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雪
(作者單位:上海廣播電視臺)
傳統式的出鏡,是大家較為熟悉的出鏡方式。記者或者主持人在片頭、片中、片尾某處,以現場出鏡的方式對新聞主題進行報道解說。這一類的出鏡基本都是提前錄好,穿插于成片中。出鏡的作用是強化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某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又或者是代表媒體的姿態。傳統式出鏡在日常的新聞報道、專題片中較為常見。
相較于傳統式出鏡,全現場報道則更為靈活、生動。全現場報道,顧名思義,通篇報道都不需要后期配音與寫稿。筆者在做出鏡記者的時候,正逢電視直播成常態,民生新聞興起之時。當時為了搶發稿件,也為了使報道更接地氣,大量的全現場報道出現在常規新聞節目中。在這一類報道中,記者往往要在新聞現場就完成對整個片子的構架、邏輯講述、鏡頭組接的設計。想法成熟后,再與攝像師充分溝通,記者就在現場完成對新聞主題的完整講述。這類報道中的出鏡往往是一鏡到底,或者現場完成分鏡頭轉接的設計,這樣回臺后基本不用太多后期剪輯。
實際上,全現場報道就是按照直播連線的要求來做的。現在無論是常規電視節目中,還是特別報道中,越來越多地采用直播連線的報道形式。不管是固定機位還是走動式的鏡頭設計,在直播連線中記者要一口氣、連貫流暢地講述完新聞主題。報道形式跟全現場報道基本一樣,只是要求更高,因為這是直播不是錄播,不可再來。而直播也就意味著,報道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一旦發生,出鏡者如何應對既是對應急反應能力的考驗,也是新聞基本功的體現。
毫無疑問,有記者或者主持人出鏡的報道,更有代入感。現場報道者往往通過自身的感受,告訴觀眾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注意到什么等,主觀的視角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比較典型的就是關于臺風、洪水的報道,當觀眾看到強臺風把報道者的傘或雨衣吹翻,雨點大顆大顆直撲鏡頭,或者洪水齊腰的場景時,會不由得揪心并關切現場的情況。這些年關于自然災害的現場報道的“度”也引發了討論,比如臺風很猛烈的時候,是不是為了追求效果要讓記者在狂風暴雨中淋得跟落湯雞一樣出鏡?洪澇災害的報道中,有沒有必要讓記者跳進齊腰或及胸的洪水中來講解?筆者以為,這個“度”的把握首先要看是否安全?確保現場報道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再來看出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讓報道主題更詳盡、更生動,則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強烈沖擊的方式。如果只是為了博取眼球,甚至為了制造效果而夸張表演,那么就要慎重。新聞史上,因博取眼球而進行不實報道遭到輿論討伐的事件并不鮮見。這方面的問題,需要從業人員依據職業要求和職業素養進行慎重思考。
在傳媒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不僅是報道的方式趨于多樣化,報道的媒介工具也更廣泛、輕量化,配備一個電腦、一部手機、一個App軟件,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拍攝、連線。相信隨著5G技術的應用,未來現場報道的時效性還會進一步提升。
很多事件性的報道往往是在事件發生后,或者事件進行過程中,報道者才能趕到現場的。現場報道的方式可以通過報道者的講述以及現場再現,來補充背景介紹。有的時候,如果鏡頭或者畫面未能捕捉到事件的核心要素時,也可以通過現場報道的方式來彌補缺憾。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場景是,在一些重要的會議或者儀式現場,報道團隊可能進不了現場的核心區域,只能處于外圍,這個時候也只有依靠現場報道者的描述性講述來進行彌補。
