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梅 張立敏 王潤田 托婭 賁學芳 魏金鳳
糖尿病是臨床上一種由多病因引起以高血糖為主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國內發(fā)病率約為11%;其主要病理機制是胰島素分泌或利用缺陷[1]。糖尿病隨著病程的發(fā)展可對眼部、腎臟、心臟及其神經系統(tǒng)等造成損害,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甚至可致殘致死,具有較高的危害性[2-3]。因此,早期分析和診斷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降低患者致殘率的關鍵,常規(guī)檢驗和生化檢驗是臨床診斷糖尿病的兩種主要方式,應用十分廣泛[4-5]。本文比較分析兩種檢驗方法的效果,用以分析其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某中心收治的疑似糖尿病患者148例為研究對象,男82例,女66例,年齡43~73歲,平均年齡(54.56±3.26)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28±2.64)年。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研究對象資料齊全,均有正常認知;所有入組研究對象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名。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精神障礙以及血液類疾病等,確保對研究結果不能產生影響因素。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規(guī)檢驗和生化檢驗,采用常規(guī)尿液檢驗,收集患者早晨尿液約5 mL,行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儀器為尿分析儀(FUS-1000,迪瑞公司生產),若檢驗結果呈陽性,即可確診為糖尿病。生化檢驗組: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收集患者靜脈血約5 mL為樣本,隨后由專門工作人員送至生化檢驗室,用2 mL血液樣本溶入150 g肝素水溶液中,混合均勻實施抗凝后應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AU5800)對血液進行檢測,分析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總膽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標。診斷標準:空腹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0%,則可診斷為糖尿病。
1.4 觀察指標 比較常規(guī)檢驗組與生化檢驗組兩組患者診斷的準確率、特異度、靈敏度。同時,對兩組患者血糖檢驗指標及血脂指標進行觀察、統(tǒng)計分析。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行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驗方法的診斷結果分析 148例疑似糖尿病患者中,經過金標準診斷確診為糖尿病患者132例,確診為非糖尿病患者16例。常規(guī)組診斷準確率為75.68%,靈敏度為77.27%,特異度為62.50%;生化組診斷準確率為95.27%,靈敏度為96.97%,特異度為81.25%。兩組的準確率、靈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種檢驗方法的診斷結果分析(n)

表2 兩種檢驗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對比(%)
2.2 兩種檢驗方法血糖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兩組所檢測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驗方法血糖指標檢測結果比較(±s)

表3 兩種檢驗方法血糖指標檢測結果比較(±s)
檢查方法 例數 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常規(guī)檢驗 148 7.02±1.21 8.38±1.32 7.13±1.09生化檢驗 148 7.47±1.39 8.76±1.28 7.46±1.23 t值 1.950 1.539 1.912 P值 0.052 0.121 0.056檢查方法 例數 糖耐量(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三酰甘油(mmol/L)常規(guī)檢驗 148 7.62±1.42 1.22±0.22 6.56±1.06生化檢驗 148 8.13±1.32 1.32±0.36 7.12±2.05 t值 1.892 1.872 1.962 P值 0.059 0.061 0.052總膽固醇(mmol/L)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與人口老齡化的進展,糖尿病在我國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常見病。2013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0.4%,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6]。實驗室診斷指標仍然是糖尿病診斷與管理的主要參考依據[6]。糖尿病發(fā)病率高,治療難度較大,其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一方面是由于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環(huán)境因素。霍美英研究[7]表明:在我國20歲以上的患者中,糖尿病發(fā)病率較高,而男性發(fā)病率達10.6%,女性發(fā)病率達8.8%,如果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發(fā)展為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進而導致患者雙目失明或腎功能衰竭等癥狀。近年來,我國的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而糖尿病患者死亡因素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約占70%,因此,早期準確診斷糖尿病顯得尤其重要[8]。
常規(guī)檢驗主要是通過對尿中的尿糖和尿酮體進行觀察,尿糖是人體尿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健康人群的尿中含有極少量的葡萄糖,當人體血糖水平超過160~180 mg/d,可導致葡萄糖從尿中排出,形成尿糖[9]。尿酮體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的總稱,是人體內脂肪代謝過程產生的中間產物,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含量極低,常規(guī)檢驗是檢測不出來,常規(guī)檢測陽性主要是因為人體的葡萄糖利用減少,導致脂肪分解酮體增加,當肝內酮體產生的速度快于肝外組織利用的速度時,血液酮體濃度升高,過多的酮體從尿液排出,引起酮尿癥,患者出現這種情況時,病情較為嚴重,需及時進行治療[10]。常規(guī)檢驗具有簡便、無創(chuàng)、便宜等優(yōu)點,同時也存在以下缺點:①一些病程較長的患者,腎糖閾值較高,由于顯著的高血糖狀態(tài),尿中反而不出現尿糖。②腎糖閾值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的時間也不同。③部分藥物及觀察試紙變化的時間可以影響檢驗結果。④液體的攝入量不同與尿液的濃度等均會影響尿糖結果。隨著檢驗技術的發(fā)展,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測定主要以血液樣本生化檢驗為主,生化檢驗能夠通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耐量、三酰甘油水平及早發(fā)現糖尿病患者相關生化檢測指標的變化,對患者的進一步疾病治療具有很大的價值[11]。
本組病例研究顯示:生化組糖尿病診斷準確率為95.27%,而常規(guī)組診斷準確率為75.6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糖尿病的診斷過程中,生化檢驗更具時效性,并且血液標本的采集、存放更規(guī)范,診斷準確率更高,具體檢驗過程中,各項目均有明確的檢驗要求。比如:葡萄糖耐量需要正常進食后禁食,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需要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查過程中有護理人員全程陪同,隨時指導患者進行采血與口服葡萄糖,既體現了人文服務理念,又獲得了患者配合,從而有效改善了醫(yī)患關系。更主要的是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檢驗,得到了醫(yī)生及患者的高度認可[12]。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技術及水平快速發(fā)展,醫(yī)療檢驗新技術有了飛速提高,為患者及時、快速提供更為精準的檢驗結果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在條件,從而為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有力的保障[13]。本研究顯示常規(guī)檢驗和生化檢驗的準確率、靈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常規(guī)檢驗時尿糖容易受食物的影響,不排除受檢者檢查前攝入糖分過高的食物,進而導致其體內血糖水平處于較高的水平,從而形成尿糖[14]。而尿酮體水平與營養(yǎng)不良等相關,若受檢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情況,也可影響檢驗結果,使得常規(guī)檢驗的準確率降低[15]。生化檢驗能快速、準確的為醫(yī)生提供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檢驗指標,為醫(yī)生及時、準確從多個方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診斷依據。避免因患者檢驗數據不足而影響診斷結果。本組病例說明:生化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耐量、總膽固醇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生化檢驗的準確性更高,原因主要是生化檢驗運用了更先進的檢驗儀器,血液樣本的采集、存放要求更明確、規(guī)范,檢驗結果受外界影響的因素明顯減少,從而確保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臨床檢驗診斷中,與常規(guī)檢驗比較,生化檢驗能夠快速診斷糖尿病,有較高的準確率,可為臨床治療糖尿病提供準確有效參考依據,但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數量相對較少,研究結果僅供臨床參考,有待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