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楊正福
(喀什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維吾爾族刺繡手工藝具有明顯的文化繼承性與交融性,其中又蘊藏了大量的文化人類學信息,加上維吾爾族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條件之間有很大差別,使新疆各個地域的維吾爾族傳統刺繡手工藝技術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要想推動新疆維吾爾族刺繡與時俱進地發展,需要將傳統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有效平衡實用與審美水平,利用時代的優勢,借助“鄉鎮振興”之勢創新工藝,衍生出更多的優質產品,實現新疆維吾爾族刺繡產品的獨創性和設計領域的多元化。
維吾爾族刺繡始于漢朝,在唐朝和清朝得到了廣泛傳播[1],直至今日,依然保留著多種多樣的刺繡類型。維吾爾族先民們在歷史文化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開創了燦爛而光輝的少數民族美術文明,而維吾爾族刺繡也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植根于民俗,源于當地生活,最后發展成新疆一直傳承的傳統民間工藝,呈現出維吾爾族特有的生活風貌,同時也點綴并充實著維吾爾族民眾的文藝生活。
維吾爾族刺繡是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更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刺繡藝術,是在借鑒、融合漢滿文化和其他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流傳至今,歷史悠久。20世紀的維吾爾族女子大多精通繡花,甚至會在出嫁之前勤學維吾爾族刺繡的所有繡花技術,以完成出嫁時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如繡花枕等。維吾爾族刺繡同時又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包括“花帽上的繡花”“枕頭上的繡花”“衣邊上的繡花”和“褂單上的繡花”4個類型,最能明顯反映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在制作工藝上,維吾爾族刺繡在發展及與中原地區的密切交流中借鑒了蘇繡和京繡中的一些技藝,進而產生了平繡、結繡、盤金銀繡、十字繡、扎絨繡、格架繡、綜合繡等繡法[2]。
首先,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一些原本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刺繡逐漸消亡,原本具有的一些民族特色也有逐漸淡化的趨勢,難以保持傳統精雕細琢的技藝。其次,維吾爾族刺繡的創作者大多是一些通過長輩傳授技藝的農村繡娘,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加快,很多農村繡娘為了生活來到城市工作,因此缺少創作時間。最后,維吾爾族刺繡的傳承人日趨老齡化,隨著手機等一系列智能產品的出現,年輕人基本上都沉迷于電子產品,很少有人會把精力和時間放到刺繡上,導致傳承人和創作人才缺失,使維吾爾族刺繡缺少創新點,逐漸趨向工業化,弱化了刺繡原有的特色。再加上一部分繡娘沒有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維吾爾族刺繡的發展和創新研究正遭遇嚴重的危機,如果不能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保護和創新,這一優秀文化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消磨殆盡。
近現代以來,隨著毛紡織品和絲織品的大量出世,刺繡類產品的使用率逐漸降低,維吾爾族刺繡的發展較為緩慢,刺繡的使用價值也隨之降低。2008年,維吾爾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3],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之后又依托“一帶一路”和“鄉鎮振興”背景,經濟價值逐漸復蘇,且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也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當下機器制造得到快速發展并成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情況下,刺繡的生產開始依賴機器。在對刺繡手工藝進行創新應用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手工技藝和機器生產的優缺點,取長補短,保留并創新刺繡的技法,將刺繡內容合理運用。在高效率和高產出的現代化發展中,大規模批量生產是每個產業發展最主要的特征,雖然機器生產符合批量投產的主要特點,但現在消費大多講究純手工制作,俗話說“手工制作出精品”,可見手工制作更具有人情味和不可替代性[4],兩者組合可以良好地互補,將機繡與手繡擇一為主或巧妙組合,可以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因此,有必要將維吾爾族刺繡的應用和創新發展與“鄉鎮振興”結合起來,這樣勢必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維吾爾族刺繡,加快實現“鄉鎮振興”發展的步伐,讓轉化后的維吾爾族刺繡依附現代產品獲得新生[5]。
