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欣,李蘇娜,鄭紅梅,李亞靜,唐 玲,陳 宏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最常見的外科急性感染性化膿性疾病,常見于初產婦,多由乳頭皸裂、乳腺導管阻塞伴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致,若治療不及時或失當可致腫塊日久不消,甚至形成膿腫,并發敗血癥或形成乳漏[1]。乳汁排出不及時,腫塊膿腫形成,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即可出現紅、腫、熱、痛癥狀,病變區域的皮溫升高,有壓痛及全身癥狀。西醫治療主要對癥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治療后乳房局部易形成結塊,影響哺乳,中醫治療方法多樣,優勢在于無需中斷哺乳[2]。中醫將急性乳腺炎歸屬于“乳癰”范疇,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胃熱壅滯,引起植物神經系統調節機能障礙,可致乳腺導管痙攣、乳汁排泄受阻,氣血瘀滯,痰濕內生,繼而發生乳汁瘀積,痰濁瘀阻乳房脈絡而成乳癰[3]。手法排乳是治療急性乳腺炎初起的特色方法之一,直接作用于局部,直達病所所在,臨床實踐證明,乳通散聯合手法排乳治療急性乳腺炎初起氣滯熱壅證患者療效顯著,本文回顧1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膿腫形成行穿刺引流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手法排乳聯合乳通散中藥外敷緩解術后疼痛的效果及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1歲,主因“左乳乳房疼痛2天”于2021年11月5日于本院門診治療,患者刻下癥為:左乳內下皮膚微紅,左乳乳房脹痛,體溫37.2℃,患者既往體健,昨日最高體溫38.9℃。2021年9月至今雙乳反復乳腺炎,無過敏史,納差,眠差,小便調。患者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滑。專科檢查:左乳內下及乳暈后方可見范圍8.36 cm×4.12 cm×5.94 cm的混合低回聲區,形態不規則,邊界欠清,周邊軟組織回聲增強,內可見液性暗區,左腋下可見腫大淋巴結,形態不規則,大小約2.07 cm×1.60 cm;超聲提示:雙乳哺乳期表現,雙乳淤積性乳腺炎,左乳混合回聲區,考慮膿腫,左腋下淋巴結腫大。中醫診斷:乳癰,辯證分型:氣滯熱壅證。西醫診斷:左乳急性乳腺炎、膿腫形成、乳房疼痛。
患者于2021年11月6日行臨床操作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乳腺腫塊穿刺引流術,術后回家患者未進行母乳喂養,乳房脹痛,遵醫囑給予手法排乳聯合乳通散外敷方法進行治療。治療前患者乳房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為7分,根據患者自身每日疼痛感進行評估,經過6天治療,疼痛評分由7分降為2分,效果顯著。治療前患者左乳脹滿,左乳內下皮膚色紅,紅腫面積10 cm×7 cm。治療第3天,經過手法排乳治療聯合乳通散外敷,皮膚微紅,紅腫面積縮小為6 cm×5 cm。治療第6天皮膚顏色恢復正常。治療前患者左乳內下觸診可及9 cm×6 cm腫塊,邊界清楚。治療第3天觸診可及6 cm×4 cm腫塊,邊界清楚。治療第6天觸診可及2 cm×2 cm腫塊,邊界清楚。
2.1.1 乳房疼痛癥狀評估: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用0~10cm的刻度尺,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患者乳房疼痛評分為7分,屬于重度疼痛,使患者對于母乳喂養產生恐懼,產生斷奶想法,出現焦慮情緒。
2.1.2 乳房紅腫面積評估:0級(0分):無紅腫;1級(3分):紅腫面積最大直徑<3 cm;2級(6分):紅腫面積最大直徑3~6 cm;3級(9分):紅腫面積最大直徑>6 cm。治療前患者左乳脹滿,左乳內下皮膚色紅,紅腫面積10 cm×7 cm,評為3級(9分)。
2.1.3 乳房腫塊大小:0級(0分):無腫塊;1級(6分):腫塊最大直徑<3 cm;2級(12分):腫塊最大直徑3~6 cm;3級(18分):腫塊最大直徑>6 cm[4]。治療前患者左乳內下觸診可及9 cm×6 cm腫塊,邊界清楚,評為3級(18分)。