互動性跟前文討論的代入感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很多大型策劃報道中設置了觀眾的互動環節,可能是留言分享,也可能是競猜,這個時候往往會設計一個專門的板塊,或者由一個專門的主持人(記者),進行互動式的現場報道。如今網絡直播、短視頻風行,其中的一個黃金法則就是出鏡者要經常跟網友們有互動。這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現場報道的互動性特征。
新聞主題不同,現場報道的作用也不同,有時候是為了給觀眾更好的代入感,有時候是為了更生動地介紹環境和細節,有時候是為了節約新聞的采制時間,有時候是為了強化“我在現場”的媒體姿態。但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現場報道,不管是直播還是非直播,其最終的目的是強化新聞傳播的效果。筆者認為,有一些方面是可以提前設計的,有一些是需要考驗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的,還有一些方面是體現新聞功底和平時積累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之所以一開始就強調進行時,是因為在目前越來越多的直播連線中,進行時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新聞進程交代和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抓手。從某種意義而言,進行時很好地體現了新聞的“新”之所在。別看它是個簡單的、基礎的新聞概念,但在實際報道過程中很多記者都忽略了它,如果能巧妙抓住進行時的概念,也就給觀眾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以2015亞非領導人峰會的直播連線為例,像這樣的議程式國際會議的直播連線,一般而言都是幾家大型國際媒體在現場設置幾個固定衛星直播機位,全世界的媒體分時段租用這幾個直播機位。這就意味著鏡頭上呈現出來的各家媒體都是差不多的固定機位,內容上也都是雷同的議程式介紹。然而看似雷同、模式化的直播連線其實也可以做活,訣竅就在進行時上。比如,有一次在新聞中心進行直播連線,就在直播開始時,印尼總統佐科突然來到現場。筆者覺得這個小小的意外如果體現出來會更抓人,于是將鏡頭切換到自己,開口說出現場的情況:“我現在是在新聞中心發回直播報道,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媒體坐席處現在圍了很多人,那是因為就在剛剛,印尼總統佐科突然來到了這里。他的出現之前并沒有提前告知,通過鏡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身旁安保人員在維持秩序。”盡管沒有提前溝通,但一聽到筆者開始介紹現場情況,跟筆者合作的美聯社的攝像師馬上默契地把鏡頭推了上去,捕捉細節。這個時候,現場的畫面是很生動豐富的,但是說什么呢?總不能簡單重復吧?筆者馬上從簡單的現場描述,深入到分析層面:“媒體紛紛在猜測,佐科這個時候出現在新聞中心是為什么?我們看他行走的方向似乎是前往左前方的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是組委會設置的新聞發布室。那么佐科是不是要發布什么信息?如果是由他來親自發布,而不是按照前面幾天由某個部門負責人來發布,那也就意味著發布的內容不一般……”這個時候鏡頭里的佐科已經走進新聞發布室,攝像師緩緩把鏡頭拉開,筆者站回鏡頭中間,繼續說道:“佐科究竟要發布什么內容,我們會在現場繼續跟進。在這里我們會聯想到今天上午的會議議程中的幾項重要成果。”于是接下來很自然地帶出上午會議成果的總結,同時又通過成果總結,來分析佐科最新動態的幾種可能。整個連線報道雖然僅僅4分多鐘,但是有現場、有細節、有講述、有分析,新聞元素很豐富。尤其是在開場時抓住了現場的這個小意外,讓觀眾一開場就被代入現場,充滿好奇感,這就是進行時的魅力。如果筆者當時對佐科的突然到訪視而不見,或者簡單一句帶過,沒有現場描述、沒有背景分析,那就非常遺憾地失去了一次天賜良機的精彩現場報道。
