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中
(作者單位:海口廣播電視臺)
突發新聞是新聞報道的一種類型,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突發性和緊迫性的特點。在新媒體時代,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可以在社交賬號上自由發布突發事件的相關視頻片段、照片或文字描述信息,這就容易造成新聞事件的快速傳播、參與新聞人數較多、真假信息混雜等問題。電視新聞記者與紙媒記者的區別在于,紙媒記者通過收集新聞事件參與者和目擊者的語言材料對新聞事件現場進行還原,同時通過收集有關部門對突發新聞事件的調查結果和相關反饋信息進行匯總,從而對突發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然而,電視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準備時間較少,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上,也通常采用電視直播或轉播的形式,這就需要電視記者具有足夠的職業素養,切實保障突發新聞的時效性,避免影響電視新聞報道質量。因此,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變化,掌握突發新聞報道的關鍵要素,切實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新聞報道質量。
突發性新聞事件指的是在沒有征兆和預兆的情況下,發生的不為人主觀意識控制的新聞事件。突發性新聞事件是客觀事物急劇質變的狀態,呈現的是一種與正常情形相反的態勢,突發性新聞事件偶發的質變狀態與人的生活生產具有緊密的聯系。突發事件有一個從矛盾積累到矛盾激化甚至爆發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看似極小的問題,如果采取錯誤的解決措施也可能會使問題放大化。
突發性新聞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突發性和緊迫性等特點,并且具有發展快速、事件復雜及參與人數較多等特征。突發事件的發生速度較快,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并進行突發事件新聞播報。在新時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為電視新聞記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新聞播報環境,電視新聞記者在使用傳統播報方式的同時,可以采用網絡媒體等渠道,將事件信息和情況快速且真實地呈現給受眾。電視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事件時,如果缺少新聞的敏感性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很可能會導致新聞畫面的缺失,從而影響到突發新聞報道的質量。另外,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時,應該保證突發新聞具有完備的核心要素,還應該使其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將突發事件完整地呈現給大眾,并進行正確的突發事件輿論引導[1]。
突發事件是一種非人力因素所能控制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就給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另外,在“全民記者”時代,突發事件的傳播速度更快,在不同民眾的視角中突發事件的情況會呈現出不同的版本,這是由于民眾缺少對突發事件的全面了解,也沒有充足的信息來源。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記者如果沒有對突發性新聞事件進行及時的報道,網絡社交媒體上便會涌現出多種版本的突發事件信息,其他民眾受到偏頗的突發事件信息內容的影響,就容易出現輿論方向極端、民眾情緒波動較大等情況,所以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具備對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敏感性,快速進行新聞報道,將事件真相呈現給受眾。
電視新聞記者對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敏感度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果。在突發情況下,電視新聞記者應及時確定突發性新聞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以及目前事態的情況,并且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堅韌的性格品質及較高的政治素養。電視新聞記者具備較高的新聞敏感度能夠更好地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分析和梳理,并精準掌握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新聞價值點。而且,電視新聞記者在接收到突發性事件的線索后,需要憑借所獲得的信息和自身的經驗,充分利用前往突發事件發生地的路程時間,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價值進行快速的判斷,并挖掘出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另外,電視新聞記者也可以從其他媒體同行、事件相關人員、線索提供者及政府部門等地方獲取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為到達突發事件現場后的新聞報道奠定基礎。
突發性新聞事件大都是危險性較高的事件,需要電視新聞記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態,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自救或救援能力。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電視新聞記者要盡量緩解突發事件相關人員的情緒,并在這個過程中收集具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切實提高新聞采集工作的質量。
突發事件是在剎那間發生的,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料到的。因此,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地判斷出事件危險程度、對社會的影響,并對其所包含的新聞價值進行準確的分析,電視新聞記者就要具備較高的應變能力。首先,電視新聞記者在接收到突發性新聞事件線索時,應該根據線索對事件進行初步的判斷。以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為例,河南地區受到強暴雨影響,發生超常規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受困群眾人數眾多,電視新聞記者在收到該事件信息后,就開始想辦法對現場情況進行報道。但是,由于事件的危險性較高,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對洪災情況有充分的了解,部分區域受災嚴重,通信中斷,需要電視新聞記者改變傳統的新聞采訪模式,根據電視臺的實際條件,選擇無人機對受災區域進行拍攝。無人機可以實現對通信信號中斷的受災區域進行應急通信處理,采用無人機收集受災信息,一方面滿足了電視新聞記者對受災情況了解的需求,另一方面為受災地區提供了應急通信。在對受災地區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后,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向相關部門或政府了解洪災情況的處理措施,也可以與其他受災地區的記者建立聯系,充分了解其他地區的受災情況和洪澇應對措施。電視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時,要秉持不添亂的原則進行新聞采集,在重大災害面前,民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是首要救助和保護的對象。另外,電視新聞記者還應該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在面對危急的事態時,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基礎上,開展新聞采訪工作。在進行突發性事件的采訪和報道時,新聞記者要充分且靈活地利用身邊資源,對于緊急情況和危險性較高的事件要酌情選擇采訪方式。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應對各類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反應能力,勇于嘗試新的方式和手段,為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2]。