2.2.1 手法排乳:操作方法:①核對醫囑,評估患者,遵醫囑確定患側乳房,做好解釋。手法排乳一般不適合乳房膿腫、破潰的患者,局部炎癥反應較重,不當的排乳手法會導致炎癥的擴散。乳汁是不斷在產生的,未行母乳喂養及時排空,可導致乳汁淤積,會產生乳房脹痛,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均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由于患者為膿腫穿刺術一次后,尚有膿腫,故需要在未膿腫的部位輕排出乳汁,緩解患者乳房脹痛的癥狀。②檢查并備齊用物,帶患者至中醫治療室,護理墊鋪于床上。測量體溫。③協助患者取合理體位,暴露雙乳,注意保護隱私及保暖。④操作前對乳房進行觸診。⑤手指按摩:用大拇指和食指點按的手法按摩“乳根穴、膻中穴、乳中穴、膺窗穴、期門穴”1 min,按摩力度以患者微微感覺酸脹為度。穴位按摩可以達到疏肝理氣,活絡通乳,促進乳汁排出的作用。⑥潤滑乳房:輕輕擠壓刺激乳頭,用大拇指及食指放在乳暈邊緣,兩手指輕輕下壓在乳竇上,向上輕輕提拉,擠出乳汁潤滑乳房皮膚。⑦手法排乳:先將乳暈周圍積乳排空,再在患者患側未形成膿腫的位置,以掌根和魚際沿乳管方向從乳根到乳頭的延乳腺管的方向呈放射狀進行按摩產生推力,排空乳房未形成膿腫部位的乳汁。若雙側均患病,可先從疼痛較輕一側開始治療,以防加劇患者恐懼心理。⑧積乳排空,腺體均勻松軟;脹痛明顯減輕為度。⑨操作完畢:協助患者將皮膚上的乳汁擦干,協助患者穿好衣服[5]。排乳后復測體溫,并作記錄,整理用物。治療時間以15~20 min為宜。
2.2.2 乳通散外敷:通散作用為清熱消腫,通乳止痛。藥方組成:蒲公英30 g、路路通20 g、青皮20 g、黃柏20 g、蒼術20 g、生甘草10 g。外敷方法:用清茶調敷于乳房患處,外敷范圍略超過病灶范圍,厚度為0.5 cm,2次/d,30min/次[2]。
2.2.3 常規護理:①飲食護理:囑患者飲食應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辛辣刺激,肥甘厚膩的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②情志護理:鼓勵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③生活護理:確保正確哺乳,養成良好的哺乳習慣。掌握定時及正確哺乳有效方法,確保乳汁順暢排除,避免乳汁淤積。加強嬰兒監護,避免嬰兒口含乳頭睡覺,同時患者需重視睡姿管理,保持仰臥或健側臥位,預防患側乳房受壓[6]。囑患者哺乳后應清潔乳頭,對于乳頭皸裂者可涂抹香油、雞蛋油進行乳房護理等,平時勤更換柔軟舒適衣物。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常見的產婦哺乳期癥狀,特別是在初產婦中發生率更高[7],多因飲食不當,乳頭皸裂,哺乳方式不正確等因素所導致,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早期常表現出紅、腫、熱、痛等局部癥狀[8]。西醫治療多采取抗生素抗感染,抗生素類藥物屬寒涼之品,用后易致氣血凝滯,炎癥組織機化遺留冷性僵塊,治療同時,停止哺乳、回乳,抗生素有效率為73.68%~78.33%[4,9-10]。急性乳腺炎按病程發展可分為腫塊期和膿腫期,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易發展為膿腫期,此時將嚴重影響母嬰的健康。
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腺疾患宜疏肝經之郁滯[11]。《諸病源候論》記載了手法排乳和吸吮法治療妒乳,初起時“便以手助捻其汁,并令傍人助嗍引之”,使乳汁排出,其以通法為治療原則。手法排乳是治療乳汁淤積的中藥方法之一,將妒乳及時的排空有助于患者的康復進程。手法排乳具體操作時應注意先排健側后排患側,充分按摩穴位,潤滑乳房,減少摩擦力,排乳時力度由小到大,動作輕柔,力度適中,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操作15~20 min,應避開膿腫部位,以免炎癥擴散。積乳排出,患者乳房脹痛會有明顯緩解。
乳通散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氣滯熱壅型患者,具有清熱消腫,通乳止痛的功效。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屬胃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路路通祛風活絡,利水通經,可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脹痛;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解毒療瘡的功效;青皮疏肝理氣、散結止痛;蒼術燥濕健脾;生甘草味甘性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清熱消腫、通乳止痛之功[2]。乳通散外敷時應注意觀察皮膚情況,若出現中藥過敏情況,應及時停止外敷。
乳房膿腫、破潰的哺乳期產婦應慎用手法排乳,因膿腫破潰期,局部存在炎癥,不當的手法會使炎癥擴散。長時間或者程度劇烈的疼痛會影響患者軀體和社會功能,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和睡眠障礙等不良反應。排乳能夠緩解乳房疼痛,但手法排乳需要嚴格按照規范操作,通過排出非膿腫部分的乳汁,從而減輕患者乳房脹痛,改善患者焦慮情緒[12]。手法排乳聯合乳通散外敷治療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能夠明顯減輕乳房紅腫疼痛,有利于疾病恢復,從而使產婦重拾哺乳信心,確保母嬰健康。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