毫無疑問,現場報道選擇在什么環境進行是一個很重要也是可以提前設計的環節。什么樣的環境適合新聞主題的表達?有時候環境本身就是新聞元素的組成部分。比如,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事件等事件性新聞現場,當記者在這些環境里進行報道時,觀眾一看到帶來強烈沖擊的現場畫面,立刻就會被震撼。所以在大事件發生時,記者要到現場去,到最具有沖擊力的現場去。
在沒有特別新聞沖擊力的現場,如何借助環境來補充新聞元素,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以2015年尼泊爾地震時的現場報道為例,筆者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趕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因為加德滿都機場太小,加上地震后停電的影響,很多航班沒法降落。當時到達現場的國內媒體不多,互聯網上衍生出兩種極端化的錯誤信息。一種謠傳是,凡是中國游客都可以隨便登上任何一家中國航空公司的航班,免費回國;另一種謠傳是,加德滿都機場航班難以起降,“黃牛”炒出來幾萬元一張的天價機票。針對這些當時充斥于國內社交媒體的假信息,筆者專門在加德滿都機場做了一場直播連線。連線要解答幾個問題:為什么加德滿都機場難以起降?滯留的中國游客回國是否順利?目前尼泊爾的災情如何?要解答這些問題,最好的直播地點就是加德滿都機場。如果只是中規中矩地站在機場門口做直播連線,就無法展現環境的補充說明作用。加德滿都機場之所以難以起降是因為它太小,小到只有1條跑道、8個停機位。但機場內部是不讓進入的,如果站在機場外圍的平地上做直播,觀眾對于這個機場有多小是沒有直觀感受的。所以筆者爬到汽車的車頂上,設置了一個居高的機位,通過鏡頭,觀眾一眼就可以看出一條跑道的加德滿都機場有多小。這就是環境起到的補充新聞元素的作用,當然這是需要現場記者去設計的。當天的直播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筆者站在車頂的居高直播機位,解釋了加德滿都機場的小。第二個層次是在直播中帶出之前做的一條片子,來介紹滯留在尼泊爾的中國游客的現狀。這條片子是基本無剪輯的全現場報道。在這條片子里筆者取了兩個場景,一個場景是在機場的停車場,在那里筆者找到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為滯留的中國游客提供的休息的旅游大巴,采訪了等待最近航班的游客。第二個場景是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登機柜臺,筆者在那里了解到國內航空公司并不是免費搭載乘客,而是在有空位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旅客提前回國的需求。而所謂的天價機票信息并不屬實,那實際上是正常頭等艙的機票價格。兩個場景的采訪都是邊走邊介紹、一鏡到底,不需要再做后期剪輯。第三個層次是筆者回到車頂的直播機位,繼續講述尼泊爾地震災情的總體情況。這樣下來,三個層次有直觀的現場描述,有全現場報道片子對網絡謠言的回應,還有宏觀層面的信息補充。這段包含一條全現場報道片子的直播連線,總時長近8分鐘,以站在車頂直播機位的筆者現場報道為主線,鋪陳展開,相當于在車頂架設了一個室外小直播間。不管是鏡頭的展現還是邏輯的遞進都很豐富,更是把現場報道的環境運用到了極致。
能不能觀察到細節決定著現場報道是不是有亮點。比如,2014年的珠海航展時,筆者在第一次公開亮相的殲31全尺寸模型旁做直播。在專家解讀完殲31后,筆者做了這樣一段夾敘夾議的總結:“今天在現場的這場直播讓我特別有感觸,您看我說話的時候,頭頂有戰斗機飛過的轟隆隆的聲音。再來看我的身后,從最左邊開始,這塊大屏展示的是殲31研制的全過程。中間這里是一個模擬駕駛艙,參觀的觀眾可以坐到里面親身體驗。最右邊是咱們空軍現場招飛的咨詢臺。這么一個不大的場景里,有最先進的武器的展示,有老百姓可以親身參與的模擬游戲,有咱們部隊現場的招飛,頭頂還有戰斗機表演隊隆隆飛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軍工行業的強勢發展,這就是對中國國防工業最生動的注解。”正是因為觀察到現場的聲音、環境等細節,筆者通過這些細節來升華中國國防工業發展的大主題,這段總結式的點評才讓人覺得生動而不生澀。
