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利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1]土地革命時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建的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后來黨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以及這一時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革命根據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以劉志丹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培育和形成了以“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為核心的南梁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劉志丹作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為我國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6年4月中旬,劉志丹率軍攻占三交鎮,在偵察敵情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毛澤東題碑稱他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也為其題詞:“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2]122劉志丹革命精神作為南梁精神的鮮明寫照,展示了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質和精神風貌,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的偉大革命精神。
1926年,劉志丹從黃埔軍校畢業后正式開啟了十年的軍事生涯,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在當時異常艱難的戰爭環境和黨內錯誤路線的巨大壓力下,劉志丹表現出了共產主義者堅貞不屈、無私無畏的精神品格,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革命精神。
劉志丹是堅定信念最杰出的代表,堅守信念、矢志不渝的奉獻精神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核心和基石。1925年,劉志丹在入黨那一刻就堅定地表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就要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到死。在多年革命生涯中,劉志丹始終堅守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和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追求,堅信革命必定勝利。雖然經歷了70多次兵運斗爭失敗、寺村塬和照金根據地丟失、紅二十六軍南下渭華兵敗,屢次遭受黨內“左”傾錯誤路線執行者的排擠、打壓、誣陷、迫害、降職、撤職甚至關押,但是劉志丹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過。他還不斷鼓勵革命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展現出了不懼艱難、樂于奉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劉志丹為代表的陜甘邊共產黨人正是憑借這種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奠定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鑄就了劉志丹革命精神的信仰之魂。朱德后來評價說:“劉志丹從大革命起直至為黨犧牲……雖屢經失敗,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變,垮了再來,再垮再來,這種精神和毅力是建軍的基本條件。”[3]可以說,劉志丹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革命信念的忠貞不渝,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敢于犧牲的英勇氣概和奉獻精神。
劉志丹被稱為“模范共產黨員”,不僅因為他在戰場上的不屈不撓和奮不顧身,還因為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和顧全大局的擔當意識,這也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重要特質。劉志丹參加革命后,國民黨反動派恨之入骨,不僅抄了他的家,燒了他的房子,還掘了他家的祖墳,使其一家老小迫不得已四處流浪。盡管如此,劉志丹始終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相忍為黨,他對親人說:“我們要革命,就難免受迫害。”[4]1935年10月,在“肅反”運動期間,劉志丹因公前往瓦窯堡,半路收到要逮捕他的信息。為保護更多同志,他堅持以大局為重,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奔赴瓦窯堡,最終雖被關押,卻維護了革命利益。出獄后,劉志丹還多次告誡蒙受冤屈的同志:凡事要以革命利益為重,從革命全局出發,識大體顧大局。正是靠著劉志丹等同志對黨忠誠、敢于擔當、心胸博大的高尚品質,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才經受住了重重考驗,得以“碩果僅存”。后來,毛澤東在給劉志丹的題詞中深切回憶道:“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2]122周恩來也說:“劉志丹同志對黨忠貞不二,很謙虛,最守紀律,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黨員。”[5]這些評價既是對劉志丹烈士的高度褒揚,也是對劉志丹革命精神的最好詮釋。
生而益民是劉志丹青年時期就樹立的人生理想,面向群眾、勤政為民的公仆精神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根基和底氣。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劉志丹堅定地表示要“不怕犧牲,殺開血路”“決心為民要共產”[2]14-18。在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劉志丹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心系群眾、關心群眾、愛護群眾,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挨家挨戶訪貧問苦,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除惡霸,帶領群眾進行分地、分糧、分牛羊的“三分”和抗糧、抗款、抗捐、抗債、抗稅的“五抗”斗爭,切實維護了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為擴大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劉志丹也由此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成為人民群眾廣為傳唱的陜北民歌中的革命英雄。由于非常熟悉陜甘邊的一山一水,他被人們稱為“活地圖”;由于平易近人,跟群眾和戰士都非常親近,他被親切地稱呼為“老劉”;他從不拿群眾一分一毫,還總是將所有好的東西首先分給勞苦大眾,故而在他犧牲后,陜北人民群眾悲痛萬分。毛澤東說:“一個人死了我們開追悼會,群眾的反應怎么樣,這就是衡量他的一個標準。劉志丹同志犧牲后,陜北的老百姓傷心得很,這說明他是真正的群眾領袖。”[6]這些都不僅展現了劉志丹對群眾的真摯情懷,同時也反映了他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劉志丹是一位極具拼搏精神和頑強意志的優秀戰士,勇于拼搏、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支柱。1926年初,劉志丹從黃埔軍校畢業后便開始參加東征,在大革命中頑強斗爭,屢立戰功。