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娟娟
(作者單位:駐馬店廣播電視臺)
電視專題片拍攝是一項專業和藝術結合的工作,相較于普通新聞拍攝而言,電視專題片攝像人員需要更加嫻熟、靈活地運用鏡頭語言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感。通過鏡頭畫面的變化,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拍攝者所要呈現的內容和意圖,因此鏡頭語言運用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專題片的整體呈現效果,以及是否可以成功被觀者所接受。因此,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要求較高,并非簡單的畫面拍攝和記錄,攝像人員需要有整體構思,要與文字記者進行密切溝通交流,在達成默契后圍繞專題片主題內容靈活運用鏡頭語言,生動表達主題內容,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攝像人員在拍攝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要注重技巧的把握,通過捕捉和剖析細節,呈現出更加精彩、優質的作品。
電視專題片主要是對社會發展中的人或事進行真實、有效的記錄,采用視頻形式將其呈現在觀眾面前,因此屬于紀實性專題片。作為影視欄目的主要表現形式,相較于訪談節目、電影或電視劇,電視專題片對攝像人員拍攝技巧的運用要求更高,需要其深入社會實踐中。目前,無論是在人文、教育方面還是在自然方面,都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專題片,說明當前電視專題片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1]。電視專題片的質量受拍攝技巧和細節的影響較大,雖然我國一些地方電視專題片拍攝人員的拍攝經驗豐富,但相較于一些發達地區先進專題片的制作團隊還有很大差距,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技巧的學習,在增強專題片美感的同時,使專題片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
電視專題片并不僅僅是對單一事件的報道,而是圍繞社會熱點內容進行深度追蹤、報道和求解,因此電視專題片具有更深層次的藝術性、思想性,能夠傳遞正確、積極的思想觀點,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可以說,電視專題片攝像技巧和模式都將影響到專題片的整體呈現質量,因此拍攝人員需要選擇較為細膩的拍攝方法,在客觀呈現新聞事件的同時,豐富專題片的內涵。通過鮮活的人或事,更容易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所以電視專題片攝像人員要遵循相應的原則進行拍攝,具體如下:
拍攝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攝像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素材,選擇更具典型性的新聞素材,即主題內容要有典型性,包括事件、人物和場景典型。在策劃專題片的過程中,策劃人員要明確具體的拍攝主題,進行實地調查分析,以便在后續拍攝中可以快速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和人。具體拍攝中,攝像人員致力于挖掘和尋找容易引發群眾情感共鳴的內容,可以促使觀眾更容易接受,升華專題片的主題思想[2]。
拍攝電視專題片過程中,攝像人員應該保證拍攝內容和思路的整體性,依據實際情況,后期可以適當地刪減拍攝素材,以此來突顯人物或事件。相關人員保證拍攝內容整體性,有助于觀眾清晰、透徹地了解人物情感和經歷,使前因后果清晰明了;刪減不重要的素材,充分突出專題片主題,可以幫助廣大群眾更加深刻地理解專題片的內涵和思想[3]。
在具體拍攝過程中,攝像人員需要注重細節的把控,通過更具沖擊力的細節描寫,將專題片蘊含的內涵直觀地傳遞給觀眾。攝像人員可以選擇補拍、抓拍的形式,表達人物情感,更好地呈現細節。細節把控是電視專題片攝像人員拍攝時的一個有效攝像技巧,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升華專題片的主題思想[4]。
