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奇
臨床麻醉是現代麻醉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麻醉相關多種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及技術可幫助各類手術患者消除疼痛,臨床麻醉可有效保證患者安全并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臨床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兩種,其中全身麻醉又包括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灌腸和吸入麻醉等多種。此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主要為靜脈麻醉,經開放外周靜脈通道并注入相應鎮靜、鎮痛藥后可很大程度上推動手術順利實施[1-2]。近年有研究指出[3],與全憑靜脈麻醉相比,吸入性麻醉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副作用相對較小,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吸入性麻醉藥主要包括七氟烷等。臨床實踐中,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術中體征變化及體動頻率酌情調整吸入濃度,但此方式可受醫生多種主觀性因素影響,臨床仍有絕大部分患者蘇醒后可能發生循環抑制、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可對其預后產生不利影響[4]。腦電雙頻指數(BIS)為一種可量化人體腦電信號的監測技術,通過連接相應設備后即可有效監測患者的術中麻醉濃度及麻醉安全性[5]。為有效保證各類外科手術患者的麻醉安全,本研究將分析BIS指數對七氟烷吸入麻醉深度調節的指導作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選取禹州市人民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12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干預組(64例)和常規組(63例),干預組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40~60歲,平均年齡(50.25±0.27)歲,手術時長40~60 min,平均手術時長(50.11±0.29)min,住院時間7~14 d,平均住院時間(10.54±0.23)d,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麻醉分級:Ⅰ級14例、Ⅱ級23例、Ⅲ級27例;常規組中男32例,女31例,年齡42~59歲,平均年齡(50.53±0.45)歲,手術時長42~58min,平均手術時長(50.47±0.16)min,住院時間8~13 d,平均住院時間(10.46±0.35)d,ASA麻醉分級:Ⅰ級15例、Ⅱ級20例、Ⅲ級28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W00123)。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均接受微創手術治療;符合ASA 麻醉分級中Ⅰ~Ⅲ級標準[6];符合吸入麻醉相關指征[7];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悉此次研究目的及內容,已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吸入麻醉禁忌證者[8];伴呼吸系統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伴精神、認知障礙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依從性差不愿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術前需囑患者完成基礎體征的全面評估,需進行血常規檢測、凝血功能檢測、血清炎癥因子檢測等,在確認患者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或感染性疾病后,統一在術前進行健康宣教,為其講解手術流程、麻醉方案、術后注意事項等,同時囑患者術前8 h禁食,術前2 h禁水。
1.3.2 麻醉誘導 兩組患者均統一接受內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前麻醉誘導方案如下:舒芬太尼(規格:1 mL∶50 μg)、依托咪酯(規格:10 mL∶20 mg)、阿曲庫銨(規格:10 mg)、右美托咪定(規格:1 mL∶0.1 mg),按kg計,劑量依次為2.5 μg、0.3 mg、0.03 mg、
1.3.3 維持麻醉 兩組術中麻醉維持方案如下:統一經靜脈泵注丙泊酚(廠家:國瑞藥業;國藥準字:H20030115;規格:20 mL∶0.2 g)+吸入七氟烷(規格:100 mL)維持麻醉,七氟烷吸入初始濃度設定為0.5%,常規組按以上劑量維持麻醉至術畢,術中根據患者體征變化酌情追加鎮痛、鎮靜藥,干預組經連接BIS監測儀[批準文號:國食藥監械(進)字2011第2210113號]后,基于BIS值變化情況酌情調整七氟烷吸入濃度,每次調整濃度值為0.1%,若存在明顯體征波動或體動則提升麻醉深度,若出現心率、血壓過低時則降低麻醉深度。
1.4 觀察指標
1.4.1 術中麻醉風險 ①應用氣體監測儀(批準文號:國械注進20172210127),按目標濃度0.5%監測兩組患者切皮時(T0)、麻醉10 min后(T1)、麻醉30 min后(T2)、停止吸入麻醉時(T3)、術畢(T4)等不同時間點下的肺泡最低有效濃度(MAC)變化情況。②持續監測兩組患者術中的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aO2)水平,記錄并對比體動發生頻率。
1.4.2 術后不良事件 ①記錄并對比兩組術后蘇醒時間;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9]評分評估患者蘇醒時疼痛情況,分值1~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明顯;采用Ramsay鎮靜評分(RASS)[10]評估患者蘇醒質量,分值1~6分,以2~4分為最佳;記錄并對比兩組術后24 h內靜脈自控鎮痛泵(PCA)按壓次數。②統計并對比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循環抑制、呼吸抑制、體征波動、認知障礙等4種。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中計數資料均以率[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當P<0.05時認為各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AC比較 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干預組T0、T1、T2、T3、T4等不同時間點下的MAC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AC比較(±s) 單位:%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AC比較(±s) 單位:%