尤其1927年春,面對企圖收買他的軍閥劉鎮華,劉志丹立場堅定、斗爭堅決,最終使其就范,答應改編。后來按照黨的指示,劉志丹將主要精力投入兵運工作,雖多次失敗,卻毫不氣餒,愈挫愈勇。1932年后,劉志丹又根據兵運工作總結出的經驗,領導陜甘、陜北進行武裝斗爭,將重點放在發動農民群眾、建立革命根據地上。無論根據地遇到什么艱難險阻,他始終堅持“重新干起來,前途是光明的”[5]。經過多年浴血奮戰、艱難斗爭,劉志丹等人最終成功開辟了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把陜北、陜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組成了陜甘邊根據地,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抗日提供了出發點。1936年4月,劉志丹率部東征,在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不幸左胸中彈,壯烈犧牲。回顧過往,劉志丹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他在戰場上英勇作戰,灑盡了最后一滴鮮血。這種不畏艱險、頑強奮斗、不屈不饒的斗爭精神是支撐劉志丹奮斗到死的精神力量,也成為劉志丹革命精神的重要內核。
劉志丹之所以能帶領人民建成當時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據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具有敢于創新的魄力和勇于開拓的作風,這也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精髓所在。1929年,在清澗起義、渭華起義、旬邑起義等幾十次武裝起義失敗后,劉志丹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陜甘邊區革命斗爭實際相結合,積極探索,開拓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變敵人的武裝為革命的武裝”的思想和用“紅色”“白色”“灰色”三種方式創建西北紅軍的構想,成功創建了陜甘邊革命武裝,開創了西北紅軍的新局面。1933年秋,當照金在國民黨重兵圍剿下失守時,劉志丹又提出以“狡兔三窟”方法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設想,并將這一方法成功運用于革命實踐,最終贏得了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適合陜甘邊特點的革命道路,在黨的革命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理論后來得到毛澤東的高度認可和稱贊。毛澤東說,劉志丹創建的根據地,用了“狡兔三窟”的辦法,創出了局面,這很高明。[7]劉志丹革命精神彰顯了劉志丹求實開拓、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精神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付諸陜甘邊革命斗爭實踐的理論結晶。
劉志丹在艱苦革命歲月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克敵制勝的精神武器,也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尚的革命品質和高度的革命自覺。
劉志丹革命精神以劉志丹的精神為基礎,具有豐富內涵和多層次境界的精神追求,是其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展現出的政治品格和優良作風的高度凝練,具有革命精神的普遍特征,同時又有符合自身特點的獨有特性。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斗中,形成了包括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和焦裕祿精神等在內的革命精神譜系。這些精神之間既具有相通性和繼承性,又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和獨立性。尤其是以黨史人物命名的精神,更是以其個人為主體,以其精神為內核,因而指向更為明確、內容更為具體、個性更為突出,更具有個體上的獨立性。劉志丹革命精神,顧名思義是劉志丹個人在艱辛的革命斗爭中,為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用堅定的信念和擔當不斷推進革命事業的一種崇高精神。它以劉志丹為核心、以他的精神為內涵,所呈現的也是劉志丹在革命戰爭實踐中的自主意識、精神特質和革命風范。在一定意義上說,劉志丹的革命精神就是劉志丹作為個體所特有的精神,與其他以會議、事件、地點、時代主題等命名的革命精神有著一定區別。它是劉志丹主體性意識的結晶,既不能與同一時期其他個人或群體的精神相混淆,也不能與同一地區的其他精神相混合,其獨立性尤為凸顯。就此而言,相對的獨立性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一大特征,沒有獨立性的體現,就沒有劉志丹的革命歷程,也就沒有劉志丹的革命精神。
劉志丹革命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其思想的先進性,主要反映在劉志丹對科學真理和理想目標的堅守和追求上。具體來說,劉志丹革命精神的先進性首先表現為劉志丹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追求。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強大的思想武器。劉志丹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同我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指導和推進我國革命斗爭,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和戰術,粉碎了敵人的多次“進剿”“會剿”和“圍剿”,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先進性、指導力和生命力。此外,劉志丹革命精神的先進性還表現為劉志丹堅守理想信念的先進性。劉志丹在進行革命斗爭實踐的一開始和全過程都始終將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堅定信仰和遠大理想,并為之確立其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回首劉志丹的十年斗爭歷程,他為實現救國救民理想奮斗拼搏,傾盡畢生心血,甚至不惜流血犧牲也要堅守理想,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堅持不懈追求崇高理想目標的精神境界。這種內在的先進性使劉志丹精神雖源于革命戰爭年代,但其意義和影響遠遠超越了其所處的時代,顯示出超越時空、經久不衰的魅力。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為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和修身之要,是劉志丹革命精神政治性的顯著表現,也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靈魂所在。劉志丹22歲入黨宣誓時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對于劉志丹來說,這樣的誓言不是停留于口頭的言語,更是體現在為黨和國家無私奉獻的行動中。不論是在職位的調動上,還是在革命的路線上,劉志丹都堅決聽從黨的指揮,服從大局,將嚴守黨的政治紀律真正落到了實處。在大是大非面前,劉志丹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同黨內錯誤思想做堅決斗爭。盡管因此遭遇了多次污蔑和監禁,他仍以革命為重,以人民為先,時刻堅守正確的政治原則,保持堅定的政治定力。回顧劉志丹的革命征程可以發現,他把所有的時光和心血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甚至為此犧牲了寶貴的生命,用一生向人們詮釋了什么叫中國革命精神。實踐證明,劉志丹以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的忠貞不渝和對人民的炙熱情懷,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將共產黨人的政治素養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鮮明的政治性是劉志丹革命精神最本質的特征。