拍攝電視專題片時,攝像人員應該明確專題片主題,呈現事件的全過程,使內容更生動、更有吸引力。電視專題片的綜合性較強,攝像人員不僅要掌握攝像技巧,也要學會藝術化處理內容,因此在拍攝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拍攝電視專題片之前,攝像人員除了要熟練掌握攝像技巧,也要對拍攝方向、內容有明確的認識,無論是拍攝人還是拍攝自然景觀,都要了解如何拍攝才能讓觀眾看得清楚、明了,使專題片呈現的內容與觀眾的審美習慣相契合。另外,攝像人員還需要做好前期的內容和結構統籌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專題片的質量。攝像人員要明確專題片的主題,層層遞進來表述重點、次重點內容,還要結合專題片核心內容和思想選擇拍攝對象,便于觀眾直觀了解專題片的內容,掌握專題片的核心思想。在具體拍攝過程中,拍攝人員要統籌規劃,站在宏觀角度把握專題片的整體風格,確定專題片的整體基調,這對專題片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風格確定后,由于拍攝鏡頭較多,相關人員要通過合理規劃,盡可能減少拍攝鏡頭被刪除的情況,以此來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損耗。相關導演和制片人也要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讀專題片內容,通過多種方式來增強情感表達效果,可以借助鏡頭的切換呈現來生動刻畫人物情感變化,從而有效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提升專題片的質量,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拍攝前期,攝像人員要做好準備工作,明確開關機時間,提前開機,除非發生特殊情況,否則不關機。此種方式主要是為了搶在事件發生前去拍攝,而不是到事件發生后才去拍攝[5]。例如,專題片《夜班》拍攝過程中,雖然基層派出所人員夜晚工作是常態,但是其所面臨的拍攝情況是多樣的、復雜的,所以拍攝人員在拍攝前進行了充分的走訪和詢問,對于基層派出所的日常工作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在明確選題、仔細構思、確定拍攝思路的基礎上做好了準備工作,記錄下了基層派出所人員在夜晚工作中的大量真實鏡頭,該專題片對維護社會治安穩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拍攝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攝像人員要注重展現事件的全過程,使展現的內容真實、全面,符合邏輯,具有極強的感染性,能夠讓觀眾看懂,幫助觀眾了解事件全過程并能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進而獲得深層次的感想。
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鐘),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的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長鏡頭可以保證畫面連續性,更加真實地展現人和事物的狀態,有效引發群眾的情感共鳴,所以專題片攝像人員在拍攝時需要合理應用長鏡頭,保證新聞事件能夠完整呈現給觀眾。
電視專題片中對細節的把握至關重要,通過細節把握,有助于構成社會情境、人物性格和自然景觀,促進事件發展。細節中掩藏著很多重要內容,拍攝人員通過捕捉情感充沛、含蓄深沉的細節內容,更容易引發群眾情感共鳴,啟迪群眾心靈。
電視專題片拍攝中,鏡頭的選擇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專題片呈現效果。通常來說,專題片的拍攝時間非常有限,要想讓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角色表現出最好的狀態,就需要用具有代表性的鏡頭來展現其內心的真實世界,通過主角在鏡頭中的言談舉止充分體現出其個性化特點,同時結合主持人富有魅力的解說詞,促使采訪拍攝中的人物形象得以形成。在使用攝像器材進行拍攝時,鏡頭的運動和視角要盡量符合受眾的觀看習慣,并根據采訪對象的人物情緒變化調節鏡頭,如適當地利用遠、近距離鏡頭,以增強人物情感表達效果。在拍攝過程當中,可近距離展現采訪對象的面部表情,以展現其情感變化,同時配合相關的音樂有效增強畫面的表現力。筆者通過實踐發現,如果要對采訪對象進行特殊的采訪拍攝,則必須堅持動、靜結合的攝影法則,并強調通過鏡頭重點體現采訪中的關鍵環節。鏡頭選擇方面,也要注重捕捉被采訪對象的家屬、同事或相關人員的情緒變化,使被采訪對象的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拍攝過程中,需進一步烘托客觀真實的拍攝氛圍,以恰當的運動鏡頭凸顯專題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從多視角呈現被采訪人物形象。
