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書佳,趙先超,楊英,劉憶 (湖南工業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視野發展新局面”[1]。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素材,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提高育人效果,是每位一線教師亟需思考的問題。目前針對“中國城市建設史”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多基于OBE理念[2~3],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多維互動教學模式[4~5],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改革的大力提倡,也開始出現基于家國情懷教育的教學路徑研究[6],但缺乏實際教學案例。本文根據多年來的課程實踐,通過分析教學現狀及學情,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基于BOPPPS教學模式,針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布局藝術”課程案例進行教學設計,在各知識點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以期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培育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中國城市建設史”是城鄉規劃學、建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理論課程,也是與后續課程銜接的關鍵節點。然而梳理教學現狀,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因知識性或自身性原因而存在以下問題。
①理論知識的深度、廣度不夠。城市這一物質形態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下的產物,課程所講知識涉及與城市建設過程相關的自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藝術、設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內容廣博,體系龐雜,而學生卻對此積累不夠。
②理解其然,不理解其所以然。學生對于“是什么”基本可以理解,如中國古代城市道路遵循以“軌”作為道路寬度及等級的標準,但涉及“為什么”的深層含義時常把握不清,如對“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與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禮教尊卑等存在何種關系難以理解。
①缺乏結構性歸納整合能力。先修課程中,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與設計基礎,但本課程需要用總結概括的方式,歸納中國歷代城市規劃的總體特征、規律,將城市類型、分布、道路、商業、居住、布局藝術及規劃思想等前后知識整合起來,而部分學生較難快速形成連貫的結構性思維。
②缺乏歷史具象化思辨能力。課程學習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還需要辯證理解較為形象、具體的城市布局、分區、道路交通、河流水系等的相互關系,但由于對歷史城市的闡述多為文字資料,而學生具象化思維體系尚未建立,因此接受較慢,思辨能力提升存在難度。
①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參與意識不強。由于受到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千城一面”現象及高校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文化遺產保護參與態度不強甚至漠不關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親切感與認同感,人文關懷欠缺。
②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不足。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偏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缺乏對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的融入研究,加之部分學生受西方強勢文化思潮和價值觀沖擊,出現實用主義與個人主義傾向,盲目崇拜外國文化,削減了民族自豪感。
BOPPPS教學模式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ofBritishColom?bia,UBC)ISW中心所提出,強調兩個核心,即:學生應全方位參與式學習;要及時獲得學生信息并反饋,以調整后續教學活動。基于此,BOPPPS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過程分為6個階段:導入(Bridge-in)、學習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 與式 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課堂小結(Summary),以形成學生全程參與和及時反饋的閉環教學過程[7]。
2.2.1 情境設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
①情境設計法。在教學中通過引入優秀文學作品、畫卷、小物件、視頻等設計還原歷史情境,讓學生“穿越”到某個歷史朝代,置身特定社會環境,體會差異歷史背景下不同觀念對城市規劃布局形成的影響。在情境設計中蘊含價值取向引導。例如,唐代萬國來朝,向世界敞開懷抱,那時強盛的中國是開放的,是友好往來的,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誕生了唐長安這座恢弘威嚴、繁華富庶的城市。今天的中國,再次向世界敞開懷抱,倡議多方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并以此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這不僅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承的天下大同理念,更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
②價值引導講授法。歸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特點,辨明傳統精髓,引導學生繼承傳統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例如,講解貫穿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天人合一”思想時,強調其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良性循環這一核心,與今日倡導之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符。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尊重人、尊重自然作為日后從業的基本準則,樹立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并行的價值取向。
第四,積極落實水利投資年度計劃。主動適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政府職能轉變等形勢和要求,在發揮公共財政投資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積極爭取拓寬水利資金籌集渠道。落實好中央已經明確的各項水利投入政策,努力爭取中央預算內水利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穩定在較高規模,用好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政策,鼓勵和引導地方積極利用金融資金、社會資金用于水利建設。進一步優化水利投資結構,繼續向民生水利建設和中西部、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改進水利投資管理方式,強化水利建設投資全方位監督檢查。
2.2.2 知識傳授與智慧啟迪深度融入
①歷史分析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8]教導學生在討論中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分析歷史與現狀的關系,厘清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啟發思考。例如:總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城市規劃背后的社會形態、政治體制、經濟水平、科學技術等,明晰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文化思想根源,總結經驗教訓,培養科學的歷史觀。
②辯證統一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的思想與實踐,運用批判與繼承、批判與借鑒相統一的方法,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剖析。運用辯證的哲學思維,既分析導致城市建設特征的內在因素,又要看到其外部環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正確看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傳統,并結合現代城市規劃理論予以評價。
2.2.3 多媒體與信息化手段有效融通
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與信息化手段,借助超星學習通APP搭建課程數據庫,其中包含:多媒體課件、媒體素材、作業庫、習題庫、試卷、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及網絡相關課程等,用以支撐教學過程。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樹狀圖等引導學生形成結構性思維,把握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運用課堂活動的各類功能,使教學形式更加多元、生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作業中,將傳統抄繪與SU建模相結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回顧已學知識,播放央視新聞視頻《北京:百年薪火首善之都》,學生直觀感受中國古都規劃布局藝術。結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時政熱點,通過超星學習通APP發布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發言,通過“生講生評”形式,鼓勵其他同學予以點評補充。拋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布局有何共性特征,其藝術成就有何具體表現,來引出本節課主題。

