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慶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
紀實性是紀錄片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特點,在這一方面,紀錄片與新聞傳播這一大眾媒介有異曲同工之處。相比于虛擬的世界和幻想的重構世界,大多數人更關心的是當下的真實生活狀態——對現實世界的表現、對人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映射和呈現。紀錄片有著商業大片中找尋不到的回歸生活的寧靜。
一直以來,國內外的紀實紀錄片層出不窮。《航拍中國》系列紀錄片,畫面壯觀,配以極具氛圍感的背景音樂,讓觀眾身臨其境,俯瞰中國的大好河山和風土人情。《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通過大量高清特寫鏡頭拍攝美食的烹調過程,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各地的美味。2020年3月,由騰訊視頻出品的《尋味貴陽》是《舌尖上的中國》創作團隊的又一力作,在呈現美食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人們生活的刻畫:巷子里開了幾十年的麻辣燙即將搬遷,排1小時長隊才能買到的香辣糯米飯,掌勺了幾十年的餐廳大廚再次傳授貴陽正宗辣子雞的烹飪秘籍……紀錄片講述了更多美食背后的故事,增加了美食的溫度,同時突出了生活的本味,生活中所包含的味道遠遠比美食豐富。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的紀錄片,經典的《地球脈動》沒有過多贅述,就讓觀眾震撼于地球生物的奇妙和無限魅力。2021年播出的《完美星球》同樣是一部自然歷史紀錄片,沿襲BBC一貫的風格,讓觀眾驚嘆于大自然的力量。
紀錄片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紀錄片的日常化形態已經越發明顯地呈現出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在不斷擴大,紀錄片紀實性的特點不會隨著時間而減弱,紀錄片對現實世界的展現永遠會是人們所需要的,在當下充斥著各類信息的時代,紀錄片的紀實性顯得更加重要。
“紀錄電影的最嚴重的缺點之一在于它一貫避免表現人。”[1]紀錄片也得講故事。2019年比較火爆的紀錄片《四個春天》是一部平實、溫馨且蘊含深意的片子。拍攝者記錄了四年春節期間自己的家庭生活,記錄下了父母聊天、做飯、爬山、唱歌等有趣的日常,在紀實基礎上,增添故事性。“四個春天”這個時間上的設定其實已經有了故事性元素的鋪墊。父母在小鎮上的閑適生活,加上金魚、燕子等帶有暗喻的意象,使得這部紀錄片有了淡淡的詩意。南方小鎮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國人過年時熏臘肉、祭祀等習俗,家庭的變故也沒有刻意渲染,但這樣的方式更能讓觀眾感知生命的力量。與其說是創作,倒不如說是本真的生活記錄。雖然鏡頭語言并不精湛,但正因為這樣,更加突顯了生活本身、被攝者本身,故事性的意味更加明顯。
重故事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通過具體故事講述人生命運、生活經歷和社會事件,成為紀錄片創作的普遍思路[2]。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大眾傳媒進入融媒體時代,多種媒介的交互和融合讓紀錄片在制作方式和傳播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展現形態。同時,互聯網所帶來的紀錄片商業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逃亡》(FLEE),創新地采用動畫的形式呈現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創傷。動畫所帶來的只是紀錄片形式上的創新,但在內容上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真實性。
2010年7月24日,《浮生一日》(Life in a Day)制作團隊在國外網站優兔(YouTube)上征集了將近8000段視頻,視頻的拍攝者來自全球各地190個國家和地區,每個視頻的導演、攝影、主演都是“自己”。影片以時間為敘事線,從凌晨的月光到黎明破曉,從夕陽西下到燈火萬家,清晰且流暢的時間敘事模式、真實的現實生活場景和人物,給觀眾帶來一種熟悉感。但影片更有意義的地方在于,讓觀眾再次感受到真實生活有時比電影更加具有戲劇性。來自韓國的騎行旅行愛好者尹鈺渙,騎著自行車走過將近200個國家,歷時9年。9年時間里,他被車撞過很多次,動過幾次大型手術,但今天他依然騎著自己的自行車朝著朝陽前進。或許我們都曾想過,此時此刻地球上的其他人都在干什么,發生了哪些有意義的事。互聯網讓這樣的想法成為現實,讓觀眾真真切切感受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
與傳統紀錄片相比,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形態最大的不同在于從單向互動轉向雙向互動,即互動式紀錄片。從創新點來看,互動式紀錄片改變了以往以視頻圖像為主的展現形式,打破了線性的敘事結構,把整體分為段落甚至散點,觀眾通過點擊進入不同的頁面實現全程的參與互動。從生產模式上看,互動式紀錄片更像是一種“網絡紀錄片”,因為它需要多種媒介的生產者合作完成,受眾在其中扮演了更為積極主動的參與性角色,在快節奏的生活下,這不失為一種有趣的娛樂方式。
目前,國內的作品還比較少,互動紀錄片的產出主要來自國外。加拿大曾推出《監獄谷》(Prison Valley)等多部網頁互動式紀錄片,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網頁式紀錄片的好處在于,觀眾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節奏點擊不同的頁面瀏覽文字和觀看影像,符合當下觀眾喜愛的“沉浸式”娛樂模式。同時,網頁互動的方式能夠使紀錄片受眾人群變廣、傳播范圍變大。
互動式紀錄片是新媒體時代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也是現代人對沉浸式心理的全新需求。雖然這是一種尚未成熟的紀錄片形式,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互動式紀錄片在未來將會煥發出更多活力,實力不容小覷。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紀錄片的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在大量紀實影像的基礎上進行作者化的敘事,真人、實景是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伴隨著新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娛樂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媒介融合成為大勢所趨。動畫一直占據著影視行業的一大市場,近些年國內外動畫制作技術不斷提升,人們對紀錄片形式的探索和挖掘也從未間斷,由此,“動畫紀錄片”應運而生。2012年,國內的歷史類動畫紀錄片《蒼狼之決戰野狐嶺》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播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影片講述的是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10萬蒙古軍隊與50萬金兵在野狐嶺打了一場決定性戰役的真實歷史故事。不同于以往采用真人演繹的方式,動畫制作能更加精美地再現當年氣勢宏大的戰爭現場,讓觀眾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享受一場視覺盛宴。追溯到2008年,第一部動畫紀錄片《和巴什爾跳華爾茲》在法國上映。導演通過“訪談”和“戰地回憶”兩部分再現了1982年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的記憶,展現出強烈的反思和反戰情緒。影片的問世讓觀眾對紀錄片的形式有了新的認知。
