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陽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公費師范生“畢業即就業”的特殊性,社會各界對公費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公費師范生數量也是逐年增多,師范教育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公費師范生數量雖然增多,但是質量卻參差不齊,普遍存在教學經驗欠缺,崗位適應性差,實踐能力偏弱等不足。
本文以陶行知的藝友制思想為核心,追溯其本源,闡述藝友制身份平等、重視實踐、師生互助的特征,并就其在師范生成長中的作用進行分析,提出若干增強師范生專業素質的建議,助推師范生專業成長。
“藝友制”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曉莊實驗鄉村師范學校,針對鄉村教師動手能力不足、教學技能單調、教學經驗缺乏等師資力量緊缺所提出來的,其本質上是由當時的“藝徒制”蛻變而來。陶行知先生對于“藝友制”的解釋就是:以朋友之道去教授手藝或者藝術者,此為“藝友制”[1]。他認為與跟著老師相比,跟隨朋友更顯得比較從容,自然而然學習效率也會比較高。“藝友制”的提出以及實踐,對當時的師范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然對于我們現在的師范生師資培養也有莫大的啟示。
“藝友制”的內涵可以從字義去解析。“藝”可以理解為手藝,亦可以理解為藝術,而“友”則可以理解為朋友,“制”就是把上述關系明晰化[2],簡而言之就是以朋友之道去教授手藝或者藝術,陶行知認為教授知識也是一門手藝,所以教師也應該去動手實踐。根據藝友制的內涵,藝友制本身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從源頭上說“藝友制”是從“藝徒制”中蛻變而來的,兩者的共同之處都是實行“教學做”,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但是“藝徒制”有三種流弊[3]:首先,師傅對待徒弟仿佛奴隸;其次,師傅大多保守,秘訣與心得不輕易外傳;最后,“藝徒制”勞力重于勞心。“藝友制”教學思想與之相反,強調師者與學者是朋友,平等相處,以誠相見;共同在勞力上勞心,共同進步。“藝友制”教學思想主張真實意義上的平等,在師生之間、師師之間以及生生之間,以一種平等的身份來相處。
資深教師與公費師范生雙方完全放下彼此的身份包袱,以一種朋友來相處。對于以服從和權威為特征的傳統師生關系而言,“藝友制”中的師生平等關系是一種強大的思想沖擊。即使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某些不當之處,學習者可以對其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后去進行討論,共同推動雙方的學習與進步。“藝友制”蘊含的教學思想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師生雙方,民主平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80 年代初,美國學者托平(Topping K)和同事提出了“同伴互助”的概念[4]。同伴互助實質上就是地位平等或者匹配的伙伴組成一個學習團體,通過彼此相互積極主動的幫助來獲得各自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同伴互助”從廣義上來講組織成員可以涵蓋校內,也可以涵蓋到校外,這與陶行知的教學思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也是有相同之處的,“同伴互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思想的一種回歸。
“藝友制”由“藝徒制”蛻變而來,但與“藝徒制”相比,“藝友制”另外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其本身的同伴互助性。“藝徒制”強調的是“單助”,指師傅對于徒弟單方面的幫助,師傅怎么樣教,徒弟依葫蘆畫瓢,照搬照抄。而“藝友制”強調是師生雙方的互助,老師教授學生而學生應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并靈活運用,學生可以進行改進提升,這樣就起到了“老師教授學生,學生反饋老師”的一種互助雙贏局面。
“藝友制”的第三個特征就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藝友制”強調“教學做”合一,“教”即是教授知識、“學”即是學習、“做”就是動手實踐,用“做”去連接“學”和“教”,“教”要根據“學”到了知識,“學”就要根據“做”到了什么,“做”是第一位的,“教”和“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做[5]。
“教學做”合一,藝友是徒弟,是學生,同時更是老師。“教學做”合一,這是“藝友制”教學的根本方法,這三者是結合起來的一件事,而不是零零散散相互獨立的三件事。“藝友制”要求師范生走出校門,進入實踐崗位,學校既是學生教育的場所,也是“藝友制”師生的教學實驗場所。“教學做”三者融合,師生雙方通過“共教”“共學”“共做”極大程度上提高師范生的動手能力,增長初次入職公費師范生的教學經驗。
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種過程。老教師有著諸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在多年的教學時光中,勢必會有一“藝”之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存在缺乏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精神的問題,導致對新生事物缺乏了解。然而,對于初步入職場的公費師范生則剛好相反,他們缺乏經驗和實踐,但銳意進取,對新事物熟稔于心,因此師范生應該多向老教師汲取教學經驗,增長自身的教學技能。
