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傅冬穎 蔡永華
(一)現代產業學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主題是高質量發展,而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培養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同時,現代產業學院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載體,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
(二)現代產業學院是推動應用型高校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的重要手段。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離不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而一般意義上的傳統校企合作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產業更迭的步伐,需要將產教融合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推動,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正是促使應用型高校發展的主要手段。應用型高校應當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實際,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學院。
(三)現代產業學院是實現可有效推動助力“四新”融合發展。國家正在大力推動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和新文科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出現能夠將不同學科專業有效合理整合在同一個載體中,逐步實現四者的有效融合發展。
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指出“現代產業學院是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舉措。”[3]為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探索模式。
現代產業學院是為服務于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校、政、企、協多方協同共建的綜合化功能定位的創新型辦學模式。在建設基礎上,人才培養的專業與區域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共建企業在區域產業集群中居關鍵地位,建設專業已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合作中發揮行業企業的主體作用,已初步形成先進的管理體系,這是產業學院建設的指導內容,明確了其建設目標,產業學院應是政校行企資源統籌的平臺,是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四鏈銜接”的平臺,更是實施院校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平臺[7]。
通常來講,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存在著企業積極性不高,人才培養效果不顯著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因為目前實行的管理體制是建立在學科專業基礎上的,它不利于現代產業學院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建設現代產業學院需要打破原始的束縛,創新管理體制,改變僅僅將學科專業進行機械化整合的組織模式,改變以往產教融合中多元合作主體各自分散的現狀。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和發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動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的轉型發展,應更深入對接地方區域產業發展,探索一種能夠形成真正符合地方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現代產業學院模式,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建設方面進一步優化產業學院的內涵建設,從而使現代產業學院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形成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更符合產業和企業要求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機制,推動院校在產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培養的學生能力更符合行業的職業崗位需求;現代產業學院在建設過程中,應創新校企協同課程建設體系,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探索現代產業學院的新型管理模式,促使企業成為合作中的引領者與主導者,不斷探索優化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的新流程與人才評價的新質量標準;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可依托國家和地方政府各層面制定的產教深度融合政策,逐步破除建設過程中的體制束縛,使合作的多元主體能夠持續良性互動,從而實現現代產業學院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4]。
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可以構建“雙主八共”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實施全程協同育人。即以高校與企業之間形成強大合力為目標,融合高校和企業優勢資源,企業與高校共同成為產教融合全程協同育人的“雙主體”,形成新工科背景下校企雙方“專業共管、標準共商、平臺共建、師資共融、課程共擔、人才共育、質量共治、成果共享”的“八共”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
(一)專業建設共同管理、培養標準共同商定。現代產業學院企業成為建設的主導方,需要單獨或依附于院校的二級學院成立專門的學院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組成要多元化,需參與的校企雙方選派專門的人員構成,應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選擇權,確定合理的組織機構,形成正式的規章管理制度,保證日常管理工作有序有效進行,并應制定產業學院的長期發展規劃與近期具體目標任務,從而實現專業共管,高效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現代產業學院應大力推動專業教學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能力培養與崗位能力需求的“四對接”,通過“集專業、集課程、集資源、集特色”四大平臺,構建專業鏈、人才鏈對接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集群化發展為宗旨持續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應積極調研社會和市場需求,分析人才的崗位定位和能力定位,以產業需求定位人才培養,共同商定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人才培養方案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畢業5年后學生的發展目標,并細化畢業要求的具體條目內容,根據畢業要求及崗位標準共同商定課程設置,確定課程大綱、考核方案及考核評價環節,從而實現標準共商。
(二)平臺資源共同建設、校企師資共同融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應發揮大學與企業的優勢,逐步從以前的大學育人與企業用人的固有職能分工中淡化彼此的界限,使校企成為共同育人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校企雙方共享資源、共同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應與地方相關企業、政府共建應用創新中心,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應用服務工作。學校與企業可聯合組建科研團隊,基于對地方產業行業需求和學科前沿發展領域的分析,共同申報科研項目,共同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應用科研創新,將實際項目經驗引入到教學體系中來,利用科研成果與社會服務反哺教學工作,創新并逐步完善校企人才培養協同機制,提高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使培養的學生與行業的發展更有針對性,從而實現平臺共建,師資共融。
(三)專業課程共同承擔、優秀人才共同培育。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應打破固有的學院建設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引領,學院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培養具備綜合實踐能力、滿足行業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現代產業學院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建立在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符合行業產業崗位需求,緊隨行業與企業標準,課程體系要突出應用型。課程體系進行重組與改革,應切實分析企業的用人需求,改革教學體系,與企業共同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課程內容要貼近企業實際和發展需求;組建雙師課程教學團隊,通過校企合作,建立課程建設管理團隊,建立校本教材建設團隊,建設課程平臺資源,形成以實踐案例為核心的應用型項目化校本教材及豐富的課程資源,實現教學內容與實踐內容的有機對接,使教學活動要更加注重實操性和真實性,使企業教師真正地走進學校、融入課堂、切實進行實踐教學指導,從學校課堂內外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在企業方的主導下,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模擬企業真實生態環境的組織,開展項目實訓工作。帶領學生參加高水平競賽,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指導并支持學生雙創工作,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業孵化,從校內外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要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學生從知識到能力的有效銜接,從而實現課程共擔,人才共育。
(四)人才質量共同保障、合作成果共同惠享。現代產業學院合作的校企雙方應以OBE教育理念為依托,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體系的建設、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各種新型課程的建設和課程目標的評價體系、教學團隊的建設、學生管理制度的建設等方面構成一個閉環,借助校企協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的優勢,共同商討確定形成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從而實現質量共治[5]。
現代產業學院合作的校企雙方可在深入調研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之后,圍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實驗室的建設、產業行業新技術的應用、科研實踐平臺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學生的實習實訓等方面深入開展教育聯動,從而使學院真正成為能夠培養具備綜合實踐能力的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合作企業的“人才庫”和“智力庫”,并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把院校的專業的建設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提高產業學院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校政企彼此之間協同共享、互惠雙贏、共同進步和持續發展,實現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