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燕
通過對古箏協奏曲《空谷幽蘭》的演奏加以分析如下:其一,探析演奏技法為音樂主旨詮釋服務的出路,使古箏演奏技法的應用更加豐富且具合理性,增強箏曲的藝術表現力;其二,通過分析本曲演奏技巧為現代箏曲創作給予支持,尤其可為本曲的二度創作提供有力條件,使古箏藝術文化可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創新。為使古箏協奏曲表現力及藝術性得以增強,探析《空谷幽蘭》的創作背景、音樂結構以及演奏方法尤為重要。
吳健是既懂演奏又懂創作的青年箏樂藝術家,箏曲創作作品涉及題材與風格多元化,旋律大跳手法在樂曲創作中較為常見,其作品對情感表達、演奏技巧要求較高,只有充分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才能提升二度創作水平。古箏協奏曲《空谷幽蘭》的靈感來自同名書籍,此書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往、留戀、崇敬之情。“空谷幽蘭”常用于比喻某人有著高雅品格,吳健將隱居山林文人墨客的思想感情用箏曲表達出來,刻畫超脫物質需求且有高雅情趣的隱士形象,奠定本曲基調,將箏曲視為面向聽眾輸出“隱逸文化”內涵的載體。本曲將民族古典音樂旋律語言與現代箏曲風格、西方爵士樂的節奏特征結合起來,為樂曲的內涵詮釋服務,中西樂器演奏技巧的有機融合使鋼琴、古箏協奏渾然天成,用以體現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1]。
從定弦角度來講,本曲將人工定弦、傳統定弦方式結合起來,顛覆以往同調式的定弦模式,音階結構更為豐富并使音階結構得以轉變,不僅保留五聲音階特點,還增強了樂曲的現代感,現代創作思維、傳統樂曲風格有機交融,使樂曲的情感內容表達更為豐富。
從結構角度來講,本曲分為四個部分,作品創作具有西方作曲特點中的不規整性,樂曲的主題與結尾部分相呼應,快板篇幅相對較長,音樂材料極為豐富。本曲引子部分為1-15小節;慢板為16-55小節,共計五個部分,16-24小節為間奏,a段為24-32小節,a’段為32-40小節,a”段為40-48小節,49-55小節屬于過度句;快板為56-117小節,56-83小節為第一部分,包括b(56-61小節)、c(62-72小節)、d(73-83小節)三個段落,第二部分為83-101小節,包括e(83-94小節)、f(94-101小節)兩個段落,第三部分為102-117小節,包括g(102-109小節)、h(110-117小節)兩個段落;再現慢板為118-153小節,共計四個部分,其中118-128小節為鋼琴獨奏,a段及a’段分別為129-137小節、137-146小節,結尾句為147-153小節。
本曲旋律主要有兩個音,即“7”、“3”,在中心音的支撐下發展旋律,這使得本曲在明確定弦基調的同時使用大量傳統的音高素材,如純四度這樣的和諧音程,慢板部分旋律抒情婉婉道來,樂句較為規整,突出中國傳統意蘊,快板主題材料用獨特的音樂結構設計技法,圍繞“3”、“6”兩個主音設計主題旋律,慢板主題材料與快板主題材料交替出現,加之豐富的節奏型如:連續十六分音及三連音、切分音等,增強樂句的對比性,展現出樂曲情感上的矛盾,助聽眾遐想,進入音樂情境,在中西方音樂藝術碰撞的基礎上形成“固定樂思”,為傳統箏曲風格和現代箏曲風格更好的相融合,使本曲更具藝術張力[2]。
1-15小節為本曲古箏獨奏部分,在自由舒緩的旋律中仿若帶領聽眾穿過山川河流走進隱士居所,奠定樂曲基調,營造靜謐的古箏音樂氣氛。在彈奏時右手演繹旋律聲部,仍然突出兩個的中心音,左手演繹伴奏聲部,兩手和諧統一使引子部分的樂段極具連貫性與抒情性。通過分析樂譜可知,本曲引子部分內含多個短小旋律片段,各個片段的結尾音均為泛音,大量使用泛音為的是增強音樂效果,使聽眾能體悟飄渺悠遠的意境之感。
