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燕 朱玉瑤 牛琳艷
腦癱是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也是引起小兒機體運動殘疾的主要疾病?;純鹤罨镜呐R床表現是運動發育異常,包括運動發育落后、肌張力異常、運動和姿勢異常等,同時也可出現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等,影響患兒的身心發育,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2]。目前臨床針對腦癱患兒康復尚無特異性療法,主要通過重復性的康復訓練,以改善其運動發育水平,但還存在針對性較差,患兒配合度低的缺點,亟待進一步改進康復方案?!秶H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兒童和青少年版)》(ICF-CY)能夠根據腦癱患兒身心發展特點,對其身體結構、功能、相關環境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給予腦癱患兒游戲療法,通過小組游戲的模式訓練,并制定康復目標,能夠提高訓練針對性、趣味性[3]?,F觀察腦癱患兒應用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對精細運動功能、發育水平及心理彈性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接診的89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組。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5.23±1.04)歲;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08±0.33)年;腦癱類型:痙攣型26例、不隨意運動型6例、共濟失調型7例、混合型5例;粗大運動功能分級:Ⅰ級13例、Ⅱ級21例、Ⅲ級10例。觀察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5.11±1.18)歲;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16±0.35)年;腦癱類型:痙攣型25例、不隨意運動型5例、共濟失調型8例、混合型7例;粗大運動功能分級:Ⅰ級14例、Ⅱ級23例、Ⅲ級8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腦癱診斷標準,參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4]有關內容制定;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年齡1~7歲;臨床資料齊全;患兒能夠完成簡單指令。排除標準: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病類疾病者;存在癲癇病史者;下肢不等長者;合并免疫功能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1 次/d。①觸覺訓練:向患兒提供橡皮泥、木塊、橘子等不同形狀及材質的物體進行觸摸訓練,8~10 min/次。②聽覺訓練:向患兒提供貓、狗、老虎等動物的聲音,8~10 min/次。③視覺訓練:以72色蠟筆的形式,向患兒展示不同顏色,并幫助其辨認,8 ~10 min/次。④味覺及嗅覺訓練:向患兒提供酸、甜、咸、苦等食物,同時給予各種香水,8~10 min/次。⑤語言訓練:向患兒提供字、詞、句,并幫助其辨認,8~10 min/次。⑥康復運動:給予患兒步行訓練、平衡訓練等,訓練過程由醫護人員進行指導,10~15 min/次。
觀察組給予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方案制定:①小組成立。根據ICF-CY,由責任護士、康復治療師、神經內科醫師成立康復小組,對患兒個人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有利個人因素、病情及功能、環境因素等。②康復目標制定。根據ICF-CY評估的相關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目標,如近期目標為緩解患肢肌肉痙攣情況、提高機體平衡力等,遠期目標為融入正常學習及生活中。③個性化游戲方案制定。由康復小組根據ICF-CY評估情況制定,首先進行小組游戲訓練,若患兒經訓練后未達到康復目標,則進行個性化訓練,訓練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完成,具體方案如下。游戲療法:①小組游戲訓練。1次/d,30~45 min/次,以6~8小組授課的形式進行。a呼吸訓練游戲: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吹氣笛、發長音,有進步或表現良好的患兒給予貼紙獎勵;b主題訓練游戲:以超市購物為主題,指導患兒認識各類蔬菜、水果、日用品等;c構音訓練游戲:采用構音訓練卡片進行訓練,完成較好的患兒給予貼紙獎勵;d社會交往游戲:依次對患兒點名,要求點到的回答到,無口語能力的站立即可,然后向醫護人員握手擁抱,再向小組其他患兒握手擁抱;e角色扮演游戲:將各個患兒分別設置為蔬菜寶寶、動物寶寶、數字寶寶等,以猜一猜我是誰的形式進行;f精細運動游戲:以繪畫的方式進行,根據患兒個體情況選擇難度不等的繪畫,完成后小組成員進行分享。②個性化游戲訓練。1次/d,20~25 min/次,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a呼吸訓練:包括吹蠟燭、吹氣笛、發長音等;b口部運動:用棉簽粘取冰水刺激患兒口腔黏膜,并采用壓舌板練習;c構音訓練,采用構音訓練卡片進行訓練;d表達訓練:肢體語言及情緒的表達,如打招呼、生氣、微笑、表達詞語或句子;e理解能力訓練:指導患兒對常見的顏色、物體進行指認。
兩組均連續訓練3個月。
1.4.1 觀察指標 ①精細運動功能。訓練前1 d,訓練3 個月末,采用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PDMS-FM)評分對兩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包括抓握、視覺運動2個維度,分別為26、72個項目,每個項目0~2分,分值越高提示精細運動功能越好。②發育水平。訓練前1 d,訓練3個月末,采用發育商(DQ)評分對兩組患兒發育水平進行評估。DQ包括精細運動、大運動、社交、語言4個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兒發育水平越好。③心理彈性。訓練前1 d,訓練2個月及3個月末,采用腦癱兒童心理彈性行為癥狀評分對兩組患兒心理彈性進行評估,共6個維度,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心理彈性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 23.0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訓練前,兩組患兒抓握、視覺運動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兒抓握、視覺運動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組內訓練前后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抓握 視覺運動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對照組 44 28.75±7.08 37.63±5.74# 89.23±10.52 108.74±15.71#觀察組 45 29.82±7.63 43.56±5.82# 90.85±10.08 121.63±18.42#t值 0.685 4.839 0.742 3.548 P值 0.495 <0.001 0.460 0.001