圖1 基于BOPPPS模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流程設計
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的“學”為教學主導,線上線下同時推進學習目標:①了解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布局特征;②認識中國古代城市空間序列特征及組合方式;③領悟影響中國古代城市布局演變的思想根源。
一方面,學生按本節課內容及重難點提前自主預習;另一方面,通過提問方式,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及先備知識,以便靈活調整后續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進度,讓課程內容更加聚焦。
3.4.1 探究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特點
首先,以歷代城市規劃平面圖為例,展示城市的中軸線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城市中軸線的總體特點、成因、設計者等。其次,學生分組討論,依次解讀:一組成員解讀結束后,詢問另一組對講述內容是否存在疑問或是否有補充說明。最后,指出各組優缺點,并進行完善補充和總結點評,重點引入唐長安規劃者宇文愷、元大都規劃者劉秉忠的故事,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引導學生代入這些規劃者的角色,抄繪解析城市布局平面圖,強化大國工匠精神,深化學生未來的職業理想。
隨后,引出“北京vs巴黎之中外城市中軸線對比”案例,鼓勵學生思考、表達中外城市中軸線異同,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軸線承載的城市歷史文脈,理解中軸線是一國傳統人文思想、造物觀、設計技法與工藝的集中體現。引導學生認識造就這氣魄雄偉、壯美秩序之“大國工匠”及“匠人精神”。同時,通過介紹西方城市規劃專家對北京的高度評價,并推其為世界城市設計史上一大杰作,而借此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與愛國情懷。
3.4.2 歸納中國古代城市建筑空間組合藝術
首先,播放小段北京古城天際線紀錄片,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其特征。其次,延伸至建筑色彩,在課堂上展示《清明上河圖》卷軸仿作、誦讀《東京夢華錄》《夢梁錄》節選,學生結合古代畫卷、古代文獻或親身經歷,以小組討論形式,對比中國古代南、北方城市空間差異。再次,深入建筑細部,以屋頂形制為例,講述其所代表的建筑等級。最后,回歸城市大環境,以古人城市景觀及園林營造藝術特征引出我國古代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通過本知識點學習,學生認識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設計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營造哲學與生態觀,感受了渾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強化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城市發展應與生態建設并行的科學發展觀,進而達到教學內容上的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價值塑造上歷史觀與可持續生態觀相融入的效果。
3.4.3 領悟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思想根源
首先,從中國早期耕作制度、封建等級規制、儒家哲學思想、中國傳統自然哲學觀、陰陽、風水八卦觀及數字的應用等方面進行講授,引導學生探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思想根源。其次,將《周禮·考工記》中有關城市布局的記載作為線索,結合儒家哲學提倡的禮教尊卑、倫理、秩序,解讀影響城市及建筑群空間布局的因素。再次,采取小組辯論的形式,提問如何正確看待古代城市規劃中的封建宗教迷信思想,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分析城市規劃藝術在演化過程中的合理與不足之處。最后,小組之間相互提問,進行反思。此環節有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和專業情感的啟發與引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也讓學生更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學會辯證批判與合作學習。

圖2 參與式學習知識框架與思政要點設計
使用雨課堂推送10題至學生端,由于前面環節的設計,學生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布局藝術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理解,為了對知識點進行記憶性的考察,以選擇題、判斷題為主,學生限時作答,檢驗學生對本堂課知識的掌握程度,評估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

圖3 基于雨課堂的學習效果評價
首先,引導學生自由進行述課總結,分享本節課自己的學習收獲和心得體會。其次,對課堂中小組討論、匯報情況進行總體評價,與學生平行互動,通過民主投票的形式選出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以提高學生課堂平時分的形式予以獎勵,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再次,提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料,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觀看相關紀錄片,鞏固并延展所學知識。最后,對本節課進行歸納總結,凝練出我國古城營造的“真、善、美”及其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天地和諧、相融共生”的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牢記自己將來作為一名專業城市規劃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采用講授、提問、探究、情境模擬、研討辯論、案例點評等方法,以問題導向為主線,通過縱向串連、橫向對比,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循序漸進、不斷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全程參與整個教學環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播放新聞、紀錄片等教學視頻,活躍課堂氛圍,避免講授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單調性和乏味性。
課堂教學中不僅引經據典,引用古文、古畫、視頻等教學資源,還在課外為學生搭建各種學習互動平臺,如:網絡課程型學習平臺;文化教育類、綜藝類、科普類電視節目學習平臺;討論型、研究型、調研型、實踐型學習互動平臺;學習效果檢測、評價型互動平臺等。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學習資源進行云端歸類整理,形成一個整體系統,便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講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而《中國城市建設史》的“溶鹽”就要通過發揮教師的紐帶,在上課過程中緊緊抓住歷史的發展脈絡,對城市的產生、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的密切關系進行系統、生動、形象的描述與呈現,促使歷史上優秀的城市規劃藝術與思想所滲透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更加凸顯。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之情,樹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未來做一個具有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的規劃師的同時,真正把《中國城市建設史》建設成為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