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趙 欣,徐衛紅,徐雅琪,姚 微,尚志花,張藝璇,王春紅,唐 玲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分泌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細胞在局部異常生長所引起的散在病變,是內分泌系統常見疾病[1]。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病變,惡性結節約占10%[2]。隨著甲狀腺體檢及高分辨率超聲技術的普及,甲狀腺結節檢出率已高達20%~67%[3]。甲狀腺結節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如性別、年齡、代謝、免疫、遺傳、生活方式及地理環境等)影響[4]。目前甲狀腺結節西醫治療主要以隨訪[5]、手術治療、TSH抑制治療、放射性碘治療等為主,雖然效果已經得到驗證,但也可能出現骨質疏松、心房顫動、喉返神經損傷及永久性甲減等各種并發癥。穴位貼敷療法是建立在中醫經絡學說作為理論依據基礎之上,把藥物研制成碎末,再應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調成漿糊狀,也可以利用凝固狀的油脂、黃醋、米飯或棗泥制作成軟膏、餅劑,倒入中藥湯劑熬成藥膏,同時還可以將藥末撒在膏藥上,貼于穴位之上、患處,該方是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6]。隨著中醫治療技術不斷進步與創新,推拿、穴位貼敷等護理方法開始被重視與應用。氣郁痰阻型甲狀腺良性結節是中醫臨床工作中常見的一個證型,運用穴位貼敷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安全性高療效可靠,操作簡單方便,易被廣大患者接受。本文就氣郁痰阻型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應用穴位貼敷護理方法進行經驗總結,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67歲,2021年3月16日初診,主訴:周身乏力2月余。初診癥見:患者于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周身乏力,心悸不安,易汗出,胸悶不暢,于本院行甲狀腺功能檢測,未發現異常。甲狀腺彩超顯示右側葉可見0.8 cm×0.8 cm×0.6 cm大小的低回聲結節,左側葉可見1.6 cm×1.3 cm×1.0 cm大小的低回聲結節。為求系統治療遂來門診就醫。現證:心煩胸悶,周身乏力,手指輕顫,頸部脹感,精神不振,大便干,一日一行。小便可,納可,眠可,舌脈見: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數。西醫診斷:甲狀腺結節。中醫診斷:癭病(氣郁痰阻型)。治則:理氣解郁,化痰消癭。治法:穴位貼敷治療。患者經1個療程的干預后,頸部甲狀腺結節明顯縮小。
選穴:天突、肝俞、期門、天鼎及頸部阿是穴(雙)。方藥組成及用量:將配方顆粒(成分:夏枯草、連翹、姜半夏、陳皮、土貝母、三棱、莪術)藥物用米醋調成膏狀,取6 g(折合生藥量27.15 g)放入抗過敏敷貼中,將敷貼藥物部位對準所貼穴位,再輕輕按壓貼敷貼,四周妥善固定,使其貼于天突、肝俞、期門、天鼎及頸部阿是穴,貼敷過程中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及患者的反應,隔天1次,外敷4 h/次,連續貼敷3個月。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常規護理:若出現發癢等不適癥狀要立即揭下;囑患者盡量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易消化,忌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習慣。
2021年6月23日患者來院復診,患者自述治療1個療程后,精神尚可,納可,眠可。胸悶感減輕,周身乏力癥狀有緩解,頸部脹感減輕。繼續上述穴位貼敷治療,休息1周,增加1療程。2021年8月31日再次來院復診,患者自述治療兩個療程后,精神狀態較好,胸悶感基本消失,周身乏力癥狀大大緩解,頸部腫脹感基本消失。納可,眠可。查甲狀腺彩超示:右側葉的低回聲結節0.8 cm×0.7 cm×0.7 cm,左側葉結節1.2 cm×1.0 cm×0.8 cm。兩個療程之后,患者的不適癥狀基本消失,再次鞏固半個療程,后兩個月隨訪,患者回復病情未復發。
甲狀腺結節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據調查,國內甲狀腺結節患病率較高,女性患病率約為39%,男性患病率約為26%[7]。甲狀腺結節的發生與性別、年齡、遺傳因素、碘攝入量、放射性接觸史、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8],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各種病因通過影響丘腦-垂體-甲狀腺軸負反饋調節,促進垂體釋放促甲狀腺激素,進而使甲狀腺濾泡增大,局部間質及周圍血管增生,導致甲狀腺細胞在局部異常生長,發展為甲狀腺結節[8]。西醫治療該病主要通過隨訪觀察、抑制甲狀腺激素、熱消融治療、放射線碘治療、手術等,但存在多種不良反應,臨床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9-10]。
甲狀腺結節屬中醫“癭病”范疇,主要病因為情志內傷,飲食失調及水土失宜,基本病機為氣滯、痰凝、血瘀結于頸前,以理氣化痰、消癭散結為基本治則[11]。穴位貼敷是以經絡腧穴為理論依據,通過中醫辨證,將藥物作用于局部腧穴,透過皮膚,通過經絡傳輸,達到外敷中藥治內病作用的一種中醫外治法。穴位貼敷可使甲狀腺結節軟化、縮小,甚至消失,具有使用簡單方便、患者依從性高、不良作用較少等優勢。本研究通過辨證,根據患者的氣郁痰阻證型,選取夏枯草、連翹、姜半夏、陳皮、土貝母、三棱、莪術組成藥方,莪術破血行氣,土貝母清熱散結、化痰,連翹、夏枯草消腫散結,陳皮破氣散結消痰。全方共奏化痰散結、活血化瘀之功。該例患者貼敷取穴除甲狀腺病位所在之外,取肝之背腧穴及其募穴,以疏肝調肝.理氣解郁。頸部屬手足陽明經循行分布之處,取天突、天鼎,配合頸部阿是穴,阿是穴為甲狀腺結節在體表的投射區,穴位貼敷可通過透皮吸收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灶,以疏通經絡、散結消壅,共同調理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使其重歸平衡與調達,助藥效直達病所。
穴位貼敷治療氣郁痰阻型甲狀腺結節具有較好的效果,其基于中醫基礎理論及經絡學說為指導,不僅充分發揮了中醫外治療法特色,簡單易行,且符合中醫治未病理念,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