立足于觀眾角度選擇細節進行拍攝可以使專題片更具代入感,引發觀眾的共鳴。紀錄片能否打動觀眾,取決于它對觀眾心理的影響。根據現代傳播學理論可知,傳播是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過程,因此拍攝人員在拍攝過程中需關注專題片能否與觀眾產生共鳴,基于觀眾角度分析觀眾的心理活動。觀眾群體對專題片的喜好與厭惡帶有自己的主觀意愿,所以拍攝人員在拍攝畫面時需要考慮觀眾的需求。筆者通過分析大量觀眾對于人物題材專題片的評論發現,觀眾在觀看專題片的過程中,心態也在隨著專題片的進度發生著變化,這與受眾的審美理念、習慣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拍攝人員在拍攝中可以用直觀的細節表現方法來引發觀眾的共鳴,如通過俯視視角拍攝大場面,利用鏡頭從近到遠的縱深移動等方式從多個角度對場景進行渲染,給觀眾展現出最優美的鏡頭畫面。在創作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拍攝人員通過對受眾心理和美學等因素的掌握和運用,能夠使節目和觀眾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真正打造出具有深度的節目。
拍攝電視專題片時,應該注重其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選擇使用同期聲,將觀眾置身于真實場景中,拉近專題片和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專題片更具親近感和真實感。通常情況下,專題片中的同期聲主要是來自采訪人員與群眾的談話,通過同期聲可以了解群眾的所見所感,還原事件真相,這也是一種敘事的有效手段。不過,采訪人員在與群眾交談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平等、親近的態度與群眾交談,消減群眾的抵觸情緒,以此增強敘述內容的邏輯性。需要注意的是,群眾在說話時盡可能不要打斷他,從而確保同期聲的真實性、連續性和自然性,降低后期制作難度。而且,專題片利用同期聲可以反映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能夠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這個人物。以專題片《書法家白石》為例,拍攝人員在拍攝過程中重點運用了同期聲,帶給觀眾真實之感,且通過同期聲體現出了白石先生在書法上的成就,樹立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文人雅士形象。配合適當的同期聲,不僅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鮮明、立體,也更能反映出其內心世界。專題片《書法家白石》以解說詞、特寫鏡頭等細致入微的拍攝技巧給受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是以現場采訪的方式,配合近距離的解說效果會更好,觀眾能感受到其對生活、書法的真實情感,也能感受到其對自己今后創作道路的思考。通過對白石形象的刻畫,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活動和情緒變化,在人物的個性展現方面,能夠體現出他是一個深沉而有力的人,其形象會更有立體感和層次感,向觀眾傳達的信息和情緒也更為直觀。
為了增強專題片畫面整體生動性,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攝像人員應該高度重視捕捉畫面細節,選擇感染力較強的畫面細節,以此突出專題片的主題內容和情感思想,便于群眾接受。例如,《書法家文道》專題片拍攝過程中,為達到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目的,特別采用了近距離的細節展現方式,讓所要拍攝對象的全部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傳達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意蘊,加深了觀眾對專題片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該主題片還通過特寫把鏡頭放到最大,專門突出了人物的臉部表情、動作細節及周圍的事物等,使主題變得更加鮮明,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觀眾的收看興趣,給觀眾帶來了較大的視覺沖擊。該專題片以文道先生本人為切入點,把傳統書法的精華和人生哲理融為一體,使書法藝術更貼近大眾,更具有感染力。所以,在拍攝中必須重視細節的呈現,攝像機是攝影師的眼睛,眼睛必須是真實的,不需要任何的夸張和渲染,只需要真實地記錄即可。例如,文道先生的潑墨下筆展現了他行云流水般的筆勢,攝影人員真實地記錄了他對書法的投入,同時他額頭上的褶皺和汗珠也被鏡頭捕捉到,由此營造出濃郁的書法文化氛圍。
電視專題片拍攝需要運用到多種技巧,通過細節把握,有助于呈現出更加真實的效果,提升專題片整體成片質量。可以說,細節決定成敗,靈活運用攝像技巧呈現細節,有助于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更有效地傳遞知識和情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