引子中運用了很多泛音技巧,泛音的音響效果為樂曲增添了些許神秘與空靈。如何將泛音演奏的空靈清澈就需要演奏者有一定扎實的基本功,在演奏時根據樂曲的情緒采用相應的演奏方法,比如《空谷幽蘭》中引子的泛音彈奏方法:1、貼弦2、觸弦要淺,指尖觸弦較慢,這樣處理的效果為了泛音的余音更長更遠。
16-55小節為慢板,主題旋律由單音組成。正如田青老師在書中所寫“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一個單音在持續的過程中常常有著音色、力度、音高的變化;而一個音向另一個音過渡的過程(即音與音之間的空間),也常常被這兩個音之間的所有頻率的變化和游移填滿”。樂曲中主題旋律的單音線性旋律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點。在演奏中要注意每個音符的情緒與內涵,演奏之前更要設計每個音用多大的力度才可以更好的體現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圖。
慢板部分共計3個層次,旋律與情感是層層遞進,層層渲染。三個層次均用了不同的演奏技巧。第一次演奏主題旋律所用的技巧為單音技巧,是較為含蓄的;第二次演奏主題旋律運用了長線條來表達更進一步的情緒;第三次演奏主題旋律無論從技巧還是從力度都較前兩次的張力更大,情感更飽滿。從47至54小節,此時的音樂旋律是一個轉折或者過渡,同時在54小節搖指技法的應用上需左手迅速移碼,用G音替代九弦#F音調,不同技巧的轉換之后音樂也隨之轉弱,而此時音樂的延長或是靜止往往是為下一個激烈的樂段做準備。
慢板中的長搖技巧是古箏演奏中常用的抒情性技巧,它可以表達柔美恬靜也可以表達熱烈奔放,將演奏者的情緒寄托在長搖的技巧上抒發自己內心無比激動的情感。如何將長搖技巧運用的更游刃有余需要演奏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練習:1、耐力訓練,每天進行固定時間段的遙指訓練,可循序漸進的練習。2、力度變化的控制,強搖時需要繃住大臂肌肉的力量瞬間發力。弱搖時需控制力度減小擺動的幅度,指尖觸弦淺。3、不同琴弦位置的訓練,確保在每根琴弦上練習熟悉不同琴弦的位置與所用的力度變化。4、運用氣息與肢體語言帶動樂句之間的換弦,不能留有換弦的痕跡。其次,左手伴隨遙指按弦的技巧也尤為重要,左手按弦是烘托情緒的發展,是音樂推向高潮的一個因素。在樂曲中此時的按弦要精準,低音區按弦時需要注意力量沉在指尖,小臂用力向下幫助手指傳達更大的力量以確保在粗弦音高的準確性。慢板的三個層次在嫻熟運用技巧的同時加之氣息與肢體的帶動,一氣呵成,無論從聽覺還是視覺都能夠給人以大氣的演奏姿態和熱烈激動的音樂。
56-117小節是本曲的快板部分,演奏較為復雜,篇幅較長。在56-83小節演奏時,需注意泛音的過渡銜接,在樂曲轉弱的過程中要展現出本曲慢板的安靜與自由,同時抓住快速掃弦演奏時機,猶如闖入般助情緒突然轉折,安靜的泛音慢板結尾與快速具有爆發力掃弦之后的快板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在56-61小節彈奏中連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是較難的技術點,演奏時要注意幾個方面的訓練:1、明晰指法的編配為左一右三,2、左右手的力度、速度、音色均要一致。3、練習時以慢練為主,認真聆聽音與音之間的關系。3、力量集中到指尖,做到沉肩墜肘,松弛有度,顆粒感強。4、突出左手旋律音。在彈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時要做到快速觸弦與快速放松,指尖的爆發力可以通過單指練習來加強,尤其是無名指的力度稍弱,所以練習時注重對無名指的單指練習以確保每個音的力度與音色的統一。此段類似于很多古箏曲的技巧如:《瀏陽河》《雪山春曉》《幸福渠水到俺村》等等,演奏者在演奏類似技巧的時候也應注意以上的幾點要求。
