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聰
(作者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隨著新興傳播模式的誕生、新媒體技術的革新以及全媒體人才需求的增長,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運而生,旨在培養更多具有媒介融合能力的復合型全媒體人才。自2012年至今,這個“年輕”的專業也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設置都已初具規模。但是,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模式也應根據學生和就業單位的需求適時調整,除了培養學生的采訪寫作、攝影攝像、軟件操作等基礎能力,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與播音主持能力,從而使其掌握媒體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技能,更好地滿足全媒體時代業界的人才需求。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對推動人類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素養指個體語言表達的修養,包括感知、理解語言的能力,以及組織、運用語言的能力。近年來,學界對語言素養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教育工作者、翻譯工作者、新聞發言人、主持人和中小學生等群體,研究某一類群體語言素養與表達能力的提升路徑。在新聞傳播領域,學者集中研究各類媒體中主持人、解說員的語言素養,多將語言素養定義為傳播者在向受眾傳遞有聲信息時使用恰當語言、語音、語氣、語調、情感和風格的能力[1]。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中,播音主持工作一直由科班出身的播音員和主持人完成,而隨著各類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廣播電視的式微,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音視頻播音主持的主陣地[2]。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及媒體融合發展,到如今媒介融合已基本形成規模。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一人發聲”的特點已逐漸被網絡媒體中多元表達、多種特色和多維意見所消解,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發聲者。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大多會從事多元化的媒介傳播工作,所以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掌握正確的語言規律等技能非常重要。
全媒體時代,從業者單一的技能與能力已經不能滿足傳媒業的發展需求,很多崗位招聘時,既要求面試者具有專項技能,又要求其“多才多藝”,所以學生不僅要掌握“采寫編評”等傳統技能,還要掌握“攝錄播”等專項技能。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戈曾指出:“2019年以來,傳媒單位期待從業者能夠與時俱進地擁有集視聽、文字采寫編輯等能力于一體的全媒體業務能力。”[3]但是,由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存在,傳統的新聞學專業多強調“術業有專攻”,忽視了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現如今,短視頻的飛速發展和網絡直播的大量涌現,全媒體的發展勢頭也讓從業者語言素養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例如,在短視頻制作過程中,不僅要求制作者能寫、能拍、能剪、能營銷,有時還要求其能說、能配音。而“說”就成了諸多從業者頭疼的問題,由于普通話不標準、發聲不正確、聲音不好聽等困難,往往需要找專業的人來配音,這就導致業務鏈的斷裂,無法滿足全媒體內容生產對從業者提出的“一專多能”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下催生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能播、會播、敢播”的能力,提升學生語言素養,使其具備良好的有聲語言表達能力,補足全面發展的鏈條。
傳統媒體的語言規范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書面語的規范化。2000年,《文匯報》刊出《網絡語言不規范引起關注》一文,國內媒體開始意識到網絡語言對于傳統語言規范和標準的沖擊[4],所以需要主動承擔起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文化引導責任,在新聞報道中重視語言的規范性。第二,有聲語言表達的標準化。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廣播電視節目使用通用語言文字,在推廣普及普通話方面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標志以聲音為傳播載體的廣播電視業進一步重視普通話的規范和推廣。
而在互聯網領域,由于傳播主體選拔標準寬泛、對象層次多元和規范意識缺乏等,再加之缺少政策法規監管[5],長期以來,一些新媒體音視頻節目主持人的方言和口音較重,阻礙了語言規范化和普通話推廣。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內容管理從業人員管理辦法》等文件的發布,網絡環境下的語言規范逐漸受到重視,再加之傳統媒體大量進軍新媒體領域,對新媒體的語言規范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只有政策規范和傳統媒體影響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自覺履行政策法規的主體,也就是只有具備較高語言素養的專業人才進入新媒體領域工作,才能逐漸消解網絡環境中語言規范化的阻力,大力宣傳、推廣國家規范化語言。
許多學者都曾指出,互聯網是“看臉的世界”[6],這說明新媒體產品更加注重外觀和包裝,而聲音作為新媒體產品外包裝的一部分,逐漸成為受眾是否選擇接受其信息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以聲音為主打的網絡音頻平臺和移動音頻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發展勢頭迅猛,根據比達數據中心(Big Data-Research)監測數據,截至2021年3月,國內三大移動音頻巨頭——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的活躍用戶分別為1.72億、6 004.2萬和5 370.6萬。互聯網音頻平臺的誕生與發展,不僅推進了全媒體發展進程,改變了傳統廣播的收聽方式,更以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和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等內容生產模式,產出了更多優質音頻供用戶選擇收聽,成為互聯網新的增長點,催生了聲音自媒體的誕生,也提供了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增值、廣告營收和商業變現的機會,這也突出了在互聯網時代聲音的營銷價值被空前放大。
聲音價值的不斷提高、“人人都能發聲”這一傳播理念的不斷深化以及網絡音頻平臺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網絡音頻節目主持人和聲音自媒體用戶。而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不僅要了解互聯網音頻平臺的運營和盈利模式,還應具備創作聲音作品的能力、較好的語言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播音主持水平,才能在未來的互聯網大潮中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選擇。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作為一個“新”專業,自創辦以來就在努力淡化學科邊界,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通,培養學生“采寫編播攝錄評”的多元業務技能,使其適應瞬息萬變的媒體發展。目前,很多高校都將“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的職業必備證書之一,已經意識到語言素養和溝通表達技能的重要性。但是,縱觀各高校網媒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師資力量,可以發現其對學生語言素養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所以,在未來的教學中,高校應補齊“播”的短板,采取相應的方法和路徑,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通話水平等,從而培養出集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全媒體人才。
