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軍娜
(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民族服飾藝術自形成到發展都與當地的氣候水文條件、地理條件、生產和生活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周邊民族的交流以及民族共有的宗教影響和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納西族服飾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東巴信仰和習俗與地域特征結合產生的獨特表達,每個穿戴者都是特定的文化承載者。納西族服飾展現了納西族的光輝文化及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尤以羊皮披肩最為突出。
納西族現在主要聚居在我國川藏交界的山區和貴州地區,面朝云貴高原,背對青藏高原。納西族的居民最初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其民族文化與黃河流域文化相似,以氐羌文化為主。春秋戰國時期,納西族族群從黃河流域逐漸南遷,秦朝時呈現出集中在雅礱江和金沙江流域的集群特征。1949年之前,不同居住地的族人稱自己為納西、納日、納罕、納恒等;1954年,中國國務院正式批準認定其為“納西族”[1]。
成書于明代的《么些圖卷》是納西族聚居地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具體描述了納西族文化。在這幅畫卷中,描繪了數十個人物,每個人都穿著不同的服裝:所有未成年男子都穿著長衫,頭上梳一個發髻,到了成年后,他們開始把頭發編成辮子,盤起放在頭頂,形成兩個發髻,因其狀似葫蘆,故被稱為“三搭頭”。男子光腳,下身穿褲子,上身穿短衣,很少有對襟上衣。婦女的發髻用青布圍成,上有棱角,稱為“布冠”。她們也一樣光著腳,穿著短衣和長裙,系著彩色腰帶[2]。這就是明代納西族的典型服飾。
清朝雍正初期,朝廷在納西族聚居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強制性進行“以夏變夷”的服飾改革。此次改革對納西族傳統服飾的獨特性造成了極大影響,在“改土歸流”后,納西族聚居區的男子服飾和上層社會著裝幾乎全部漢化,只有婦女服飾依舊保留著改革前的傳統特色。
傳統服飾的改變不僅造成了表象上的著裝改變,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納西族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以納西族女裝為例,元明時期的納西族女性服飾自然地展現了女性柔美的身體曲線,代表納西族女性在納西族的社會構成中地位較高,可見納西族的社會文化不拘泥于男尊女卑。在清代服裝改革之后,中原地區的儒家思想進入納西族社會,受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納西族女性的著裝逐步變得厚重肥大,色彩也趨于單調,限制了女性的愛美之心[3]。
自此之后,納西族社會受到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朝著更方便生產和生活的方向發展,如長裙改短裙、短裙改褲子等。但在這些變遷中,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羊皮披肩被保留了下來,且得到了新的發展。
羊皮披肩上有7個半徑約3 cm的繡花布圈被并排釘在一起,每個布圈中各有一對垂穗。這種設計引發了不同的見解,主流觀點認為這7個布圈代表著7顆星星,用于披肩上則意味著“披星戴月”,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征,服飾造型古樸簡單,使整體展現出簡潔大方的質樸美學。布圈上用絲線縫制出精美的星圖,而垂穗則代表了星星的光輝。穿著羊皮披肩時,需將前方的兩條長布帶在胸口交叉相系,這種長布帶的帶端往往繡有許多圖案,如水波、燈籠、蝴蝶、蜜蜂、貝殼、盆花等,還有攜手跳舞的人群圖案。
“披星戴月”的說法也有一個納西族傳統故事作為印證。傳說在上古時期,有一位勤勞美麗又聰明的納西族姑娘英古與旱魔王搏斗,經歷了九日的奮戰,最終體力不支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表彰這種英勇的行為,將雪精龍為了打敗旱魔王而吃下的七顆冷太陽捏作圓星星,鑲嵌在英古的頂陽衫上。此后,納西族的姑娘們都將七星圖案繡在羊皮披肩上,以模仿、紀念英古,代表勤勞和勇敢[4]。
也有人認為,彩色刺繡布盤上代表北斗七星的各色絲線,不僅代表了納西族傳統的審美意識,還反映了納西族的五行觀念。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納西族也同樣具有五行觀念,分別是火、金(鐵)、木、水、土,且會用顏色來代表五行,如紅、藍、黃、黑、白,這5種顏色常常被繡在七星上。納西族認為人和自然界相同,都由五行中的這5種基本物質構成,一旦缺失了某一種元素或者各種元素之間構成不合理,就會導致生病或者生產生活不順利,因此需要在七星上繡上不同顏色的絲絨來平衡五行。同時,羊皮披肩也具有獨特的形式和造型[5]。
