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宏杰
2021年夏天,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我通過定向選調生招錄,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委組織部工作。同年9月,我到了大武口區星海鎮棗香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駐村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出發前,我就調整好了心理狀態:基層是最務實的地方,要積極將專業優勢變為“助村”能量,切忌成為面目模糊的旁觀者。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我經由實踐發現,要想快速融入當地村子,無巧可取,只能在實事上下功夫。
下村第一周,正巧趕上“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村黨支部書記有心鍛煉我:“這件事就由我們清華大學畢業的小楊來負責。”
如何對有著5個村組、1000多戶的村子進行全面摸排?我著實茫然。好在村黨支部書記并沒完全放手,在他的幫助下,我漸漸理清了思路。我將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和機關干部等分成若干走訪組,每組安排一個負責人,制定詳細工作清單,讓走訪任務具體到人、精準到天。
經過半個月的摸索,我率先走訪了其中一個村組兩百來戶人家。統籌各組情況的過程中,棗香村的“形象”在我腦海中清晰起來,對村子的人口結構、收入結構、產業結構等有了數,日后的工作也更好開展了。
我其實就是土生土長的寧夏人,我深知經濟不發達的鄉村往往人才短缺,只有教育振興,才能讓鄉村迎來發展曙光。
在北京讀書時,我經常參加面向中學生的公益講座。這次下村,我的工作計劃之一便是為村小學打造“清棗講堂”。“清棗”二字寓意“清早”,意在表達“一日之計在于晨”。
有了比較詳盡的計劃后,我來到棗香村的隆湖二站小學,校長表示很贊成我的想法。到2022年初,“清棗講堂”已在隆湖二站小學和村部開展4次公益講座。
同時,我積極對接團市委和團區委,通過“微心愿”“暖冬行動”等活動,為村小學的300余名學生送上了價值2萬余元的學習、生活用品。教育水平提升了,人們的思想改變了,棗香村的明天更有希望。
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我和村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經過全面考量和分析研判,制定出了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案。在原有溫棚采摘園的基礎上,利用400畝村集體荒地,創新引進“魚菜共生”種養模式和溫棚特色水產養殖項目。
這期間,從方案制定到項目招投標,從設計施工到種植養殖,我守著溫棚,在寒夜里、在暴雪中,打過壟、撒過肥,和村民、工作人員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全面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中。
到村任職的這段時間里,我從書生氣十足的新手,成長為一腳泥、滿身灰的基層干部。村里很多工作費時耗力,有時還得不到村民理解。但我知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大家服務的點點滴滴,大家都看在眼里。接下來,我會繼續當好村子發展的“智囊”,不怕苦、多攬活,盡力讓這個地處西北的小村莊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