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主要依靠課程體系建設得以實現[7]。由于專業的交叉性特點,目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融合了新聞傳播學、藝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內容,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但是,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化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業界對媒體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提升,這也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必須要增設一些適應行業發展變化的新課程以滿足需求。
近年來,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主持人、記者和編輯之間的專業邊界逐漸模糊,很多單位要他們同樣具備主持的技能。面對這一發展趨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逐步開設一些與播音主持相關且符合本專業學生發展規律的課程。例如,網絡播音主持、溝通與表達、語言素養與普通話能力提升訓練等。同時,全媒體時代,業界要求從業者必須“能說、會說、敢說”,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課程體系中還應提升對此類課程的重視程度,逐步將其列入專業必修課的行列。除此之外,在融合新聞學、出鏡報道、視聽新聞報道等實務類課程中,也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以及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使其意識到語言素養的重要性,重視自身發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目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教學目標多通過“理論+實踐”的模式實現,語言素養提升類的課程同樣如此。但是,語言素養的提升不是簡單兩門專項課程就能夠實現的,需要貫穿于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只有在所有實踐課程中相互串聯,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一個新媒體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策劃、采寫、拍攝、剪輯、配音等多個流程,而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每個工作流程對應的是一類課程。例如,采寫工作對應“新聞采訪與寫作”等課程,拍攝工作對應“攝影攝像”等課程,剪輯工作對應“非線性編輯”等課程,配音工作對應“網絡播音主持”等課程。如果教師割裂各流程之間的聯系,只將目光聚焦在某一專項技能的講解與訓練,缺少綜合實訓,就會導致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缺少全媒體工作意識,割裂看待作品制作流程。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也為了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突出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非線性編輯、視聽語言、新聞采訪與寫作等課程的教師可以與網絡播音主持課程教師聯合布置作業。例如,在非線性編輯的實訓作業中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配音與解說加入視頻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視頻剪輯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通過兩門課程教師的聯合點評與打分,在各流程的融合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串聯媒體產品制作的全流程,讓學生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工作模式,為將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組建并不是簡單地繼承新聞學專業,更不是將傳統新聞學課程簡單地“搬遷”至本專業,而是應結合全媒體發展的大環境對原有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選擇尤為重要。各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聘請語言素養類課程教師時,應優先考慮具有媒介融合思維、播音與主持藝術相關專業畢業、自身具備“采寫編播攝錄評”技能的專任教師,或聘請在業界具有較高成就且正在從事與網絡播音主持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只有找到專業教師,并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輔導,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主要依據和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師資問題得到解決后,應進一步考慮教材的選用與編撰。目前,市面上與播音主持相關的教材較多,如《播音主持語音與發聲》《播音主持創作基礎》等,但多面向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非播音專業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所以,不能把其直接應用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堂。在此背景下,該類課程的教師應精心編撰教學大綱和教案,有條件的高校應鼓勵教師編撰、出版、發行專門化的教材,如《新媒體主持》《語言素養與融媒體主持》等,這些教材面向的是“零基礎”的學習者,符合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類學生語言素養提升需求,同時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及趣味性。
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把握融合發展趨勢,培養全媒體人才是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很多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紛紛開設了新聞采訪寫作、非線性編輯、攝影攝像等課程,重視培養全媒體人才,這也正說明了新聞傳播學的各個學科門類之間正在逐漸打破邊界、走向融合。而作為培養新興媒體人才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除了打出新媒體技術這張“王牌”,也應該積極淡化學科邊界,促進學科交叉融通,敢于補齊短板,將語言素養與播音主持的相關課程融入教學當中,并重視專業人才引進,鼓勵專業化教材的出版,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和播音主持能力,更好地滿足全媒體時代“一專多能”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