關于納西族羊皮披圖案的說法,還有人認為其上端的兩個大圓圈是“青蛙的眼睛”,納西語里稱之為“巴妙”。因納西族認為青蛙是自己的祖先,而且也有一個納西族的傳說佐證:很久以前,一只有神力的青蛙娶了一位美麗的納西族姑娘為妻。某天妻子發現自己的青蛙丈夫變身成英勇健壯的勇士,于是就偷偷地拿走丈夫的青蛙皮,要求丈夫把青蛙皮燒掉,以后再也不要變回青蛙。已經變成勇士的丈夫對妻子的要求欣然應允,并且囑咐妻子在燒掉青蛙皮的時候要虔誠地發誓“愿人間貧富均衡、智愚相等”,而妻子卻在焚燒青蛙皮時因為高興,將誓言錯誤地說成:“祝愿人間富有的更加富有,貧窮的更加貧窮,智慧的更加智慧,愚昧的更加愚昧?!睆拇酥?,人世間才出現了有錢人和窮人、智者和愚人[6]。
實際上,羊皮披肩兩側象征“日月”的布圓盤現在趨于消失,而麗江市太安鄉的一支納西族婦女不僅繼續保留了“日月”布圓盤,還具有形態同其他地方不同的獨特長羊皮披肩。這種傳統的羊皮披肩和大研鎮的七星羊皮披肩相比沒有了七星,上邊緣用黑色或者紅色的氆氌縫制而成,現在只有在保留了古老傳統的納西族村寨才可得見。這種羊皮披肩上端有兩個大的彩線圓盤,左邊的代表太陽,右邊的代表月亮[7]。如前文所述,在當下納西族諸多村寨中,仍在羊皮披肩上保留大彩線圓盤的非常稀少,上面兩個象征著日月的大圓盤已經完全消失,只余下方象征星星的7個小圓盤,形成具有“七星披月”寓意的羊皮披肩。
無論當下演化成什么形態,羊皮披肩作為御寒工具和納西族女子出嫁必備的嫁妝,仍然是精美又獨特的納西族服飾工藝品,“背負七星,肩扛日月”的寓意反映了納西族婦女辛勤勞動的歷史、勤勞勇敢的特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為納西族的文化核心作出了有力闡釋。
納西族傳統服飾中的紋樣種類復雜繁多,但其具有的共同特點是將抽象和具象有機融合,形成整齊有序的統一風格。
抽象圖案通常是雪花、牙齒、條紋和萬字紋的變體,而所謂的具象圖案主要是人物、鳳凰和不同顏色的花邊紋樣等。具象的圖案和抽象的圖案或獨立、或互動地出現在納西族服飾中,形式較為豐富。除此之外,納西族服飾獨特的奇妙紋樣造型將納西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盡數展現,是納西族重要的民族符號和標志。
在納西族服飾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族服飾自然是羊皮披肩。在納西族的傳統書籍《東巴經》中,有著鞣羊皮、剝羊皮和穿羊皮的象形文字,由此可充分認定七星羊皮披肩是伴隨著納西族千百年來發展至今最古老的服裝之一,并真正做到了代代相傳。
納西族羊皮披肩由黑色羊皮制成,其形狀演變過程如下:全羊皮—去掉頭部和頸部的羊皮—去掉下肢的羊皮—略有裝飾的羊皮—七星羊皮披肩。不僅反映了納西族的游牧生活及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也反映了服飾藝術從粗獷到精致、從厚重到輕盈、從實用到美觀的演變。
如今所研究的納西族七星羊皮披肩上部呈長方形,底部略微呈大括號形,上部縫合了一些長方形粗呢襯布,約1/3的羊皮光面被襯布蓋住,這就是羊皮頸。在羊皮頸上,沿縫有兩條長帶,長帶的末端往往會使用黑線繡上串枝蓮、梅花、螞蟻、鋸齒花、蝴蝶、蜜蜂等藝術圖案。
雖然納西族不同支系的婦女都穿著羊皮披肩,但是自稱“納日”和“納亥”支系的納西族對皮毛的加工技術遠遠落后于以大研鎮為代表、自稱“納西”的支系。在麗江一帶,羊皮披肩的加工流程如下:中秋節后選好料子,宰殺純黑綿羊,取其皮,將皮毛陰干后再泡水清洗、晾曬,曬到半干之后用腳來揉搓,每張羊皮大約需加工2 h,才可以把皮料揉到變軟;將已經變軟的皮料放入灶灰中裹起來,置于太陽下晾曬,再多次反復灑水、晾干,直到灶灰的堿性能把皮料上沒剝離干凈的肉全部腐蝕掉,再用一把“Y”形的鏟刀將這些被堿性物質腐蝕的肉鏟除,把皮料鏟至平整;之后撒上磨好的糯米粉再重復揉、鏟的過程,直到皮料變得平整潔白。此時的皮料被刀修剪成“U”形,已經初具羊皮披肩的形狀,皮料的上端橫著鑲嵌一段黑色的呢子或黑氆氌,內部用天藍色棉布做內襯,上面7個由五彩絲線繡制而成的圓盤依次排開,每個圓盤上都縫有兩根白色羊皮皮條或麂皮皮條,羊皮料上端縫有兩根長帶,帶子末端繡有蝴蝶、蜜蜂等多種經藝術加工后的圖案。永寧、三壩地區的羊皮披肩稍有區別,加工后不如麗江地區納西族的披肩柔軟潔白,且只有一根帶子,沒有其他裝飾性配件,更能突出實用功能[8]。
納西服飾外在形制與現代服裝有著較大差別,對其進行簡化處理,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如對“七星披肩”進行圖片化處理,并結合數碼印花技術應用到服飾設計中,展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
首先,在實際的服裝設計中,可以將原始圖案改造以適應當代審美觀念。為了改變納西族羊皮披肩圖案的具象特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設計理念對圖案進行解構、錯位、分割和重組,創新原有形式。
其次,通過簡化和概括、抽象和闡述,納西族羊皮披肩圖案的部分特征被提取出來并進行刻意夸張,轉化為富有新時代時尚元素的成品。
納西族傳統服飾因所具備的獨特民族性而耀眼,體現了納西族獨有的民族審美與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納西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價值及其多種特色得以充分挖掘和提升。將從納西族羊皮披肩中提取的靈感廣泛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可以為服裝設計師拓寬思路,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