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楊建梅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中山 528400)
近十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快速崛起,在為國家培養專業型、應用型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的行業和崗位對人才的標準和要求各不相同,但毋庸置疑,體能始終是各行各業在人才招聘中重點考慮的因素。因此,高職院校開展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意義非凡[1]。
1.1.1 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高職院校進行體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好文化專業課程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的勞動環境。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職業體能訓練,可有效增強學生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使其更好地勝任今后的崗位工作[2]。
1.1.2 增強體能儲備
崗位工作不同,對職工的體能需求也各不相同,在高職體育教學中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體能訓練活動,能夠更好地迎合就業后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增強學生的體能儲備,使其在就業后能有充足的體力和熱情投入到繁重工作中去,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1.1.3 滿足工作崗位需要,提升學生就業率
目前,用人單位在招納和選拔人才時,不單單考慮員工是否具備業務能力和專業知識,還要看員工的綜合素質,考核更加全面。在職場環境中,做好本職工作只是對員工的基本要求之一。除此之外,企業也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一些集體性的團建活動,倘若員工在求學期間接受過專業的體育訓練,就更容易在集體活動中嶄露頭角,從而大大增強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1.1.4 培養團結協作、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職業體能訓練,不僅可培養和磨煉學生的體能,還可鍛煉學生團結、堅韌的意志品質[3]。例如,通過開展一些團隊性的運動項目,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而開展一些持久性的運動項目,則能有效增強學生的韌性和耐力。
1.2.1 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靈活采取多種方法強化學生的體能鍛煉,不但能有效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及身心承受能力,還可釋放學生的生活或學習壓力,消解學生的負面情緒,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4]。
1.2.2 有利于學生快速融入崗位工作環境
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的就業方向以生產、建設或服務一線為主,較多地從事一些重復性較強的工作,如質檢、會計、文員、機床操作等。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僅僅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具備較強的奉獻精神和責任心,同時具有良好的職業體能,以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積極推進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體能訓練,可有效改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崗位適應能力[5]。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非常單一,不能很好地體現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特色。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千篇一律,一般是在開設體育健康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再開設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體育舞蹈等選修課程,這樣的體育課程設置顯然不能體現高職院校的特色。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未結合不同專業學生今后可能從事的崗位工作來優化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未開展有效的職業體能訓練活動,導致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
多年來,高職體育教師長期采用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不注重對學生職業體能的鍛煉。比如,在給學生講授體育理論知識時,單純地采用講解和示范的方法,在講解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時,通常是先講述動作要點,再進行動作示范,最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自己揣摩和訓練。由于一些高職體育教師始終沿用陳舊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體育課堂變得枯燥而乏味,學生的學習熱情普遍不高。針對這一現狀,部分高職體育教師也在探索教學創新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學中引入游戲法、競賽法等趣味性教學法,收到了一些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但因為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體能,導致學生最需要提升的體能素養未能得到有效發展,可能會對畢業后參加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的職業體能訓練,離不開相應的保障措施,如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和管理、注重師資力量建設、制訂職業體能培訓計劃、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6]。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如一些高職院校只注重對學生的總結性考核,而未制訂相應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在日常教學中不注重記錄學生的體育成績,未結合學生畢業后的從業需要,設計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體能訓練計劃,對提升體育教學效果造成了不利影響。
高職院校要明確體育教學目標,更新體育教學理念,按照“增強技能、培養體能、服務專業”的原則,結合不同工作崗位對職業體能的不同需求,對體育課程設置進行不斷優化,建立以培養職業體能為導向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7]。該體系應當包括基本技能、體育保健和職業體能素質三部分,不但要注重對速度、力量、柔韌、耐力、靈敏等職業體能的培養,還要注重開展職業保健和運動保健教育,從而有效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體能,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此外,在設置高職體育課程時,還要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畢業后所從事工作崗位的職業體能需求,設置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內容。例如,針對會計、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可設置靜態坐姿類職業體能素質訓練課程;針對酒店、餐飲等專業的學生,可設置靜態站姿類職業體能素質訓練課程;針對機電、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的學生,可設置操作類職業體能素質訓練課程等。
為使高職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增強學生的職業體能,除了合理設置高職體育教學內容以外,還需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分級檢驗法和分級任務法,使學生不斷在學習過程中挑戰自我,強化職業體能鍛煉,增強協作能力和組織能力,以滿足今后工作崗位的需要。
例如,在開展網球、乒乓球、排球教學時,可實行“優劣搭配教學法”,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基礎水平等,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5~7 人,保持各小組實力均衡,分組進行競賽和訓練。在小組訓練過程中,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指導基礎薄弱的學生,最終達到整體提升各小組成員職業體能的目的。
完善考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職業體能培養。加強對高職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職業體能訓練成績、小組任務完成情況等進行詳細記錄,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在最終的考核成績中,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分別占60%和40%。在每次考核和訓練之后應進行總結,優化訓練內容,改進教學方案。
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養和引進,鼓勵體育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斷增強高職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課堂教學能力,全面落實培養學生職業體能的教學方針。
加大對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優化體育教學的軟硬件環境。同時,應結合培養學生職業體能的需要,研究制訂長期的體育訓練計劃,強化對學生速度、力量、靈敏、耐力和柔韌等方面的訓練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體能。
總而言之,通過開展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可大大提升學生的就業率,減少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為此,高職院校可采取設置專業優化課程、優化職業體能教學方法、以保障措施確保培養到位等多項有效策略,強化對學生職業體能的培養,不斷提升高職體育教學水平,使高職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快速融入崗位工作環境,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專業型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