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琪 岳松濤 水曉洋 王江一 王梁 郭馬瓏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關節疼痛、僵硬、功能逐漸喪失為主要病變的中老年退行性疾病,屬中醫“痹癥”范疇。其治療以緩解癥狀、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隨著老齡化的加速,我國KOA的發病率已超過8.1%[1]。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的退變、破壞,其發病、疼痛與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息息相關[2]。由于軟骨的再生能力有限,KOA的治療雖方式眾多,但療效并不確切,且不良反應較多。電針療法具有安全性高,療效確切的特點,臨床關于電針治療對KOA患者炎癥因子及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影響的研究較多,但缺乏循證醫學依據。因此本文使用被廣泛應用于循證醫學的Meta分析進行系統評價。
1.1 納入標準 研究設計:納入有關電針治療KOA的隨機對照試驗,語言限中英文;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均確診為KOA,年齡18~85歲,不限性別;干預措施:試驗組采用電針或電針聯合其他療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其他方法治療;結局指標: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1β(IL-1β)。
1.2 排除標準 低質量或重復發表的文獻;護理及動物實驗類;無法獲取原文的文獻;個案或非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
1.3 檢索方法 檢索CNKI、萬方、CBM、維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檢索時間為數據庫建庫至2022年4月。中文檢索詞為:膝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電針、炎癥因子、血清。英文檢索詞:KOA、knee osteoarthritis、electroacupuncture、acupuncture、Inflammatory factors、serum。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法。
1.4 文獻篩選與數據提取 由2位研究員依照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及提取資料,對于合格文獻,逐一閱讀全文,提取信息,并交叉核對,當兩位研究者意見存在分歧時,由第3位研究者判定,直至意見達成一致。
1.5 質量評價 采用Cochrane 系統評價手冊5.1.0中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的文獻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隨機分配的方法、分配方案是否隱藏、盲法、結局數據是否完整、選擇性報道的結果或其他偏倚。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連續性變量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s,MD)表示,均用95%可信區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當I2<50%,表示異質性較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I2≥50%,表明異質性較高,采用隨機效應模型。
2.1 篩選流程及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檢索獲取文獻共2 788篇,排除重復文獻922篇,閱讀題目和摘要排除不相關文獻1 734篇,閱讀全文后排除121篇,最終納入中文文獻11篇[3-13],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s)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s)
注:T=試驗組;C=對照組;①=血清白介素-6(IL-6),②=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③=血清白介素-1β(IL-1β)。
文獻來源 例數(T/C)年齡(歲) 病程(年/月) 干預措施 結局指標T C T C T C朱峻松2020 90/90 62.7±12.6 59.4±11.9 44.67±9.26 42.17±8.64 電針+關節腔注射 關節腔注射 ②③蘇曉川2012 32/31 54.5±10.9 55.3±10.6 1.8±0.6 1.7±0.8 電針+關節腔注射 關節腔注射 ②③陳長凱2019 85/85 68.2±8.64 66.85±8.42 6.1±2.8 5.9±2.3 電針+獨活寄生丸 獨活寄生丸 ①②李煥峰2019 60/60 61.18±7.73 61.12±7.77 2.87±0.63 2.82±0.69 電針+手法 塞來昔布膠囊 ①②③許治國2019 100/100 66.48±8.08 66.12±7.93 1.75±0.22 1.72±0.20 電針+滋補肝腎湯 美洛昔康片 ①②朱定鈺2021 70/72 57.09±6.51 56.67±6.28 21.48±19.87 21.68±20.13 電針 獨活寄生丸 ②③具紫勇2017 30/30 60±10 64±6 29.89±29.74 32.74±31.43 電針 塞來昔布膠囊 ①②③彭旭玲2019 82/82 38±3 38±4 4.39±1.21 4.42±1.23 電針+關節腔注射 關節腔注射 ③Huanmin Li 2021 48/45 67.39±7.22 68.05±8.35 電針 針刺 ①②Wu Mingxia 2010 32/32 53.7±8.2 52.8±7.5 12.4±9.9 11.2±9.5 電針 針刺 ①②Guang Xia Shi 2020 28/30 58.89±6.75 69.93±56.69 電針 針刺 ①②③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2.2 文獻質量評價 11項研究均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其中6項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1項研究采用基于網絡的中央隨機工具生成隨機數法,1項研究采用計算機軟件工具生成隨機數法,3項研究僅提及“隨機”。本研究僅1篇文獻提及是否采用分配隱藏及是否采用盲法。納入研究質量評價,見圖2~3。