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具備良好的采編能力,進而保證突發性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客觀性及真實性,避免因缺乏采編能力,造成新聞報道內容偏頗,形成錯誤的輿論引導,從而造成媒體公信力降低、新聞失實、社會影響惡劣等嚴重問題。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編時,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電視新聞記者需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新聞報道中的每個具體事實都必須合乎客觀實際,整個事件的各個要素都要經得起核對。其次,電視新聞記者需要保證新聞的客觀性。電視新聞記者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采訪突發事件相關人員時,難免會受到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新聞報道內容出現偏頗。比如在對重大災害事件進行報道時,電視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前往了災害發生地,在受災現場看到了慘烈的受災情況,不論是受災民眾還是受災動物,抑或曾經秀美的自然景象在災害的影響下變得破爛不堪,電視新聞記者的內心都會有所觸動,但其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仍然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和感情,真實客觀地進行報道,幫助電視受眾更好地了解突發災害事件發生的全過程,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3]。
突發事件發生后,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編時,需要保證新聞素材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正確引導輿論。突發事件會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信息爆炸和新媒體層出不窮的時代,若是電視新聞記者不具備較高的新聞采編能力,則會被網絡媒體中的片面信息和含有極端情緒的信息所影響,導致新聞采編質量不高,使得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降低。因此,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新聞采編能力,充分利用鏡頭語言,發揮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另外,由于突發性新聞對真實性的要求較高,所以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有較強的判斷能力,避免道聽途說和主觀臆斷等導致新聞失實,只有對事件有正確的判斷和認知,才能更好地開展輿論引導工作。
由于民眾對突發性事件的關注度較高和事件的復雜性,突發性新聞報道呈現出連續性的特點。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之前,需要對突發性新聞事件有全面的了解,深度挖掘事件發生的原因,梳理事件發生的過程,在采訪中觀察不同人物的情緒變化,并判斷他們敘述內容的準確性,全面了解事件全貌。另外,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事件報道時,可以采取深度報道的方式,穩定并擴大電視媒體的受眾群體,在媒體競爭激烈和內容為王的時代背景下,電視媒體需要緊抓新聞報道內容的質量,提高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提高自身的采編能力,不斷提高對事件的感知力和認知力,并將其體現到新聞報道中,切實增加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的廣度和深度[4]。
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影響力較大,大多突發性新聞事件發生后都伴隨著人員傷亡和金額數量較大的財產損失,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在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同時,加強對人文關懷理念的重視。但是,部分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新聞報道的速度,會制作新聞預制件,并提前進行新聞報道,導致虛假新聞的傳播。例如,在2021年5月22日上午,某媒體報道了袁隆平先生去世的新聞,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但也隨后快速被證實為假新聞,這使得該媒體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輿論不能代替法院宣判結果,媒體不能代替醫生宣布死亡,媒體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過程中,應該注重人文關懷。另外,災難事件屬于突發性新聞事件的一種,由于災難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和突發性,所以該類型報道容易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成為輿論的焦點。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對災難性事件相關人員進行采訪時,應該秉持人文關懷的理念,與新聞當事人建立共情意識,充分考慮災難帶給民眾的不安情緒,避免對新聞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電視新聞通過災難報道引導公眾在關注災難本身的同時,也要引導公眾關注災難中人的命運,在災難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性美,安撫民眾情緒。然而,當災難性事件發生后,部分記者的采訪和報道缺少人情味,缺乏與受災群眾的共情,無法把握災難報道的主旨所在。災難性事件所具有的破壞性,使得受災群眾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傷害,然而部分媒體記者不斷提及此次事件,并用視頻和圖片再現受災場景,再次激起了受災群眾的悲痛回憶。例如,在2021年5月,甘肅省百公里越野馬拉松比賽的過程中遭遇極端天氣,造成21人遇難,部分媒體在使用參賽者遭遇和遇難者遺體等畫面時未使用馬賽克,這無疑是對受害家屬的二次傷害。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對當事人進行采訪時,要遵循倫理道德,慎重考慮提出的問題,盡量以傾聽為主,避免對新聞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保護新聞當事人的情感需求和個人隱私,在尊重和保護新聞當事人的基礎上,完成新聞采訪工作[5]。
另外,電視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現場進行采訪時,要及時查看被采訪者的狀態,當被采訪者處于危險狀態時,需要及時展開救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聞時效性和震撼性。同時,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盡自己所能開展救助,遵從相關救援部門的安排,減少對救援工作的影響,在不影響救援工作開展的同時,開展新聞采訪工作,在救助現場盡量協助救援工作的開展,充分體現電視新聞記者的人文關懷。
電視新聞記者要想做好對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道,就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度、新聞感知力、新聞采訪能力及新聞編寫能力等,同時注重人文關懷理念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的體現。并且,電視新聞記者在保證新聞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同時,要全面掌握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的價值取向,切實提升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的質量,正確引導輿論,擴大電視媒體的受眾群體,提高電視媒體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