劉志丹革命精神的群眾性集中反映在其平凡性和群體性上,也就是劉志丹的親民愛民作風和強大感染力。革命時期,劉志丹擔任過師長、軍長和參謀長等重要職務,但并未以此居功自傲。他不擺架子、不搞特殊,將自己看作普普通通的一名士兵,與戰士們的關系如同親人。他在生活中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總是穿著粗布衣服,吃著粗茶淡飯。他犧牲時,身上也只有幾份文件、半截鉛筆和幾支香煙。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扎根群眾、廉潔奉公的優良品格。同時,劉志丹深知人民群眾的疾苦。在開展農民運動時,除了時常為他們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外,還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在根據地發展經濟、教育等事業,保障群眾的各項利益,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他也因此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高度信任和極力擁護。很快,他就以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進行革命戰爭,極大促進了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劉志丹是從群眾中涌現出來的領袖,劉志丹革命精神是極具群眾性的革命精神,必然能夠傳承至當代社會,成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學習的楷模。
劉志丹革命精神是劉志丹在長期革命斗爭歷程中孕育形成的,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產生并作用于社會實踐,是一種極具實踐性的偉大精神。當時正處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劉志丹結合土地革命路線,吸收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領導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紅軍長征的歸宿及抗日戰爭的起點,對推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有極大實踐價值。從劉志丹犧牲后的歷史來看,他在土地革命戰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尤其是獨特的軍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對于此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史和實踐證明,劉志丹在黨的領導下所進行的革命斗爭實踐,是其精神產生的現實基礎,決定了劉志丹革命精神擁有深刻的實踐性根源。此外,劉志丹革命精神的實踐性還體現在言行一致上。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初立下的錚錚誓言,在實踐中將共產主義道德修養與推動革命進程、服務人民群眾相結合,是一位敢于拼搏、勇于奮斗的優秀實干家。
高度探索性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主要體現在劉志丹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而進行的一系列實踐。1926年,劉志丹從大革命的失敗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只有掌握“槍桿子”才能贏得“自主權”,于是他初次嘗試發動渭華起義。起義失敗后,他積極總結斗爭規律,指出要掌握“槍桿子”,必須“把各種民間的武裝和敵人的武裝變成革命的武裝”[2]61。為此,他又開始從事兵運活動,將工農群眾、國民黨官兵和土匪作為兵運的對象,努力建立一支由黨領導的革命武裝。但事與愿違,兵運工作多數以失敗告終。對此,劉志丹在吸取毛澤東斗爭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兵運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軍事運動沒有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沒有建立起革命根據地”[2]64。毫無疑問,在遠離中央的情況下,建立根據地的認識是劉志丹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在思想上的一次偉大飛躍。此后,劉志丹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相結合,建立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探索出一條具有“陜甘模式”特點的革命道路。也正是在這樣艱辛的探索過程中,劉志丹革命精神孕育產生。
此外,劉志丹革命精神還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很強的科學性等鮮明特征,這些都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深刻體現,也是其具有彌足珍貴的時代價值的重要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黨的偉大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全黨同志要用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滋養自己、激勵自己,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8]劉志丹革命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始終是新時代鼓舞我們頑強奮斗、砥礪前行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一個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興旺發達……時代總是把歷史責任賦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9]新時代青年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覺悟、道德情操、能力素養如何,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劉志丹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先進青年典型,在青少年時期就萌發了改造社會、復興中華的宏圖大志,樹立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從青年時期起就投身于艱苦革命斗爭中,直至33歲不幸犧牲,為黨和國家獻出了青春和生命。回首過往,劉志丹革命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在奮斗中激揚青春、砥礪前行。展望未來,弘揚劉志丹胸懷理想、為國奉獻、對黨忠誠、親民愛民、迎難而上、敢于斗爭、不斷探索等高尚品格和偉大精神,能夠引領有志向、有抱負的新時代青年擔當時代重任,將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作為奮斗目標,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燃燒青春、追逐青年理想、綻放青春之花。
