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楊皓宇,邱 源,郭燕梅
(1.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成都 610000;2.四川省自貢市土肥站,四川 自貢 643000;3.四川省自貢市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四川 自貢 643000;4.四川省自貢市農技站,四川 自貢 643000)
黨的十九大開創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并將產業興旺擺在鄉村振興要求首要位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也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1],2018、2019、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同樣連續聚焦農業產業發展。自貢市受地緣條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導致其農業產業發展深度不夠、力度不強。但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中,自貢市以持續性政策支持為抓手和扭力,結合自身客觀環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取得了一定突破和成效。自貢市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非平原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路徑,本文從與其發展相關的生產、融合、流通、服務四個主體方面進行探索,總結相應對策舉措和方法經驗,為其他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自貢市幅員面積4381km2,屬典型丘陵地區,共有4個主城區和2個農業大縣,2019年耕地面積為2166.5km2,人均僅占667m2左右,土地細碎化明顯、人均耕地較少、農業資源優勢并不突出[2]。作為三線建設支援的老工業城市,其傳統農業產業發展并未實現顯著提升。近年來,自貢市重視以農業產業帶動發展農村經濟,立足丘區實際,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市場需求、政策傾向、基礎保障等多重因素,因地制宜將部分農業產業打造為優勢和特色產業,“產業興旺”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277元,位列全省丘區第1位[2]。這一過程主要依靠以下4個方面的轉型舉措。
自貢市結合自身地緣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因地制宜發展最適宜種養殖的農業產業。所轄兩縣均為全省產糧大縣,借助政策支持,目前發展了具有種植優勢的“兩再一豆一薯”,即再生稻、再生高粱、套作大豆、秋冬馬鈴薯,同時發展優質柑桔、稻菜水旱輪作、優質畜禽、特種水產等特色農業產業,以糧油、水果、蔬菜、茶葉、養殖等產業構建全方位農業產業網格,并以部分農業產業為支柱性和主導型產業,帶動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為發展基礎性糧油產業,自貢市強化政策引導建設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40余個,持續提升再生稻、再生高粱、秋冬馬鈴等產量與效益。在果蔬產業方面,依托適宜區優勢創建2個1.33×104hm2級的甜橙和柑橘產業帶,蔬菜以“春提前、秋延后”和“菜-稻-菜”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亮出特色,打造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縣,推廣花椒栽植面積近0.67×104hm2位居川南第一。此外,榮縣位于川南優質早茶區,以“林茶共生”顯著特色實現綜合產值突破23億元。在養殖業方面,以生豬、肉牛、禽兔、四大家魚及特種水產為主,通過示范養殖和養殖基地為帶動,實現黑山羊養殖、曾祖代種豬場規模領先,最具特色的肉兔消費和出欄量現居全國第一。自貢市結合實際將區位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打造高品質農產品。
自貢市以市場化為導向,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構建并完善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多業態發展。將本地獨具特色的“鹽龍燈食”主題,融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農旅融合精品線路,增強鄉村旅游有效供給,打造獨具自貢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通過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個、省級農業主題公園4個、省級休閑農莊13個,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4.5億元。以電商企業為依托,引導美樂、刀刀爽等龍頭企業入駐天貓、京東、天虎云商等大型電商平臺。地域品牌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3],為增強農業品牌溢價,自貢市為打造本土農業產業亮點,發展以冷吃兔為主的休閑肉制品加工企業200余家,香辣醬等調味品加工企業40余家,綜合產值分別達70億元、50億元。同時注重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打造富順再生稻、龍都早香柚等國家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推動打造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創建“自然貢品”市級區域性公用品牌,自貢冷吃兔、富順香辣醬分別居2019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價值榜(110強)第49和50位。
面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和農業資源的日益緊縮,農業生產聚集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4]。自貢市將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中心地理區位,轉化為農業要素流通的地緣優勢,并以現代化物流加工園區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實現農產集群和加工業雙向互補,以此加快農產流通與銷售。通過籌集資金、集聚項目,聚力建設中國西南(自貢)食品產業園,拓展農副產品加工園區、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規模,持續促進特色調味品和休閑肉制品兩大產業集群發展,并加快鹽幫菜工業化進程,打造鹽幫菜中央廚房。招引精致茶、白酒、果蔬飲料、生豬、肉兔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補強深加工弱項。同時健全冷鏈物流體系,依托西南(自貢)國際陸港,著力推進中農聯·川南農產品電商物流園、西南農商(國際)物流港、東大糧庫(冷鏈物流)等項目,打造內接產業基地和產地批發市場、外聯全國重要農產品市場的西南冷鏈物流電商集散貿易中心,構建立足自貢、服務成渝、輻射西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
自貢市不斷培育構建新型經營主體,2019年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716個、家庭農場3509個、縣級以上龍頭企業199個[2]。逐步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園區+村集體經濟+農戶”等發展模式,利用寄代養、訂單農業、財政資金量化折股等利益聯結機制,樹立立華肉雞、春蘭茶業、胥機肉兔等聯農帶農經驗典型,探索了發展農村新型經營體系建構的新做法。通過準確定位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向,自貢市主動對接匯報,積極向上爭取更多涉農專項資金投入,每年爭取到市中省資金達7億元以上,并積極探索在設立鄉村振興專項發展基金的基礎上,分設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以整合項目資源,補齊產業短板,集中投入基礎設施改善、主導產業規模擴面、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區域,優化綜合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金融扶持和營商環境,采取項目打捆補助、貸款貼息支持、融資擔保扶持等可行措施,確保引進、吸納重點企業和社會資本落地,強化產業以帶動各項保障機制。
