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十年
我認識不少基層公務員,相比現在許多年輕人一畢業就首選“考公”,我的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屬于“中途入場”。
老高,曾和我同在一家媒體做事。在紙媒還處于黃金年代的時候,他的才華令領導極為欣賞。但在單位很受重用的他,卻在最風光的時候選擇了離開。他對領導說的是“當了逃兵”。
老李則是我的戰友。從當兵、考軍校,到成為軍官,一路順風順水。在職務到達個人所能及的頂端的時候,他轉業成為了一名公務員。
老高在某街道辦上班,老李則在某窗口單位任職。兩者職責不同,相同的是,他們在公務員體系中,都只是基層。
我聽過很多懷著滿腔激情來到公務員崗位,卻被現實落差“教育”的例子,老高和老李同樣如此。他們都經歷了重新自我定位的過程:從覺得自己擁有大才,應該在體制內擁有更大空間、更大話語權,到覺得在崗位上踏實一點、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不少報道提過,某些基層單位存在沉重的壓力、昏沉的氛圍、不合理卻又難以改變的“工作慣性”,讓一些基層公務員變得老成、世故,甚至在按部就班中難掩疲沓。這種籠統的敘事,當然無法代表所有“小公務員”的處境,但調整好心態,確實是老高和老李的首要任務。
在他們成為公務員后,我和老高只見過一次。他敘述了換種活法的快意,也講述了常常為了具體而煩瑣的事務性工作加班加點,甚至“埋在材料中”的煩惱,但他也表示“能適應”。
我和老李同處一個區,時常小聚,因而更能感受到他面對的困境。幾年前,他向我吐槽:“年齡即將過杠杠,再不提拔就來不及了。”這種所謂的“年齡杠杠”,與在統一而剛性的原則下,所展示的一種遴選模式有關,關聯的是個體的體驗和情懷。
之后,再沒有聽到他談有關升職方面的話題。但我也從別人那里聽見過一些議論,如“奔五之人,也沒混個一官半職”“到頭了”。這大概是個事實,但我能感覺到,他進入了處變不驚的境界,表現更成熟、穩重了,做事也更有“章法”了。
年輕時,他一度以“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勵,但愿望顯然也大打折扣。青蔥年華做過的夢,會在日復一日的程序性工作中耗盡嗎?這個問題,我沒有問過他,但我相信不至于這樣。
就我的感受而言,心懷夢想、腳踏實地,這是很多“小公務員”最常見的姿態?,F實中所背負的責任與壓力,所扛起的種種不如意,并不妨礙有心人的勉力前行,只因夢想的光束還存于心間。
有的人把這種狀態視作“煙花易冷”,甚至是面對命運的某種妥協。然而,唯有經歷者才能體味得到百轉千回后的心意,才能對自己的某些細微心理變化予以公允的評價。
事實上,在升遷通道、遴選機會有限的情況下,要求這些在體制內早已具有合理“身位意識”“秩序意識”的個體一定要保持“奮勇爭先”的勁頭,顯然是苛求。承認規則所明確的格局,在相應的空間內完成自我歷練,實現夠一夠就能碰到的目標,何嘗不是“小公務員”的“次優”選擇?
對這樣的選擇予以尊重,是一種人間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