2.2 兩組患兒發育水平評分比較 訓練前,兩組患兒精細運動、大運動、社交、語言分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兒精細運動、大運動、社交、語言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發育水平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兒發育水平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組內訓練前后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精細運動 大運動 社交 語言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對照組 44 50.85±8.28 73.67±8.24# 55.28±7.85 74.23±8.81# 50.12±8.97 73.63±10.07# 52.25±9.81 73.23±10.51#觀察組 45 51.63±7.91 80.89±9.82# 54.19±7.70 84.16±10.65# 50.89±8.68 82.71±11.65# 51.17±9.74 82.72±12.89#t值 0.455 3.753 0.661 4.787 0.412 3.930 0.521 3.802 P值 0.651 <0.001 0.510 <0.001 0.682 <0.001 0.604 <0.001
2.3 兩組患兒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訓練前1 d,兩組患兒腦癱兒童心理彈性行為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2 個月末、訓練3個月末,觀察組患兒腦癱兒童心理彈性行為癥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心理彈性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兒心理彈性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訓練前1 d對比,*P<0.05;與訓練2個月末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訓練前1 d 訓練2個月末 訓練3個月末對照組 44 34.59±6.24 48.85±6.89* 61.74±7.48#*觀察組 45 34.08±6.31 58.97±7.05* 74.69±8.52#*t值 0.383 6.847 7.613 P值 0.702 <0.001 <0.001
腦癱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綜合征,其病因較為復雜,目前認為可能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宮內感染、低出生體質量、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腦病等因素有關[5-6]。患兒常伴有語言、感知、行為障礙等,嚴重影響其與社會、他人的交流,影響其智力發育,導致患兒出現多種心理問題[7-8]。常規康復訓練主要通過語言訓練、康復運動、視聽覺訓練等,提高其語言、視聽覺等功能,但患兒年齡較低,配合度欠佳,整體康復效果不甚理想。
據研究結果顯示,訓練后,觀察組患兒抓握、視覺運動、精細運動、大運動、社交、語言分值均高于對照組,提示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能夠有效提高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促使其正常發育,優于常規康復訓練。常規康復訓練給予患兒語言訓練、視聽覺訓練、康復運動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控感覺輸入,促使其發育,改善精細運動功能,但缺乏針對性,且趣味性欠佳。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能夠對患兒有利個人因素、病情及功能等進行精準評估,精確定位患兒存在的問題,能夠明確近期、遠期康復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游戲療法[9]。腦癱患兒由于存在姿勢異常,多缺少玩伴,且長期接受康復訓練,空閑時間較少,對游戲、玩伴的需求尤為明顯。在小組游戲訓練中,能夠將游戲、同伴相融合,并在患兒完成訓練目標時給予獎勵,有效提高訓練配合度,釋放患兒天性,通過呼吸訓練、主題訓練、社會交往、繪畫等游戲,強化患兒前庭感覺、觸覺功能,提高神經細胞興奮性,有利于感知覺發育,提高對于自我行為和情緒的認識,促進個人發展,增強自信心,鍛煉上肢精細活動能力;同時對于未完成既定訓練目標的患兒,給予針對性個性化訓練,能夠強化小組游戲的效果,有效提高其呼吸、語言表達等功能,改善雙手運動功能,促使其正常發育,改善精細運動功能[10]。
腦癱患兒多存在運動發育異常的癥狀,缺乏與同齡人的溝通、交流[10];同時由于腦部發育不健全,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長期無法正常學習生活,易導致其出現挫敗感,影響其正常生理健康發育[12-13]。據研究結果顯示,訓練2個月末、訓練3個月末,觀察組患兒腦癱兒童心理彈性行為癥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能夠有效改善腦癱患兒心理彈性,優于常規康復訓練。常規康復訓練主要通過語言訓練、視聽覺訓練等,促使其正常發育,改善腦部發育不健全情況,促使其正常生活,從而緩解其不良狀態,改善心理彈性。但常規方案對其心理狀態無直接作用,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在小組游戲、個性化游戲訓練中,患兒之間能夠相互溝通交流,能夠提高與他人溝通時的自信心,引導患兒構建良好人際關系,打開患兒封閉、不安的情感狀態,增強社交能力,緩解其緊張情緒,有效改善其心理彈性[14-15]。既往針對ICF-CY理論框架的研究多為聽障兒童、吞咽障礙患兒的研究,鮮有應用于腦癱患兒的報道,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腦癱患兒的康復中,取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ICF-CY框架下的游戲療法能夠有效提高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促使其正常發育,改善心理彈性,臨床推廣價值較高。本研究主要不足在于研究樣本容量較小,有待后續大數據研究加以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