73-83小節用到鋼琴伴奏,配合彈奏古箏聲部分解和弦,增強樂曲的流動感,演奏時稍突出和弦內的旋律音,用右三左一的規律彈奏,通過借助肢體的帶動解決旋律音跨度大演奏難題,同樣此處仍然需要加強重音,保證其余音的統一性。83-94小節用到搖指技巧,從慢板的音調中取材,圍繞“7”、“3”演奏主題,給人帶來恬靜之感,左手演奏搖指與慢板抒情段落搖指相比存在區別,主要源于前者強調顆粒性,同時需十六分音伴奏對位準確。在第四樂段中運用了彈搖的技巧,它是古箏演奏技巧中較有難度的技巧之一,如何演奏好彈搖的技巧呢?它需要演奏者在訓練此技巧時需要注意:1、遙指運用沒有扎樁的壓腕搖,方便其他手指的彈奏。沒有扎樁的壓腕搖和扎樁搖演奏有相同的地方,壓腕搖以手腕為支點進行左右擺動,類似于“再見”或者“開鎖”的動作,音色顆粒感強。2、有節奏的慢速練習壓腕搖,先劈后托。3、劈托要有爆發力,迅速過弦迅速放松。4、手腕不可過壓,以免出現手緊發力僵硬的狀態。同時在練習時有節奏的加入左手的伴奏音型,左手的演奏技巧也分別運用一、二、三、四指,左右手同步訓練。
快板中的102-109小節為本段最具難度的演奏部分,節奏的復雜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演奏經驗與扎實的基本功底,綜合使用快板與慢板的主題節奏,在練習時速度切記過快,要明確每個節奏型之間的關聯,保證節奏型在樂曲中所體現的強弱關系,在此基礎上有效處理節奏并提升演奏能力。快板的最后七小節為本段的完結部分,無論是演奏者的情感還是力度的把握把整個快板又推到一個至高點,將所有的情緒都要再次宣泄出來,所有的感受都要在此之后歸為平靜。
118-153小節為鋼琴獨奏部分,演奏者控制好剛才的情緒,將主旋律再次響起。樂曲最后的滑音更是將古箏左手“以韻補聲”的技巧發揮的淋漓盡致,也體現出文人墨客的傷感、灑脫,揮一揮袖灑脫而去。此處演奏技巧需要注意的是遙指最后的左手按弦,要分配好左右手的時間,左手滑音要慢,把裊裊余音、深深之情留給聽眾。
在古箏演奏中作韻是增強樂曲藝術性及欣賞性的重要技巧,通過顫、滑、揉等技法的靈活運用使古箏發出的聲音柔美或者蒼勁飽滿,可在協奏曲中增強演奏的音樂情緒,通過以韻補聲達到增強樂曲演奏的效果,確保每個音符均有內容?!犊展扔奶m》揉弦、按音等左手作韻技法均有涉及,尤其在演奏單線條旋律時通過作韻潤色。將單線條的旋律演奏好,左手無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慢板旋律中較長時值的音用揉弦,使長音更具表現力,也將音與音之間的連接起到補聲的效果,使每個音有血有肉不單薄。在演奏層次遞進的單音時左手顫弦的幅度稍大,用顫弦技巧助情緒累積與迸發,在尾音演奏時使用揉弦技法。在演奏中揉弦可使情緒平淡的段落旋律性更佳,情緒轉折時可輕輕揉弦動作幅度小,而顫弦多在高潮部分使用,以將情緒推向至高點,渲染音樂氣氛。
從二度創作角度來講,演奏者需在深入解析樂譜的同時對作品主旨加以剖析,保障二度創作所用技法可為古箏樂曲情感的抒發服務,而非將二度創作等同于隨心所欲的演奏,任何演奏技法的運用均要保障樂曲主旨可外化且聽眾能有共鳴,技法的駕馭與演奏速度、力度、節拍、呼吸等方面要和諧統一,通過反復演練找到最適宜的演奏方式,在此基礎上使作品都有著個人風格。值得一提的是,演奏風格的展現及演奏技法的運用離不開肢體語言?!犊展扔奶m》給人寧靜致遠之感,雖在想往隱士生活時有求而不得的遺憾,但在樂曲的最后已然可表達出釋懷的思想感情,追求“大隱于市”的生活,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為突出樂曲主旨演奏者需隨著旋律的情緒走向來表達音樂內涵,每一位演奏者都有自己的演奏風格,古箏協奏曲《空谷幽蘭》給人一種超然脫俗的感覺,似乎在山水間探尋并與隱士對話,最終與自己和解,可以在喧囂的世界守住單純的本心。
綜上所述,古箏協奏曲《空谷幽蘭》融匯中西方創作手法,在傳統箏曲與現代箏曲風格有機交融的前提下創作而來,體現作者對“隱逸文化”的崇敬之情及大隱于市的精神追求。為使本曲賞析與演奏更為高效演奏者要研究創作背景,靈活運用搖指、作韻等技藝增強本曲的完整性、藝術性、人文性,加強技能練習,在此基礎上通過二度創作展現個人風格,繼而提升古箏協奏曲演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