄目團體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為自辦欄目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是緊抓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好機遇,借助新媒體平臺全面開展收集欄目線索,生產和傳播欄目內容等各項工作,從而擴大欄目的覆蓋面,提高欄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9-10]。
三是充分整合不同平臺和不同媒體間的內部欄目,通過構建多種交流平臺共享新聞線索。若一條新聞線索在自辦欄目上、新聞播報上都能用,那么廣播電臺就盡量少派記者去重復采訪,這樣不但可有效節省人力資源,還可避免對采訪對象造成過多困擾。同時,廣播電臺還應加強自辦欄目間的交流互動,如欄目上和新聞播報上都需對某人物進行報道,可采用預告或其他方式對相關欄目進行推介,并且在欄目上作出相關回應,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播出效果。
廣播電臺提高自辦欄目質量的核心是做好新聞選題工作,精心策劃選題,提高新聞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傳播效果[11-12]。
一是深刻解讀中央有關文件,以此為中心確定宣傳方向和重點,做到準確定位、深刻理解、立意新穎、把握時代發展脈搏。2022年2月22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這其中包含有很多新聞點,如保障糧食安全、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鄉村發展、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等,將文件內容讀懂吃透,就能找到搶眼的新聞點。例如,“鄉村振興”,可報道鄉村振興中涌現出的釀酒、制油、豆制品加工等鄉村產業,報道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包裝銷售、生產加工等重點環節,并深度挖掘當地農產品綠色種植方面,深度報道綠色產業帶給農民的豐厚回報。
二是自辦欄目采訪的視角要服務基層、貼近群眾,聚焦民生實事。廣播電臺自辦欄目的受眾主要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自辦欄目記者的采訪角度應從他們熟悉的、關心的、關注的事情出發,防止枯燥、簡單、問答式、說教式采訪。欄目工作人員應多問、多動腦筋、多跑腿、多記,在反復整理、推敲、加工的基礎上出精品,使欄目報道有深度、有溫度、有高度,通過細節講述新聞內容,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欄目工作人員要勤于觀察人民群眾身邊的事,如衣食住行、蔬菜價格、作物長勢、綠色種植、稻米品質、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難點熱點問題、關心的大小事情,特別是一些存在供需矛盾的問題,圍繞這些方面制作節目不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升收視率,還可拉近人民群眾與黨委政府的關系,構建起雙方溝通交流的橋梁,通過溝通交流使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另外,欄目工作人員應注重內容的連續性和關聯性,不要僅停留于事件表面,應透過表面看本質,深入挖掘本質后面的深層次問題,切實做深做細,能夠舉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進行報道,呈現最直接、最鮮活、最好看、最深刻的民生新聞。
三是欄目采編人員應提高新聞敏感度,通過多個角度深入挖掘事件背后蘊含的問題。例如,有的選題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階段性和話題性,廣播電視自辦欄目工作人員只要能轉變一下采訪的思路,把握重點,就能制作出優質的欄目。例如,對于焚燒秸稈,欄目工作人員可從秸稈還田、環境保護等不同的角度進行選題,也可從具體措施、宣傳發動、典型案例等方面進行選題。只要保持視角敏銳,欄目工作人員就可策劃出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新聞佳作。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自辦欄目工作人員要更新觀念,注重融合,通過多渠道傳播自辦欄目,使自辦欄目駛入網絡快車道。第一,廣播電臺應從整合電視、廣播、政府信息網、新聞網等平臺的資源入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第二,廣播電臺應組建、壯大欄目采編隊伍,選派一專多能的記者到一線采訪,通過先進技術手段、現場播報的形式進行聲像同步、圖文并茂的現場鮮活報道,滿足受眾第一時間獲取新聞資訊的需求。第三,廣播電視要在“微”上著眼,在“短、小、精”上下功夫,不斷增強自辦欄目的吸引力。同時,不斷應用短視頻、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提高自辦欄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廣播電視自辦欄目可探索推出“融媒體+稅務”“融媒體+行政”“融媒體+政務”“融媒體+旅游”等模塊,最大限度地發揮媒體融合的力量,使廣播電臺自辦欄目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準確定位,鎖定目標,助推精準發力;整合資源,拓展平臺;精心策略、轉變方式,提高欄目質量;更新觀念,強化融合,多渠道播出欄目;等等。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可采取多種有效策略,不斷創新自辦欄目的采編播手段和形式,切實提升自辦欄目的創辦水平和質量,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廣大受眾的需求,努力創造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更多更好精品力作,助推自辦欄目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