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李應祥 , 歐平勇 , 肖乾一, 唐木花 , 鄒 瑞 , 楊雅焯
(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 貴州 都勻 558000; 2.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 貴州 都勻 55800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是茶樹遺傳物質多樣性區域,茶樹物種豐富、類型多樣。截止2020年底,全州共有茶園面積10.79萬hm2,投產茶園面積8.27萬hm2。都勻毛尖是黔南州代表茶葉品牌,其不僅是歷史名茶,還是名優綠茶。歷史上明確記載都勻毛尖在明朝已成為貢茶并被崇禎皇帝賜名“魚鉤茶”[1]。1956年,毛澤東主席將其命名為毛尖茶。得益于茶葉品質優良獨特,都勻毛尖先后獲得中國十大名茶、世博名茶等殊榮,成為貴州茶葉領軍品牌[2]。2018年,都勻毛尖以29.90億元人民幣的公用品牌價值,首次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位列榜單第九名,并被評選為最具品牌經營力的三大品牌之一[3]。隨著都勻毛尖茶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黔南州用于加工毛尖茶的茶樹品種種植結構愈發成為影響黔南州茶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因此,分析黔南州茶葉種植品種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基于黔南州當地茶樹品種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的優勢,提出優化當地茶葉種植品種結構的措施,為優化黔南州茶葉種植品種結構,推動黔南州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目前黔南州共有茶樹栽培品種12個,分別是福鼎大白、福云六號、名山131、白葉1號、黃金芽、金觀音、金牡丹、云抗10號、烏牛早、龍井43、都勻毛尖本地種、貴定鳥王種,引進品種按照占全州總面積的比例大小分別是福鼎大白、白葉1號、名山131、福云六號、金觀音、金牡丹、黃金芽、烏牛早、龍井43、云抗十號,占比分別為59.27%、7.68%、5.31%、4.02%、3.15%、2.34%、1.36%、1.36%、0.85%、0.37%。當地群體種分別是都勻毛尖本地種、貴定鳥王種,占比分別為6.43%和7.85%。可見,福鼎大白茶已成為生產都勻毛尖的主要原料,當地優勢群體種只占14%左右,引進品種較多、較雜,且無品種相關性。由此產生以下問題,極大制約都勻毛尖茶品牌打造及其產業持續發展。
福鼎大白是國家級良種,但以其為主栽品種的茶葉產區非常多,種植該品種或類似該品種的區域,只需按照都勻毛尖茶的制作工藝,均可生產加工都勻毛尖茶,使都勻毛尖茶葉產品容易假冒,且外地假冒產品春茶上市較都勻毛尖茶產區早,使都勻毛尖茶市場被擠占。同時,當地茶葉市場價格高于外地價格,雖然茶葉產品市場較大,但茶青卻銷售不暢,導致茶葉基地生存困難,難以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近10年來,貴州省、黔南州高度重視茶產業宣傳推介,不斷提高都勻毛尖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其市場也隨之迅速擴大,從事茶產業企業和人群不斷壯大,但黔南州茶農、茶企并未得到應有的產業收益,不少茶葉基地茶青銷售不暢,入不敷出。對比國內其他茶類不難看出,普洱茶以云南大葉種為主要制作品種,福建烏龍茶、碧螺春加工品種為當地特有茶種,太平猴魁以當地的柿葉種為加工原料,西湖龍井、祁門紅茶等均有自己的當家品種,特別是福建烏龍茶、云南普洱茶基本上具有不可復制性,因此其市場占有率高,產業發展越來越好,可持續性較強。由于都勻毛尖加工采用當地的茶青原料較少,大部分原料來自外地,導致雖然產品市場在持續擴大,但制茶收益流失,產業收益與品牌知名度不相匹配。
福鼎大白茶和福云六號雖然都是國家級良種,但用福鼎大白茶為原料生產都勻毛尖茶,春茶尚好,夏秋茶持嫩性差、產量低;用福云六號為原料生產都勻毛尖茶,品質較差,受眾面窄。用當地種原料生產都勻毛尖,雖然茶葉品質好、耐泡,但種植零星分散,管護水平不高,導致產量有限且目前主要是群體種,后代性狀不整齊。這樣的茶葉種植品種結構,優質茶規模開發難度較大,中等茶可規模開發但容易復制,大宗茶由于夏秋茶持嫩性差、產量低,沒有競爭優勢,導致茶葉整體成本居高不下,行業整體效益不高,難以持續高效發展。
2.1.1 茶樹物種豐富 黔南州目前發現有大廠茶、五柱茶、禿房茶、大樹茶、茶種5個種和3個待定種以及貴州金花茶、冬青葉瘤果茶2個茶樹近緣種。
2.1.2 茶樹類型多樣 黔南州茶樹資源具有多樣性,按樹型分,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按葉片大小分,有大葉型、中葉型和小葉型;按進化程度分,有野生型、栽培型;按照經濟性狀分,有368個類型資源,其中茶種241個類型,大樹茶21個類型,大廠茶51個類型,禿房茶29個類型,五柱茶17個類型,3個待定種各有1個類型。此外還擁有特殊稀有茶樹資源。
2.1.3 優勢性狀資源較多 黔南州經濟性狀和品質較好的茶樹資源約20個,且性狀優良資源較多,至少可從中選育出3~5個具有當地特色的優良品種,以優化茶樹種植品種結構。
縱觀貴州省內外名優茶,如武夷巖茶、普洱茶,鳳凰單樅等,其原料無不是利用其當地優勢獨特茶樹品種,充分依托茶葉的獨特性或優質,或二者兼備。發展名優茶,茶葉品種是關鍵因素。都勻毛尖作為名優茶,其發展壯大需充分發揮其優良的品質優勢,通過選擇推廣當地獨特優勢當家品種,優化茶葉種植品種結構,可使都勻毛尖茶品質特色更為突出,促進做強品牌,做大產業,提升效益。
近10余年茶產業大發展中,黔南州各地規模化推進,形成不同規模茶園,但由于種種原因,部分茶園長期管護不到位,幾乎無生產能力。據統計,黔南州目前有低產、荒蕪茶園1.33余萬hm2,其中低產茶園約1.13萬hm2。此類茶園中部分生產基礎較好,如能引起重視,大力加以改造,可發展成優質茶葉基地。
加快當地都勻毛尖茶群體種、貴定鳥王種單株選育研究。目前黔南州建成黔南茶樹種質資源圃,逐步加大力度開展研究及選育工作,可至少選育出3~5個甚至更多當地優勢當家品種。以豐富優勢當家品種為支撐,既能有效提升都勻毛尖品質,還能凸顯都勻毛尖獨特性,又可提供多茶類及系列產品開發原料,解決黔南州茶葉產品品種單一問題,系統提升茶產業整體效益,促進都勻毛尖茶產業提質增效。
逐步進行茶園改造,首先改造衰老低產及荒蕪茶園,其次改造低品質茶園。以老茶園為基礎,推廣采用嫁接方法,將新品種蕙條直接嫁接,具有見效快、投入少的優點,加以有效的管護,經2年即可投產。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相關投入的支持,也需為因改造而暫時減少收入的茶農給予一定的扶持。政府相關部門可依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茶園改造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