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鵬巧 吳立柱 張玉英
(河北師范大學公共體育教學部 河北石家莊 050023)
2018 年6 月,在教育部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首次提出“金課”概念。同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1]。“金課”被寫入文件中,也由此掀開了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熱潮,教育開始回歸課堂,開始向課堂要質量。“金課”也就是高質量課程,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將“金課”的標準定義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大學體育作為高校公共體育必修課程,承擔著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任務。該文圍繞“金課”的“兩性一度”和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指導要求,進行大學體育交誼舞課程線下“金課”設計及實踐探究。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16字方針賦予了學校體育新的教育內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從新時代體育工作意見中,文件提出了體育的工作要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培養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這既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改革的重點,也是大學體育課程“金課”高階性的體現。而對于美育,文件指出要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美是體育存在的又一意義,是體育的本質表現之一[3]。交誼舞作為一項體育舞蹈藝術類運動項目,含有動作美、形體美、儀表美等美育因素。將美育融入體育教學中,既可以提高大學生審美情操,也可以為這項運動增加創新的源泉[4]。符合學校五育并舉的教育舉措,是實現美育跨學科教育以及提升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從融合邏輯上看,也是“尚美”與“立美”的目標融合,是從技能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內在重構[5]。
課程采用“舞蹈學習+舞蹈創編+教學比賽+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思路,以線上教學資源豐富線下課程形式,實現課程信息化融合。將交誼舞在傳統雙人舞為主的教學內容拓展到“雙人舞+集體舞+集體舞創編+班級比賽”的教學內容,構建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形成以課程內容的創新帶動教學形式的創新。教學形式由雙人配合拓展至互助小組、合作團隊,通過舞蹈創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學習結果促進探究性、個性化發展,從而實現課程的高階。
將體育競賽內容引進課程評價環節,構建“以賽代考”評價機制,將體育舞蹈比賽形式和裁判方法融入課程評價中,擴展學生學習深度同時,提高課程考核的難度與挑戰度。評價內容除了知識和技能之外,還加入了思維和情感、過程和方法的評價,體現全面性原則,根據教學計劃和學習內容,把課程考核改革為體育舞蹈競賽規則中的團體舞和單項比賽兩種比賽形式,作為交誼舞課程的考核方式,團體舞和雙人舞各占考核比重的50%。以比賽名次確定考核成績,提高考核評價的難度與挑戰度,將學生知識技能、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進步幅度有機結合。另外,評價主體也由任課教師主體評價擴展為同組教師和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比賽裁判的評判中,實現師生共同參與評價,使考核評價更加客觀、公平、全面,帶動課程評價和考核評價質量的雙提升。
舞蹈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具有重要意義[6],通過交誼舞課程中校園集體舞舞蹈創編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思維。集體舞創編要求以8~10人為一組結成團隊,任務是在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對所學動作進行二次創編,團隊動作不僅要整齊一致,還要在整套編舞中完成4個以上的隊形變化,并且著裝統一,體現團體舞的一致性、藝術性、欣賞性,最后以團體舞的表演形式進行教學展示。團體舞的創編需要團隊成員協同合作,共同努力,發揮全組的創作力,才能創編出好的作品。這個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創作思維,也為普通大學生在體育課中追求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提供了鍛煉和展示的平臺,有利于體會交誼舞的服飾之美、動感之美和健康之美。
要想激發學生舞蹈美的興趣,首先要從基本的身體形態入手,如從課的開始就加入舞蹈基本站姿,并將形體操、交誼舞基本功練習融入準備活動,讓學生體會和感知身體的形態美感。在舞蹈技術學習環節,將體育舞蹈的規范架型和舞蹈姿態運用到交誼舞的動作當中,使學生在動作的學習中感受規范和優美的概念,并將規范動作融入套路學習中。通過舞蹈體形美、姿態美、氣質美,對學生實施培養,在改善形體、鍛煉身體的同時,使健康優雅的氣質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展現。
美感或美的愉悅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愉悅的情感和審美對象的表象結合[7]。體育舞蹈的美學特征體現在身體美、運動美、音樂美三方面[8],如慢三的音樂舒緩優美、富于詩情畫意,舞蹈動作高貴典雅,盡顯舞者的紳士與淑女風范;北京平四舞是在快四舞步、音樂的基礎上,具有中國獨創的審美特征,其音樂旋律明快激揚、振奮人心。很容易喚起人的精神愉悅,而愉快的情感更容易產生美的感受,美感與愉悅相輔相成,將美的情感融入體育教學中,更加創造性地表現體育美,提高對體育美的感知能力[9]。利用舞曲音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力、鑒賞力,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互相尊重而形成共同的行為規范,體現著人的精神文明與素養。將社交禮儀滲透于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禮儀素養。交誼舞的禮儀教育主要體現在服飾妝容、言談舉止、請舞、邀舞、共舞,謝禮、退場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舞伴間相互邀請、相互尊重,學生間合作學習,舉止文明、大方熱情,培養學生文明禮貌、彬彬有禮。同時,將體育競賽禮儀融入課堂考核中,規范著裝、請舞伴進入考場、邀舞伴共舞展示舞蹈技能、考試結束后向教師和學生謝禮、請舞伴退出考試場地、學生鼓掌互動。這個過程不僅將交誼舞的動作美、形象美、氣質美展示出來,還實現了個體由外在美向內在美的遷移,審美教育的作用在于教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修養,實現知情意和真善美的完美統一[10],促進社會和諧文明。
以構建大學體育“金課”為發力點,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初心,從課程內容設置及課程評價方法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把審美教育貫穿在“健康第一”教學理念中,符合大學生對美的心理需求,實現了課程內涵式建設和課程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