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蓉
在我國的教育行業中,藝術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其涉及到了多個領域,與人們的各方面生活息息相關,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學校教育有著很多的好處,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藝術設計是一門講究時尚的學科,在相關領域的行業前沿時尚風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而學校教育的方式主要靠依循課本和教材,相比較于社會前沿風尚總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有時候藝術風尚已經更新了好幾代,學校教育還停留在最初的一代。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在完成學校課業之后往往很難找到工作,相關行業也難以涌入新鮮血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學習相結合起來,因此有了現代學徒制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引入。
學徒制古已有之,在傳統手工藝行業中,學生拜入師傅門下學習一門手藝時,這個學生就被稱作學徒。在一般情況下,對學徒的限制比較多,例如不能同時拜兩個師傅等。現代學徒制即是脫身于傳統的學徒制,將傳統學徒制與現代教育方式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手段。在現代學徒制中,學生同時在學校和企業中接受教育,除了學生之外企業員工也被允許這樣做,學生在企業內部實習當學徒期間,依舊正常接受學校的理論教育,而且能在企業中獲得相應的工資。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大背景下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能夠在學生時代就接觸到社會行業,進行專業的實踐與探索,了解到行業的前沿最新動向,在接受學校的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更新自己的藝術理念,與社會和學校都保持一定的聯系。當學生完成學徒學習之后,其擁有更專業的知識技能,同時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能夠有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提高就業率,同時企業也能夠直接從學校獲得素質比較好的員工[1]。
(一)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國家為了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需求,在社會中通過親身經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提高就業率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無論是學校、企業還是學生都能從中獲利,是解決當下社會需求和矛盾的較好辦法。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與聯系不夠緊密,當學校向企業輸送學生時,并不能夠完全考察學生的個人能力和企業崗位之間有多大的契合度,對企業來說對每個學生的個人能力也沒有專項的考察,只是一股腦把所有人都安排在實習崗位。這樣的效率非常低下。另外,在校企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依舊是學校和學生,企業并不能真正參與到學生的教育當中,而且在學生畢業之后不能確保會留在實習的企業,企業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現代學徒制則將企業的主體性進行了凸顯和強調,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企業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甚至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企業的利益能夠得到進一步保障,因此現代學徒制能夠對這種問題進行改進,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2]。
(二)在崗位的對接過程中引入師徒關系。在學徒制當中,師徒之間的關系比一般的實習生與公司前輩之間的關系要更加親密。在這樣的關系中師傅是主導,通過師傅對學生的帶領,學生能夠接觸到行業的核心,了解行業的前沿設計,師傅通過帶領徒弟參與項目,給徒弟一定的任務目標,讓徒弟在實踐中學習到實用知識。由于師徒之間的關系相比較于一般的實習關系會更加親密,通過師徒關系的引入,在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后,能夠增大學生與企業進行崗位對接的幾率。
(一)更新教學理念。在對學生的培養與教育中,由于學校與教師是培養的主導,對學生實行怎樣的培養方案都是由學校和教師制定,所以學校和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了學生將接受到怎樣的教育。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為了順利推行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先形成與這種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教學理念。一是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中應該將學生當做教學的主體,走進學生當中去考察學生在學習當中的需求是什么,根據學生的需求為學生安排合適的教學。并且改變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地位,進行地位調換,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變為主動渴求知識的角色。二是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中應當把實踐放在教學的第一位。在傳統的學徒制當中,徒弟就是跟著師傅不斷進行實踐才最終獲得手藝的精髓,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也有理論知識的教導,但是實踐才是學藝的主導。因此,在現代學徒制當中,教師也應該重視實踐的重要性。教師對實踐的重視不僅應該體現在企業的學習中,還應該體現在學校的課堂學習中。由于藝術設立領域理論知識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學校的理論教育難免出現滯后性,因此,需要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真正接觸行業現狀,才能夠對這種滯后性進行彌補與更新[3]。
通過對教學理念的更新,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理解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二)調整課程結構。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依舊是校企合作方式的一種,但是現代學徒制相比于一般的校企合作最大的改進就是個性化非常強烈。一方面,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與企業員工之間的聯系會更加深刻,關系會更加密切,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每一個學生都能與企業員工進行一對一的對接,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當學徒的過程中會學到更加細分化的專業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對課程的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現代學徒制。一是在現代學徒制當中,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不再是教師和學校,而是企業,因此教師在教學結構上需要對企業進行更多的課程傾斜,以保證學生在企業中能夠學到足夠的胡知識。二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溝通不及時的情況,但是教師應該保證在學校的教育中,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應用在企業的工作當中。教師需要同時了解企業崗位對員工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以及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即哪些學生更加適合哪些崗位,已到達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的目的。三是即便是在同樣的專業中,不同的崗位對專業的素養要求也不一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工作意愿,根據學生的心儀崗位對學生進行相對應的素質培養[2]。
(三)優化教學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新興行業不斷涌現,在藝術設計的大專業背景下,小專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化。由于藝術設計行業是實踐性很強的一個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方案也需要對學生進行實踐法教學,因此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實踐教育,對教學環境進行優化,購置更多的實踐設備[4]。
由于學生在小專業當中的學習內容不同,其實踐手段也會有多樣的差別,教師要根據不同小專業的需求以及學生人數進行實踐設備的購置和更新;另外,教師在購置實踐設備時,還應該考慮社會上本行業的最新動向,購置與之相符的設備。只有在學校教育中就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實踐訓練,學生在進入企業實習時才能擁有更高的素質,更快地上手實習工作,有利于促進校企合作效率的提升。
(四)重建教師團隊。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最大的變化就在于教師團隊的變化。教師團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原有教師隊伍的素質需要得到提升。現代學徒制在理論知識的培養之外,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即學生在作為學徒進行學習時需要具備一定的項目實操能力。而在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中,依舊是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輸,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這樣的原因固然有學校教學理念的陳舊落后,但也有教師本身職業素養不夠的原因。由于長期從事教育,教師在不知不覺中就變得更加傾向于培養、更新自身的理論知識,而忽略對自身實踐能力的保持。另外教師在學校中其實也并不能接觸到行業一線,進行實際操作。所以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提升的。在提升教師自身素養的問題上,可以通過從企業中聘請專業的工作人員對教師進行實踐培訓,也可以直接聘請企業員工加入到校園教學當中,并在學校長期駐扎駐點,解決學生在實踐上遇到的難題。
2.“雙師”模式的構建[5]。在“雙師”模式中,主張學校教師和企業資深員工之間互惠互利,互相學習。“雙師”教學模式要求學校和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雙重管理,兩者開展共同招生、共同定制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職業發展計劃。在這樣的模式中,勢必要求企業和學校開展共同教學,于是在共同教學中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之間就可以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學校教師從企業員工處學習實踐實操要領;企業員工從學校教師處學習理論知識。
(五)調整培養目標。幫助學生完成職業規劃是所有高校以及職業學校的任務,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職業規劃一般只由教師幫助完成,但是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的人生職業規劃應該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協作幫助學生完成。高校可以根據當地各種藝術公司、工作室的要求與其展開合作,通過調查學生個人的工作意愿與公司的職位要求為學生制定更加詳細的人生職業規劃,并在學生就業之后根據學校與公司簽訂的合同持續追蹤學生的職業發展,給學生更好的保障和福利待遇。
綜上所述,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獲得更好的培養資源,企業也能夠獲得更加優質、更加有保障的員工資源,是雙贏互惠的好事。但是為了適應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學校需要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進行更新,包括但不限于對教學理念、課程規劃、教學環境、教師團隊以及學生的培養目標等方面進行改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