革命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百年的艱辛、奮斗與輝煌,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不懈奮斗、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要“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10]。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弘揚偉大革命精神,時刻激勵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砥礪奮斗,才能在無數挫折和磨難中屹立不倒,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劉志丹革命精神是劉志丹同志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實踐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蘊含著我們黨堅定信念、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敢于探索、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為人民服務、緊密聯系群眾等優良傳統和紅色作風,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的歷史和實踐證明,劉志丹革命精神一直作為我們黨賡續不斷的優良傳統,為黨和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不斷取得斗爭勝利和非凡成就提供了強大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弘揚劉志丹革命精神,無疑是進一步發揚黨的革命精神、傳承黨的優良傳統的應有之義、必然舉措和現實需要。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取得勝利的寶貴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新時代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永葆黨的戰斗力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保障,必須長期貫徹執行。在革命斗爭中,劉志丹自始至終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擺在首要位置,一心一意依靠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與擁護。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之所以成為土地革命后期全國“碩果僅存” 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與劉志丹等共產黨人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是分不開的。從這個層面上講,劉志丹是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偉大開拓者和堅定踐行者,群眾路線是劉志丹革命精神的本質體現。新時代更應弘揚劉志丹精神,學習“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的為民情懷,以民為本,踐行好我們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為進一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建設提供歷史借鑒、注入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11]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首要政治品格和核心素養,也是我們黨選人用人的前提條件和根本標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是鞏固黨的建設基礎性工程的必然之舉,能夠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長足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劉志丹在創建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歷程中,展現出了對黨忠誠的政治立場、干凈清白的崇高品格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彰顯了一名優秀黨員干部應有的政治本色。劉志丹身上忠誠寬厚、相忍為黨、廉潔奉公、胸襟坦蕩、光明磊落、親民愛民、嚴于律己、艱苦奮斗、維護團結等崇高風范和優良作風,為廣大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樹立了楷模。因此,新時代弘揚劉志丹革命精神,能夠為培養和強化廣大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提供重要精神引領,不斷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始終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社會風尚是全社會在倡導、推崇和追求某些思想或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風貌的綜合反映,標志著整個社會精神文明進步的程度。良好的社會風尚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但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人們的社會道德實踐逐步形成起來的。在此過程中,為確保社會風尚始終向著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道德榜樣的示范作用和崇高精神的引領作用。劉志丹生前深受百姓喜愛和夸贊,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他就像一團火,總能將身邊的干部、戰士和群眾的心點燃,使其被他高尚的品格所感染。他領導的部隊和到過的村莊風氣都十分良好,這既得益于他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更得益于他以身作則的榜樣示范作用。劉志丹犧牲后,他的革命精神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仍然能夠感染和鼓舞當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成為新時代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針對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興起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劉志丹革命精神中蘊含的清正廉潔、公而忘私和艱苦奮斗等精神品格能起到矯正或消除的積極作用,從而有利于促進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前仆后繼、頑強拼搏。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已經迎來了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時代意味著新任務、新挑戰,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可能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完成,還需要黨和人民付出更艱巨的努力,做出更偉大的成就。而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劉志丹革命精神是革命時期激勵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精神力量,同樣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激發人們前進的動力,能夠助力早日實現中國夢。具體來說,劉志丹為探索正確的革命道路堅持不懈、不辭辛勞的優良品質,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走“中國道路”的認同和自信;弘揚劉志丹身上忠誠奉獻、胸懷大局、堅忍不拔、勇往直前和求實創新等革命精神是弘揚“中國精神”的突出體現;劉志丹積極動員人民群眾為贏得革命勝利而斗爭與凝聚“中國力量”具有內在一致性。就此而言,新時代大力弘揚劉志丹革命精神有助于凝聚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劉志丹革命精神就像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輝,成為新時代推動全黨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為實現民族復興砥礪奮斗的強大力量。認真學習和弘揚劉志丹革命精神恰逢其時,必須將之持續性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