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細霞,安振濤,王 蓓
(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江蘇 南京,210028;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護理部,江蘇 南京,210028)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導致機體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綜合癥,Graves病是其最常見類型,典型癥狀有易激惹、煩躁、失眠、心悸、乏力、怕熱、多汗、消瘦、食欲亢進、大便次數增多或腹瀉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放射性碘治療和手術治療,在以上治療方式的基礎上優質的護理對改善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中醫綜合護理有其重要作用和獨特優勢[3],本文主要從肝的角度探討關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中醫護理,現報告如下。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于中醫的“癭病”、“癭氣”范疇,目前普遍認為本病基本病理因素為氣滯、痰凝、血瘀,尤其初期以肝郁氣滯表現最為明顯,病位在甲狀腺,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4]。《靈樞·經脈》記載:“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可見肝經循行頸部與甲狀腺密切相關。《諸病源候論·癭候》關于癭病的記載:“憂恚氣結所生”,認為其病因與肝郁氣結有關。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情志,喜調達而惡抑郁,對全身氣機調暢具有重要作用,或情志不暢,或病后失調,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津運失常,化濕生痰,津血同源,日久致瘀,循經上行,氣滯、痰凝、血瘀互結,郁滯日久,化火傷陰而終致本病。國醫大師徐經世亦認為本病多責之于肝,臨證當以治肝為主,效果顯著[5]。鮑鳳和[6]臨床運用疏肝柔肝中藥辨治本病不僅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同時對甲狀腺功能指標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鑒于以上認識,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從肝施護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室內保持安靜、舒適,光線宜暗,室溫稍低。早期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在治療和護理時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盡量臥床休息,禁止過度疲勞,待心率、基礎代謝恢復正常后,方可恢復活動。由于肝與春氣相應,故素體肝氣偏旺、肝陽偏亢或脾胃虛弱者在春季易發病,春季尤其要注意生活起居的調理。
肝主疏泄,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分泌排泄,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肝氣疏泄,調暢氣機,有助于脾胃之氣的升降協調,從而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運行。肝失疏泄可導致脾胃升降失常,脾氣不升則腹脹、納呆等,胃氣不降則噯氣、惡心等,膽汁郁滯影響食物的消耗吸收,故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為原則,可多食甲魚、雞、鴨等血肉有情之品。忌食含碘食物及各種海產品,忌肥甘、煎炸、硬固、辛辣、煙酒之品,食鹽應炒后食用,肝火旺盛者可用菊花、蓮心泡茶飲以達到清肝火,調氣機之功效。
肝通過其疏泄功能調暢氣機,可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心情舒暢,情志活動正常。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易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若疏泄不及,肝氣郁結,可見心情郁郁不樂,悲憂善慮;若肝氣化火,或大怒傷肝,肝氣上逆,可見煩躁易怒,亢奮激動。反之,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亦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郁結或者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護理中應注意多關心體貼患者,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保持其保持情緒穩定。情緒激動者可以指壓按揉太沖穴10 min,2~3次/d。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可能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以甲狀腺危象最為危險,尤其多發于老年患者,病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神志和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體溫、脈搏的改變。如果體溫過高,予以物理降溫,使用牛黃清心丸、羚羊角粉等,注意服藥后的病情變化,心率過快(120~200次/min及以上)、譫妄昏迷等危象癥狀出現時立即通知醫生,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及時補充液體及能量,并可予鮮蘆根煎水代茶飲,做好基礎護理。
中醫將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稱之為“癭病”,病位雖然在甲狀腺,但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尤其以肝為主。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主要病因為肝氣郁滯不舒、氣郁化火,故治療和護理時以疏肝柔肝、行氣散結為主。本文從生活起居、飲食護理、情志護理、并發癥護理等方面探討從肝施護的措施,以改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的體質,暢達全身氣機,調暢情志,緩解其他癥狀,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