一直以來,動畫在大眾的印象中都帶有虛構、奇幻的標簽,與紀錄片似乎沾不上關系。“紀錄片與動畫之間是否可以融合”“動畫紀錄片能否體現紀錄片的真實性”等一系列問題引發學術界和網友的激烈討論。動畫紀錄片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紀錄片的重構,若長期止步于以往的展現手法,過度糾結動畫能否成為紀錄片,那紀錄片這一影視類型將會逐漸被時代淘汰。紀錄片的實質是“本質的真實”,而非“形式的逼真”,如果通過動畫也能展現真實歷史、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真實情感,這實際上是保存了紀錄片的精神內核后的創新延續。但新事物剛出現之時必定是困難重重,因為它還帶來許多其他影響因素。如果一味追求新形式來博取觀眾眼球而忽視紀錄片本真的紀實精神,這樣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所謂真實感是一種審美記憶中的期待視野,鑒賞紀錄片的期待中,受眾記憶中的類似感覺被再次喚起,便與作品有了心里的共鳴與交流。”[3]因此,平衡好紀錄片內核和紀錄片形式創新是未來紀錄片發展的必經之路。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文化題材的節目和紀錄片層出不窮,從《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節目到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火爆,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程度。近幾年還出現了《河西走廊》《本草中國》等優秀紀錄片。《河西走廊》屬于歷史紀錄片,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從漢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河西走廊歷史,不僅通過精妙絕倫的畫面展現了河西走廊的自然風貌,更重要的是通過電影化的手法呈現了河西走廊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在輸出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可看性。《本草中國》則是中國首部反映中醫藥文化的系列紀錄片,這部紀錄片選取了“本草”這一中國意味濃烈的特殊元素,向觀眾展現了年輕受眾不常接觸的領域。從東北到西藏,從山林到沙漠,探尋屬于中國中藥人與本草之間的歷史淵源和動人故事,讓觀眾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秘魅力。
藝術工作者要扎根中國大地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賈樟柯秉持自己一貫的寫實風格,2021年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則在此基礎上融入對中國歷史的解讀和強烈的人文關懷。影片的結構比較特別,以山西汾陽的文藝交流活動來展開,由賈平凹、余華、梁鴻這三代作家來敘述自己的經歷和人生感悟,側面展現中國社會的變遷與革新。影片中作家金句頻出,給影片增添了文學性。秦腔等戲曲元素更讓觀眾置身于中國民族文化的記憶中。
文化藝術始終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緊密相連,與全球性熱點話題密切相關。新媒體在不斷發展,但傳統文化這一題材經久不衰,在今后的紀錄片創作中,文化類主題仍會占據較大比重。
文明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古往今來,各國文化的交流融合從未停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同樣是大勢所趨。“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再次證明具有國際視野是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
BBC在2018年出品的新版《文明》,是近年來具有國際視野的紀錄片典范。《文明》讓觀眾走進博物館、走近文物、走進歷史文明,探索世界31個國家超過500件藝術品背后的故事。BBC將敘述目光投注于整個世界和全人類,欣賞和贊嘆各國文化成果,這樣具有國際性的視野有著現代紀錄片少有的“國際”風范。在紀錄片中,考古專家探秘三星堆,講述瑪雅文明,尋找神秘的洞穴圖畫……每一幀畫面都帶領著新時代的人們去領略人類文明的波瀾壯闊。科技的發展能重現古人的智慧,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全人類的努力。歷史與未來永遠是人類研究和探討的母題。
2020年,《中國抗疫志》制作團隊在第一時間奔赴湖北、上海、北京等國內抗疫一線;同時,攝制組前往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同步拍攝,致力于近距離展現國內外抗疫故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也促使當下紀錄片創作不斷擴大視野,走出國門,擁抱世界。
法國新浪潮時期的“作者電影”強調導演的特性、藝術思想的自由。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媒介成為人們發聲的工具,現代人的思想波動愈發強烈,作者視角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也有明顯體現。
2022年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所講述的是中國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電影創作之路。導演通過對許鞍華的長期跟蹤拍攝,記錄了她在現實生活中的創作過程;通過對其好友的采訪,挖掘許鞍華的個人性格及影片風格。但影片中導演對許鞍華的形象刻畫是從比較主觀的視角出發,拍攝和剪輯的過程中能看出個人情感的滲入。《歸途列車》《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等觀察模式紀錄片與《好好拍電影》類似,導演與被攝主人公長時間共處,所以片中不免存在一定的主觀情感。
“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4]紀錄片作為大眾傳媒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自然會受到歷史發展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堅持紀實性質、形式多元化、風格符號化是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5]新聞采編人員用一臺手機即可實現前方即拍即傳、后方即審即發[6]。紀錄片的創新同樣會受到互聯網發展的持續影響,并繼續在未來推動社會發展。堅持紀錄片的真實性創作屬性,在形式上、內涵上加以一定意義的豐富與重構,才能讓紀錄片保持活力,貼合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