圖2 偏倚風險評價圖

圖3 偏倚風險總結圖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TNF-α 10項[3,5-13]研究文獻報告了TNF-α,異質性分析發現異質性較高(P<0.01,I2=89%),隨即對納入研究進行逐一剔除的敏感性分析,結果并未發生明顯改變,說明結果較穩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電針治療在降低TNF-α水平方面優于對照組[MD=-5.54,95%CI(-7.32,-3.75),P<0.000 01],見圖4。

圖4 TNF-α水平森林圖
2.3.2 IL-6 7項[3,5-6,8-11]研究報告了IL-6,異質性分析發現異質性較高(P<0.01,I2=98%),隨即對納入研究進行逐一剔除的敏感性分析,結果并未發生明顯改變,結果較穩健,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電針治療在降低IL-6水平方面優于對照組[MD=-5.03,95%CI(-7.18,-2.88),P<0.000 01],見圖5。

圖5 Il-6水平森林圖
2.3.3 IL-1β 7 項[4,5,7,10-13]研 究 報 告 了IL-1β,異質性分析發現異質性較高(P<0.01,I2=99%),隨即對納入研究進行逐一剔除的敏感性分析,結果并未發生明顯改變,表明結果較穩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電針治療在降低IL-1β水平方面優于對照組[MD=-7.37,95%CI(-14.40,-0.34),P<0.000 01],見圖6。

圖6 IL-1β水平森林圖
2.4 發表偏倚分析 使用RevMan 5.3軟件進行發表偏倚分析。該研究共納入文獻11 篇,10 項研究采用了TNF-α為結局指標,因此使用TNF-α數據制作漏斗圖,結果顯示分布點上部多、下部少,但左右對稱性不佳,故本研究存在一定發表偏倚,見圖7。

圖7 偏倚風險漏斗圖
中醫認為KOA屬于“膝痹”“鶴膝風”等范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肝腎不足,筋骨失榮;勞累損傷后累及筋骨;以及外感風寒濕邪氣等。《黃帝內經》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同時,現代醫學認為KOA是一種多因素導致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極其復雜的全關節疾病。其發生主要與年齡的增長、遺傳、肥胖、體力勞動、炎癥、代謝及外傷等息息相關[14]。其病理特點為滑膜病變、關節軟骨的變性與皸裂、軟骨下骨硬化及囊性變、關節囊的攣縮和破壞、繼發性骨質增生、膝關節周圍韌帶及肌肉的萎縮等[15-16]。
電針具有疏通氣血、疏經通絡、降低炎癥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癥因子在KOA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且能夠影響肌肉功能,使神經敏感,導致疼痛加劇[17]。由軟骨細胞、單核細胞、成骨細胞和滑膜組織產生的TNF-α、IL-1β、IL-6均可誘導多種炎癥和分解代謝因子的產生,TNF-α可影響滑膜細胞釋放炎癥介質,也可激活IL-6基因,誘導IL-6的產生;而IL-6被認為是TNF-α某些生物學效應的放大因子[18],可抑制軟骨細胞的活動,增強關節的炎癥反應;IL-1β則與關節軟骨破壞相關[10]。TNF-α、IL-1β和IL-6可通過抑制軟骨細胞的合成代謝而下調主要細胞外基質成分的合成。通過一系列機制發揮其抗炎作用,導致TNF-α、IL-1β和IL-6的產生減少[19]。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文獻檢索的語言僅限于中文和英文,可能導致文獻的遺漏。②納入研究數量較少,樣本量較小,且文獻質量參差不齊。③診斷標準不統一,存在差異。④部分研究隨機方法描述不完整。⑤本研究僅一項納入文獻提及盲法,可能造成結果存在一定偏倚。⑥各研究對照組實驗方法存在差異,可能存在偏倚。雖然本研究納入文獻質量參差,但電針治療對降低KOA患者炎癥因子的療效確切,仍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本研究使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 分析,電針治療對降低KOA 患者TNF-α、IL-6、IL-1β療效明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電針治療對KOA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仍需進一步開展科學的臨床試驗設計,開展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