有的時候也許報道的題材不太便于語言的表述,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道具讓表達更生動、直觀。比如:有一次報道成都錦江邊的照明燈有漏電現象,當時筆者找來一支電筆,節目一開篇先把電筆放到錦江邊的鐵欄桿上做了一個測試,電筆的筆芯很明顯亮了起來,顯示欄桿是帶電的;然后再層層剖解,走到旁邊的照明燈前,揭曉了漏電的原因。整個報道一鏡到底、流暢自然,尤其是電筆這個道具的選用很恰當,一開篇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還有一次,在報道成都紅星路即將興建立交橋、緩解交通擁堵一事時,道具的運用也很好地強化了表達效果。為了說明當時紅星路口的交通很擁堵,筆者找來一個秒表,在現場做了一個測試,測試一分鐘內通過十字路口的車輛究竟有多少。這樣生動的展示,比起簡單地呈現車流穿梭的鏡頭更有說服力。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開發,現場報道中可以運用的道具越來越豐富。比如,展示一個地理位置時,既可以用iPad點開3D地圖,也可以用無人機帶出大景做交代,等等。總之,道具的運用是為了讓報道更生動、貼近,而現場報道因為有記者出鏡,又特別適合運用道具來增強可視性。
如果說道具的運用、細節的觀察等是增強現場報道可視性的話,那么評論就是真正在功底上見高低的事了。尤其是在眾多媒體參與的國際事件報道或者會議類報道中,能不能做出差別化的報道,評論是核心要義。
比如,當年在報道萬隆會議時,筆者在亞非大道的現場做了一段直播。做這段直播的時候會議的議程已經結束,各國領導人都已經陸續回國,事件本身已經沒有什么可以跟進的動態,而且經過白天各家媒體輪番轟炸式的報道,有關這次會議的要點呈現得差不多了。那這段直播連線該講什么呢?思考過后,筆者認為應該是在各種信息中提煉自己的評論觀點,于是結合自己觀察的一些細節,提煉出“近”“實”“新”三個關鍵字,做了這樣一段總結評述:“到今天為止,為期三天的亞非會議就畫上了一個句號。回顧這三天的會程,我有三大印象特別深刻。第一個就是‘近’,您看不管是首腦峰會最后結束公布的三個成果文件,還是今天強調的‘ 亞非日’和‘亞非中心’的建設,我們都感受到了亞洲和非洲這對新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強了。第二個印象就是‘實’。從巴基斯坦到印尼,這一路的訪問被稱為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的外交開局之旅。開局之旅最后是畫上了一記強音!我們且不論這個過程中簽署了多少具有戰略意義的協議,我想請大家從一個細節來觀察一下,我這次也特別留意了習主席的位置。不管是首腦峰會開幕還是今天‘歷史性的步行’,或者是最后坐在了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現場的位置,習主席都是在中間第一排,而且是中間靠佐科的位置,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可見60年后的今天,中國再登上亞非舞臺的時候,歷史并不是簡單的一個重復,我們有了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也發出了更強的中國好聲音。第三個印象就是‘新’。今天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是代表亞洲簽署了《2015萬隆公報》,可以說是在60年后對于萬隆精神如何進一步地發揚、繼承給予了一個新的詮釋。而這個‘新’正如印尼總統佐科所強調的一樣,現在亞洲和非洲新興國家已經進一步地發展了,呼吁世界能夠給予一個新的政治和經濟的秩序。最后我想說的是,把這三樣東西加在一起,‘近’‘實’和‘新’合在一塊兒,就是在60年后我們對萬隆精神最好的詮釋了。”
在這段總結性評述中,既有“近”“實”“新”的三個評論觀點的提煉主干,又加入了很多現場的觀察細節,諸如座位排序等,還有重要新聞信息的總結、歸納,點線結合、夾敘夾議,使得一個原本沒有多少動態的直播連線生動起來,也與其他媒體泛泛而談的常規化報道拉開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