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音白音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025150)
為了促進肉牛養殖場向規模化、規范化方向發展,需要不斷加大標準化管理力度,提升規模化肉牛養殖場管理的效果和質量,促進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健康發展。
中小規模肉牛養殖場的養殖戶一般不太重視養殖場選址,他們對科學選址的重要性沒有深度認知。在養殖場選址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和規模,導致養殖場在選擇和規劃方面欠缺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而出現養殖規模不符合養殖場建設規模標準的情況,有的養殖場位于地勢低洼的地方,平時容易產生積水,對動物防疫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還有的養殖場建設在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或人員比較密集的區域,不僅容易產生各種傳染病,對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而且不利于肉牛的健康生長[1]。因此,養殖戶一定要重視肉牛養殖場選址工作,在養殖場選址過程中嚴格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和標準,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具有較好通風條件和較高地勢的區域,這樣不僅可以為肉牛后期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光照,而且交通也比較便利,同時也有利于肉牛防疫工作的開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位置要與交通干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將肉牛養殖場選擇在禁養區和限養區,確保其位于養殖區域。為降低肉牛養殖污染物的排放,還需要配置污染物消納地,采取相關措施將肉牛產生的糞污轉變成有機肥提供給土壤進行完全消納,進而達到肉牛養殖無污染、無排放的目的。
在規劃和建設規模化肉牛養殖場過程中,養殖戶需要按照不同的生產功能對各區域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3 個區域。(1)生產區域。一般標準化肉牛養殖場的生產區域主要由4 個部分組成。它不僅包括人工采精室和牛舍,還包括飼料加工調制間和飼料儲存場所。生產區域的進出口位置也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為方便對進出門口車輛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需要在門口規劃相應的消毒池。也需要在門口位置設置相應的消毒間和更衣室,方便養殖管理人員進行更衣和消毒。養殖管理人員在進入生產區域前要換好場內服裝,并進行淋浴消毒。一般牛舍建設在生產區域中心位置,牛舍之間的間隔控制在10m 左右。為了方便肉牛配種和受精,需要在母牛舍附近設置人工授精室。生產區域的糞便收集場所空氣質量比較污濁,在一定程度上會污染周邊環境,為了方便收集和清理糞便,可以選擇地勢較低的地方建立糞便收集場。為了取料方便,可以在牛舍附近建立飼料庫,并將飼料混合場所與飼料庫緊密規劃,這樣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飼料的取用和搭配,確保飼料的營養價值。(2)管理區域。管理區域在整個肉牛養殖場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管理區域一方面要對肉牛生產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要為生產區準備充足的生產飼料,同時還要與外界聯系,開展肉牛銷售工作,此外還要管理工作人員。一般會選擇養殖場上風位置和地勢較高的地段來建立管理區域,這樣可以避免管理區域受到一定的污染。(3)隔離區域。隔離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獸醫室,二是病牛隔離室。一般會選擇養殖場的下風位置建設隔離區域,隔離區與牛舍之間的距離最少保持300m 左右,在隔離區域還要設置隔離屏障和消毒通道,為了高效無害化處理糞便產生的污染,實現糞便資源化利用,還需要在隔離區域配備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施。
一般規模化肉牛場的牛舍主要分為2 種,一種是犢牛牛舍,另一種是成年牛舍。成年牛舍需要根據運動場大小來建造,而且還要在建造過程中確保牛舍相互之間尾尾相對或頭頭相對。建造的育肥牛舍一般分為2 種,一是單欄牛舍,此牛舍可單獨隔離養殖一頭犢牛,對牛舍長寬高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長保持在130cm,寬度保持在80~100cm,高度保持在110~120cm,并且用木條將牛舍四周圍起來,為了方便犢牛排尿和排便,需要采用漏縫地板來建造牛舍底部。剛出生的哺乳犢牛需要對其進行集中養殖,在單欄舍內進行隔離管理。直到剛出生的犢牛到達30 日齡就可以將犢牛放置到通欄舍中養殖,一般一個通欄舍可以養殖5~15 頭犢牛[2]。并且可以采用活動或固定的方式設置飼槽,一般飼槽位于牛舍兩側,飼槽的長度按照牛床長度建造,飼料槽高度并不固定,它需要根據牛犢生長發育情況進行相應調整。此外,為了能給牛群生長過程中提供充足的飲水,還需要為每個欄舍配備飲水器。定期打掃牛舍,不僅要確保牛舍環境整潔,還要確保牛舍具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風。
規模化肉牛養殖場養殖的肉牛比較多,牛群密度比較大,如果在養殖過程中沒有做好相關疫病防范工作,有可能導致牛群在生長過程中感染相關病原體,再加上牛群之間相互接觸會導致病原迅速傳播蔓延,對牛群健康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規模化養殖場傳染疾病發生概率,需要在規模化肉牛場養殖標準化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從根源上對有害微生物進行嚴格控制,并根據養殖管理條件的變化開展動態化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體侵入。
首先,養殖戶要科學選擇養殖場位置,并對養殖場進行科學規劃和建造。采用封閉式的管理模式,不要將外地牛種隨意引入養殖場。如果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引種,要在正式引種前開展相關調查工作,全面了解引種地的流行病學情況,確保引入牛種所在養殖場和地區沒有發生過傳染性疾病。在開展品種引進工作過程中,一方面要對政府部門公布的檢疫防疫工作制度進行嚴格遵守和執行,另一方面,嚴格落實產地檢疫工作,不僅要確保檢疫合格,還要在檢疫合格后出具相關證明。同時還要做好牛群運輸工作,在運輸過程中也要開展嚴格的檢疫工作,為了避免長途運輸期間牛群受到一定的刺激,影響牛群后期健康生長,需要科學合理地把握運輸時間。
其次,為了降低養殖場疾病發生概率,需要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全面徹底的消毒是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的一個重要方法。任何疾病的發生都與環境因素有一定關系,因此,在開展牛舍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要對牛舍進行全面清潔,合理控制牛群密度,確保牛舍空氣質量良好。定期消毒、清理牛舍和相關器具,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對消毒藥品進行更替使用,從而徹底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最后,定期檢查牛群身體狀況,及時發現牛群中存在的疑似病例,并將其進行隔離,特殊病情還要及時上報。對感染疾病出現急性死亡的病例要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進行妥善處理,以免病原體擴散,影響其他健康牛群。
為了降低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要不斷強化人畜管理力度。一方面,針對養殖管理人員開展有效的培訓教育工作,不斷豐富養殖管理人員的疫病專業知識和疫病防治經驗,提高管理人員應對突發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不斷強化養殖場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實現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對疫病的有效控制[3]。另一方面,在開展規模化肉牛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還要落實專人專舍,盡量不要隨意串舍,為牛群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在標準化管理過程中還需要管理人員準確掌握牛群營養需求和年齡特點,并以此為依據對養殖環境進行科學調控,合理配制飼料。夏季和秋季要為牛群做好通風換氣工作,在冬季和春季為牛群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進而為牛群生長創設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以免環境不適宜對牛群產生應激。
綜上所述,規模化肉牛養殖場標準化管理工作在開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對規模化肉牛養殖場進行標準選擇,另一方面要對肉牛養殖場進行科學規劃,同時要對牛舍進行科學建造,此外還要科學控制肉牛養殖場的傳染性疾病,最大限度地降低肉牛養殖場疾病發生概率,不斷強化人畜管理力度,優化規模化肉牛養殖場標準化管理的效果和質量,有效提升肉牛養殖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