在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將刺繡工藝與“鄉鎮振興”相結合,以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刺繡文化,優化人文生態,豐富人文資源,增強人文自信,進而更好地培養手工勞動的創新能力,發掘手工勞動的創新價值,在整個社會培養和推廣精益求精與匠人精神的大背景下,也可以帶動農村就業,增加鄉村繡娘的經濟收入,進而增加整個鄉村刺繡行業的收入,在“鄉鎮振興”的大背景下達到改善傳統街區形象和提高鄉村經濟活力的目的。
“鄉鎮振興”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使鄉鎮成為優美宜居的家園。維吾爾族刺繡的應用與創新研究無疑是對這一戰略的積極響應,當地居民可以多種形式參與維吾爾族刺繡的保護與傳承,不僅能得到就近就業的平臺,還能刺激經濟增長和快速致富,有助于加快實現“鄉鎮振興”的腳步。
通過考察調研可知,在維吾爾族刺繡工藝中,因材施藝、因地制宜的創造法度,巧而得體的語言,精而合宜的人文講究,獨運匠心、宛如天成的藝術創造力,是其無法被現代生產方式和新科技形式完全取代的人文價值。這些是維吾爾族刺繡中最具特色的代表,較好地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通過刺繡展現了質樸的生活、執著的精神、對美麗的追求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深入挖掘和發揚維吾爾族刺繡的特色,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還能更好地保護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使“鄉鎮振興”與維吾爾族刺繡產業能夠相融相生。
從維吾爾族刺繡的服飾文化可以看出,維吾爾族刺繡主要應用于服飾、衣帽、鞋靴上,廣泛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服裝上的維吾爾族刺繡花樣繁多、典美高雅,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維吾爾族女子在繡花過程中喜歡用對比色,如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而男性則更加講究黑白關系的對比,也講究簡約,一般有亞克太克、托尼、排西麥特、尼木恰、庫依乃克等。因此,本研究將維吾爾族傳統刺繡藝術的研究方向重點放在家紡、文創產品、旅行紀念品等生活用品上,更有利于發揮維吾爾族刺繡工藝自身的價值。
品牌是消費者對一個產品的肯定和信任,可以將商品有側重地推廣,簡短且集中,效果突出,印象深刻,讓消費者深入了解商品并激起購物欲。也可以說,品牌文化是維吾爾族刺繡得以更好地發展的靈魂,加上維吾爾族刺繡本身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且民族文化優勢突出,無疑為維吾爾族刺繡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每一件維吾爾族刺繡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同時也蘊含著具有獨特風味的民俗文化,因此,打造維吾爾族刺繡自身獨特的品牌形象,勢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并讓他們參與“鄉鎮振興”背景下維吾爾族刺繡的傳承與創新應用。
維吾爾族刺繡工藝不管在產品設計上、圖譜上還是形式上,都沿用了傳統的造型圖案樣式,雖然特色鮮明,但也有較大的局限。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維吾爾族刺繡服裝因制造工藝復雜、穿著方法煩瑣不便,也逐漸淪為過去式的象征,人們通常只會在重大節慶時穿著,甚至逐漸演變成部分地方的表演服裝。維吾爾族刺繡在現代民族繡花服裝產品設計方面也一直未能取得進展,在造型圖案設計上一直不能緊跟現代設計的發展趨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無法起到較強的感染作用。因此,在這個快速更新換代的現代社會,不能一直拘泥于過去,只有與現代產品設計同步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維吾爾族刺繡走進市場。
相關部門應著重建立維吾爾族刺繡的創作基地、培訓基地、作品展示基地、旅游體驗基地。(1)建立創作基地。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維吾爾族刺繡大家或愛好者聚集于此進行創作,提供一個交流、共同創作的平臺,也給年輕人提供一個欣賞學習的機會。(2)建立培訓基地。培養有這方面愛好的年輕人成為傳承者,教會他們這門手藝。(3)建立作品展示基地。展示精美的刺繡作品,讓游客們隨時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維吾爾族刺繡。(4)建立旅游體驗基地。在景區建立游客刺繡動手體驗基地,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讓游客參與完成刺繡作品,不僅可以讓游客感受到維吾爾族刺繡的魅力,并進一步加深游客對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而且可以增加銷售量,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更好地達到助力“鄉鎮振興”的目標。
在“鄉鎮振興”建設背景下,保護、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凝聚力。要想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需立足于創新,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雖然近年來維吾爾族刺繡被大眾重視起來,但還有其他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得到關注,讓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依托“鄉鎮振興”建設更好地發展,而本研究成果可以為“鄉鎮振興”建設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