注:T0=切皮時,T1=麻醉10 min后,T2=麻醉30 min后,T3=停止吸入麻醉時,T4=術畢。
組別 例數 T0 T1 T2 T3 T4干預組 64 3.41±0.25 2.92±0.24 2.23±0.13 1.85±0.23 1.41±0.36常規組 63 3.92±0.77 3.11±0.46 2.86±0.71 2.11±0.65 1.98±0.67 t值 5.036 2.925 6.981 3.014 5.98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3 <0.001
2.2 兩組患者術中體征比較 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干預組術中HR、MAP、體動發生頻率低于常規組,SaO2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體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體征比較(±s)
注: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SaO2=血氧飽和度;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基礎體征 體動發生頻率(次)HR(次/min) MAP(mmHg) SaO2(%)干預組 64 65.25±0.36 82.45±0.62 98.65±0.33 3.15±0.24常規組 63 68.44±0.27 85.77±0.82 96.24±0.71 5.66±0.37 t值 56.424 25.763 24.591 45.42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比較 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干預組的蘇醒時間、蘇醒時VAS評分、RASS評分、PCA按壓次數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比較(±s)
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RASS=Ramsay鎮靜評分,PCA=靜脈自控鎮痛泵。
組別 例數 蘇醒時間(min) VAS(分) RASS(分) PCA按壓次數(次)干預組 64 12.41±0.25 2.28±0.16 4.11±0.27 5.36±0.12常規組 63 15.33±0.37 3.44±0.52 4.95±0.77 7.88±0.49 t值 52.185 17.046 8.229 39.946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干預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7.81%(5/64)低于常規組20.63%(1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應用逐步實現了對多種腹腔外科手術患者的微創治療,與傳統開放性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可很大程度上減輕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對促進各類患者術后恢復并提升生活質量水平均有重要意義,盡管腹腔鏡手術可有效保證手術安全性,仍受不同患者個體差異影響,仍有部分患者術后可能發生一系列并發癥[11]。既往臨床通過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手術風險,但有研究指出[12],可導致各類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發生不良事件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手術方式、麻醉給藥方式、麻醉藥物濃度等多個方面,除手術侵入性操作為機體造成的非病理性損傷外,因麻醉藥物及給藥方式不合理所致的病理性損傷對患者預后產生的不良影響相對更大[13]。與既往臨床常用的靜脈麻醉相比,吸入麻醉可有效避免實施靜脈穿刺時可能產生的血管風險,經呼吸道吸入麻醉藥后,藥物即可迅速對患者的中樞神經產生抑制作用,從而起到顯著的鎮靜、鎮痛效果[14]。且與常規靜脈麻醉相比,吸入麻醉在人體內的代謝速度更快、分解量更少,七氟烷為目前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藥,此藥對機體氣道產生的刺激較小,給藥后也可以氣體狀態直接經肺部排出[15],患者術后不易發生藥物相關副反應。吸入麻醉所用藥物的效果可隨誘導速度、麻醉深度等因素影響,且不同藥物對機體產生的副反應也存在一定差異,且有研究指出[16],患者腦組織分壓可受到吸入麻醉藥的藥物濃度影響,若未在術中合理控制吸入濃度也可能導致患者術后發生呼吸抑制的風險事件,合理選擇吸入麻醉的裝置及方法,并對術中麻醉深度及患者機體反應進行動態監測對降低麻醉風險、提升手術療效及安全性均有積極意義。
既往醫生會通過觀察患者體征變化情況及體動情況把控吸入麻醉的藥物濃度,但此方法的實用性較差,其把控效果可受術中醫護人員多種主觀性因素影響。BIS為一種可量化麻醉藥物濃度及鎮靜深度的客觀指標,通過連接BIS監測儀可在術中對患者腦電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將其作為調節麻醉深度的指導下指標或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麻醉風險[1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經BIS指導下調節術中麻醉深度后,該組患者不同時間點下的MAC均低于常規組(P<0.01),MAC為目前臨床用于監測麻醉安全性的重要指標,可有效反映吸入麻醉藥的整體效能,目前認為在同樣大氣壓及純氧環境下,吸入麻醉藥后超過50%患者可在切皮時不出現搖頭、四肢反應時的藥物濃度即為MAC,該指標為一個恒定值,一般MAC值越小表示麻醉效能越強、安全性越高[16]。避免術中發生體征波動或躁動可有效保證麻醉安全,提示通過監測患者術中體征變化情況及體動頻率均可直接反映麻醉藥物濃度是否合理。本研究中,干預組在BIS指導對七氟烷吸入濃度進行動態調節后,患者術中HR、MAP、體動發生頻率低于常規組,SaO2高于常規組(P<0.001),可見在BIS的指導作用下,患者術中更不易出現躁動或體征波動,可很大程度上確保手術順利實施,且本研究中,干預組術后蘇醒時間、蘇醒時VAS評分、RASS評分、PCA按壓次數均低于常規組(P<0.001),提示在BIS指導下,醫生可動態調節七氟烷吸入濃度,由此可在保證手術順利實施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臨床合理用藥并提升患者蘇醒質量,且在此麻醉方案下,該組患者術后循環抑制、呼吸抑制、體征波動以及認知障礙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7.81%(5/64)低于常規組20.63%(13/63),P<0.05,提示經BIS指導術中麻醉深度調節,還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通過連接BIS監測儀可實現對各類外科手術患者術中吸入麻醉藥物濃度的有效調節,對維持患者術中體征、降低術中麻醉風險及術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均有重要意義,BIS對調節七氟烷吸入濃度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