在藝友制思想中,“教”與“學”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公費師范生可以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同時也應主動把新知識和運用媒體工具的經驗與老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新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來改進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方法。師生通過分享各自的經驗,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共同增長教學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公費師范生往往獲得的更多,進步更快。
“藝友制”具有同伴互助的特征,通過雙方或者多方的合作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在我國的師范教育中,強調師范生既要獨立思考和求實創新,也要團結合作,注重培養合作意識,而“藝友制”充分體現了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思想。
首先,依據互助的平等性,教育不應有階級之分別,師生之間應該拋棄階級的包袱,以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來相處。
其次,就是互助的相惠性,師生雙方學習彼此的知識、經驗和長處,具有相惠性。老教師將教學作為一門手藝分享給新人,傳承了教學知識,自己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不但可“溫故”,受新人的反饋還能“知新”;師范生學習老教師的教學技巧,使教學業務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很多高等師范學校在課程設置上無法與時俱進,教材老舊,這對師范生師資培養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目前多以研究型的師資培養為主,理論課程學習較多而實踐機會比較少,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剛出校門則難以較好地適應教師這一職位。
追溯本源,高等師范學校應該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將“藝友制”教學思想融入公費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與時俱進,有所創新。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應遵循雙方民主平等的原則,注重拉近師生雙方的關系和親近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藝友制”教學思想是針對中國師范教育實踐的不足而提出,這是一種適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教學思想[6]。高校應該在公費師范生受教育期間,增加上臺實踐的機會,錘煉公費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提升面對突發情況的反應力和判斷力。例如,高校應該定期組織師范生去實地觀摩,與任課老師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在一線老師的指導以及自身積極參與下,師范生不但能對教育理論有更深的理解,還能提升教學實踐能力,增長教學經驗,豐富自身教學技能。高校應當舉辦教學技能比賽,把在教學中出現的常態問題設置在比賽當中,鼓勵學生積極地去嘗試解決,通過上臺比賽和角色扮演,促使公費師范生積累實地經驗,鍛煉心智。
“藝友制”強調師生的平等,允許二者之間存在不同的聲音。無論是老教師還是師范生,面對不同的觀點時,都應該保持傾聽和尊重,積極地去溝通,相互理解。例如:在對待新興多媒體時,一些老教師認為多媒體工具引入課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上課效果;另一方面,老教師在操作新興教具時需要重新學習,導致從心理上比較抵制。對此公費師范生就應積極地與老教師進行溝通,改善老教師的固有觀念,如果溝通不及時,協調不恰當,教學進度勢必會受到影響。
此外,用人學校在招聘時也應該把好關,選擇熱愛教育事業,同時具有一定教學基礎的公費師范生。在師資培養方面,用人學校應該豐富招聘渠道,擴大有一“藝”之長的教師數量,優化師資結構,配備完善的教學設施,多給入職的師范生提供練習的機會。
推行落實藝友制思想,需要發揮整體的力量。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等組織應該協調聯動起來,政府更應該起到主導的作用。例如: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給予支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工資標準,完善社會保障,增加補貼,獎勵優秀,使師范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激發藝友內在的學習欲望。
公費師范生的職業發展具有階段性,無論處于任何一個成長階段都應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在校園階段積累教學經驗有助于在入職時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為日后成為資深教師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