自貢市農業產業呈現多而雜、小而全、結構不優、布局散亂、交錯發展、集中度低等特點,區域農業資源與產業發展匹配度低,單一規模產業突出,生產、加工、服務等衍生產業難以集中聚合,不易形成以主導產業為基礎的區域產業集群。加之本地農產品定位較低,市場細分不足,仍以未經商品化處理的初級鮮活農產品為主,中高端產品總量不大,生產與銷售、加工與生產難以對接,缺乏定位準確、量大質優、全省知名、競爭力強的農產品,造成農業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較低、附加值不高。
自貢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受惠農民范圍不大、融合產業穩定性不高。產業融合機制不全、程度不深,以股份合作為主的生產、加工、流通、營銷、休閑一體的多元化融合主體數量不足。農用地限制因素也較多,從土地流轉到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農戶土地流轉主要收取流轉租金并通過為經營主體打工獲取一定勞務費,但兩者之間利益聯結不緊密,存在農戶看到經營主體獲利后違約不再續租等現象,造成土地流轉合同年限不長,這反致經營主體不愿在三產融合項目開發上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
因自貢市農業產業鏈條短,縱橫維度拓展不夠,造成“生產+加工+服務”全產業鏈發展相對緩慢,這與我國農業產業鏈條普遍偏短的情況大體一致[5]。此外,農業生產與農產品精深加工聯動不夠,龍頭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產基地銜接不深,本地蔬菜、茶葉、肉兔、筍竹、油茶等精深加工潛能釋放緩慢,造成茶葉獨芽鮮葉、釀酒高粱等優質加工原料外流。加之農業功能拓展不夠,多元化供給不足,使得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特色不顯、底蘊不足,同質化較為嚴重。
自貢市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多,但質量良莠不齊且經營范圍分布不均,龍頭帶動、抱團發展、互利共贏、適度規模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尚未形成,由此生產單元規模偏小且效益較低,導致小生產與大市場難以有效銜接。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滯后,水電氣供應、道路交通、倉儲物流、網絡通訊等仍不完善,增加了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在農產口品牌面向全國打造強品名品過程中,由于財政力度、金融支持不足,貸款難、成本高等現象也較為突出。
相較具有大規模、集約化條件發展農業產業的集中連片地區,自貢市土地細碎化明顯,并沒有顯著優勢。但是近年來,通過持續發展產業多點多級,促進自身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最大化,逐漸形成了特色產業品牌。在大力推廣“一鎮一業”“一企一策”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針對各個區縣、鄉鎮,甚至下沉到各行政村地緣地貌、客觀環境、自然條件的差異,大力發揮區域優勢,以因地制宜發展舉措凸顯片區特色。以柑桔、桃子、西瓜、脆李、茶葉等產業為主,成片、成面、連線打造特色種植片區。以兔肉生產和兔肉消費大市的定位,推動年出欄5000萬只左右肉兔,消費肉兔近億只,逐漸由消費大市向生產大市跨越。各地也可逐步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實際,找準特色、發揮優勢,優化提升最適宜種養殖的糧油、果蔬、畜禽等特色產業,挖掘自身亮點,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自身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以本地傳統文化為主線挖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可進一步催生農產新業態。以自貢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來看,其結合獨樹一幟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打造“鹽”“龍”“燈”“食”特色主題文化名片,并以肉兔消費大市為依托,積極建設國家級兔業科技中心、全國肉兔出口基地,聚力打造國內優質農產市場和品牌。各地也可充分結合本地文化,以“農業+”促進農產多業態、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例如進一步推廣“農業+”林牧漁,打造禽、稻、魚等共生綜合種養循環型農業。以“農業+”加工流通促進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延伸,以“農業+”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推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以“農業+”信息產業,推進數字農業等智慧型農業發展。在凸顯各地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彰顯農業產業特色優勢,促進以地方文化提振農產新業態和多產業協同發展。
整合農業產業鏈能夠促進產業各環節專業化發展以推動農業現代化[6]。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的形成規?;a業化、集約化特色產業集群??删o緊圍繞農業產業鏈條的缺環和短板,及時延鏈、補鏈、增鏈加強農產延伸,促進各類產業融合。通過優化農產品加工,加快建設區域性、大中型產地初加工基地,補齊較為普遍的農產品清洗、分級、包裝、貼牌等初加工短板,盡力打造產業鏈條首尾相連、上下銜接、前后呼應的產業集群。在招商引資方面,加快招引項目落實落地,著力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高的中小微企業,解決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同時,各地可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引擎,促進完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示范引領樹立標桿帶動發展。通過規劃各級各類農業園區,可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為主導,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快速發展,推行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新模式,引導加工產能下沉重心,讓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分享加工收益,廣泛帶動農產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增產增收。
要激發農業產業發展活力,要從政策、主體、途徑等多維度建立起支持保障機制??梢劳修r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7],通過培育產業龍頭,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量提質,采用“一企一策”方式,催生有實力的農民合作社和有特色的家庭農場。同時,注重設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等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組建專家服務指導團隊,回引大學生、返鄉農民工、成功人士到農村創新創業,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離休退休干部返鄉創業、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加強農業人才保障,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在此基礎上,可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制度改革試點,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以此破解人才不足的問題。全面落實鄉村用地、涉農用地政策,穩妥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積極爭取與預留休閑服務、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產業融合用地指標,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指標入市交易,以多元保障機制推動農業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