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芬,連蕓,彭佩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達成廣泛共識[1~5]。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對高等院校專業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應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6~7]。
①“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是建筑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具有實踐性強、應用廣的技術技能型課程。正因為如此,該課程的部分授課教師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而對這門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培養沒有足夠重視,甚至認為思政教育、德育能力培養是思政課程教師和輔導員們應該履行的職責,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課程思政融入專業知識教學中是對教育工作者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是真正實現立德樹人之根本。
②“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組在研討本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教師課程思政空泛化、標簽化,甚至邊緣化的現象。雖然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觀點早已提出,但專業課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還不夠豐富、平臺還尚不完善、專業課教師的思政培訓力度不強,致使專業課教師,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中,猶如無源之水,很難站在較高的角度,挖掘專業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
③通過對學生進行“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發現,雖然部分教師有意識地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但是與專業課程銜接緊密性不夠,出現課程思政目標過分突兀,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無法將課程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得融入到專業課程知識模塊中,實現水到渠成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建筑工程測量”作為土建類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大一新生正值青春年少,是人格塑造和“三觀”形成的敏感年齡[6]。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8],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嚴格認真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結合“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知識模塊特點,確定本課程思政育人案例設計,見下表所示。
“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都是發揮該課程德育實效的“主戰場”,不僅要提高學生職業技能,也要發揮好價值引領作用[9]。
以“高程測量”為例,結合該知識模塊內容和教學特點,設計本模塊思政教學切入點。
①創設情境,設問學生2020年珠峰“新身高”多少,來引出教學主題——高程測量,并講解高程的概念與分類。高程包括絕對高程和相對高程,同一點的高程,其參考面不同,高程值也不同,引入本知識點的思政教育切入點:遇事要多角度看問題。
②高程測量的方法之水準儀測量。教師通過講解水準測量原理,讓學生掌握在較為平坦的地面上,如何通過一個已知點高程,利用水準儀觀測,求另一個待定點的高程。在此知識儲備基礎上,教師設置反問:安置水準儀,如因兩點距離很遠,無法觀測數據,用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講解高程傳遞中,引入本知識思政教育切入點:高程傳遞可以解決問題,同樣,愛心傳遞亦如此,通過防控疫情獻愛心傳遞正能量的鮮活案例,培養學生做一個有愛、有正能量的人。

“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③高程測量方法之三角高程測量。觀看2020年珠峰“新身高”測量簡介微視頻,引出三角高程測量原理以及該方法在計算珠峰高度中所發揮的作用。通過播放影片《攀登者》中的小片段,讓學生感受什么叫不畏艱難,勇攀高峰。同時,讓學生比較1975年與2020年測珠峰技術上的差異,領略科技強國。由此,引入本知識點思政教育切入點:培養學生不畏艱難的敬業奉獻精神,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科技托起強國夢的偉大信念。
課程思政目標是提升育人(學生)之功效,因此學生“學的設計”也非常關鍵。課堂上,教師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對學生進行了課程思政教育,但畢竟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課程思政教育很少,無法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和共鳴,課下學生“學的設計”有助于學生思政延伸與拓展。因此,教師根據課堂知識點,要求學生課后通過小組討論、查閱相關資料、引經據典找案例等方法,自己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學習通平臺提交課程思政作業。一方面,通過讓學生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作為教師,也可以通過提煉學生采集的課程思政資源,豐富自己的課程思政資源庫,更好地發揮課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在于學生,必須以學生的獲得感為檢驗標準。“建筑工程測量”的課程思政效果主要通過改革學生評價標準來進行。
①課程思政以科學的育人目標為導向,學生的成長是多維的,不應以分數為唯一標準。應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建立健全綜合評價標準,體現出全面性,應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實習企業評價[9]。
②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過程性考核中除了考核專業知識技能,也要運用不同方法多維度檢驗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讓考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逐漸養成動態的發展過程[10]。
③課程結束,通過學生的課程總結,了解課程思政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借助調查問卷了解課程思政對學生人生發展的影響。
為了檢驗“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2020級建筑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合計232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調查問卷,228名學生參與調查問卷,參與率達到98.35%,確保了此次問卷數據的可參考性,其問卷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知,“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思政整體教學設計使得94.30%的同學在不同程度上激發了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促進了思想道德素養的形成。由此可見,本課程達到了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通過對“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思政改革與教學實踐,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有了一定的成效,實現了專業知識與課后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據此,課程組提煉出以下幾個對課程思政成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關鍵環節。
僅憑專業課老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不夠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需要多渠道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①專業課教師可以和思政教師密切合作,在思政教師的幫助和指引下,挖掘與專業課知識點有銜接關系的課程思政元素,以提高課程思政元素站位角度。
②專業教師之間的合作,利用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似度和相關度,與其他專業課老師共同探討分享課程思政案例。以減少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過程中重復的工作量。
③與學生共同挖。學生是課程思政引導的接受群體,該群體人數眾多,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心理狀態也是千變萬化,因此,讓學生根據所學專業課知識點,自己去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更能讓老師了解學生,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學生。
教學方法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支撐,應具備針對性、多樣性和系統性。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科學設計授課環節,通過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方法自然引出思政元素。比如,頭腦風暴法可以激發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創新意識;角色扮演法可以讓學生建立職業認同感,培養職業情感;小組討論法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案例分析法可以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體,只有自身的政治素質過硬、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于擔當的信念,才能使得課程思政在引導學生德育發展方面取得良性循環,達到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因此,作為專業課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從國家戰略、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等多角度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課程標準以及教學設計上,要通過多渠道挖掘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點之間銜接性,以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方式向學生滲透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同時,在教學手段上,要多種教學方式齊頭并進,提升教學過程的新鮮感、豐富感和趣味感,強化教學效果的感染力、共鳴力、教化力[4]。作為學校應建立課程思政管理機制,搭建課程思政學習平臺,組織課程思政分享會(或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比賽),定期對授課教師開展思政能力提升培訓等多種方式,以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水平和課程思政的運用能力。
在“建筑工程測量”教學過程中,多渠道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多方法設計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切入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滲透課程思政理念,將本課程的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積極引導磨練學生吃苦耐勞的毅力,發揚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和精雕細琢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激發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專業道路自信,以滿足新時代對工程測量專業人才質量的培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