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彥甫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國記協關于在新聞界探索建立媒體發布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制度的號召,2014年6月9日,首批11家試點媒體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包括5家中央新聞單位和網站以及6家地方媒體。2015年度發布報告的地方媒體大幅增加且出現了1家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國家電網報。在此后的7年中,共有15家全國性行業類媒體發布了媒體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海洋石油報》就是這15家之一。作為一家深耕于海洋石油工業的行業媒體,《中國海洋石油報》社(下稱報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圍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及海洋石油工業中心工作,在行業陣地上鍛造主流價值平臺、在基層沃土中深挖行業精神、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涵育新聞宣傳隊伍,努力辦好海洋石油工業的當家媒體。
行業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傳播矩陣的重要成員,是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重要平臺,是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報社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堅定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日常新聞工作,以報道行業主流價值為著力點、以提升行業影響力為出發點、以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支撐點,堅守政治方向、把握輿論導向、明確價值取向,切實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形勢任務教育是行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行業媒體為其提供了新的空間和途徑,是開展形勢任務教育、講好“大思政課”的第一平臺。每年7月—9月是新員工入職季,也是開展形勢任務教育的關鍵節點。為加強正向引導,報社每年都會在“入職季”推出系列策劃,開展入職“第一課”,助力新員工扣好“第一粒扣子”。
在2020年“海油少年說”基礎上,結合2021年網絡熱詞“躺平”,推出融媒體策劃“正青春·海油N次方”。該系列以“反躺平”為核心,選派優秀年輕記者深入基層摸實情,并邀請系統內不同層級的優秀青年員工,以對話訪談形式,暢聊人生得失、職場甘苦、成才經歷。借助微信后臺留言,不少青年員工在觀點碰撞中,進一步夯實了“沒有奮斗就沒有收獲”的理念。
該系列共推出6期全媒體報道,包括16個報紙版面、8篇新媒體推送、7條視頻(訪談和活動專題片)等共計31個新聞產品。全網閱讀量超10萬,并獲得第八屆“國企好新聞”文字類系列報道三等獎。
行業精神是行業文化的底蘊與積淀,是增強全體員工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的“黏合劑”。報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傳承石油精神、發揚新時代海油精神,挖掘、提煉具有時代價值和意義的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積極采寫和編發獨具行業特點的傳播作品,充分發揮思想引導、精神激勵和道德示范作用,激發全行業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讓海洋和石油血脈在新時代海洋石油人身上傳承不斷。
2021年,結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報社精心策劃推出系列融媒體微紀錄片《海油相冊·紅色記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傳承紅色記憶為主線,全景式展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海洋石油人深入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使命,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歷史性成就,讓石油精神、新時代海油精神接地氣、有人氣、領風氣。紀錄片登上“學習強國”首頁推薦,獲中央企業慶祝建黨百年百部微電影(微視頻)優秀獎。
為黨和人民發聲是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宣傳群眾聯系群眾是行業媒體的主責。《中國海洋石油報》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傳播正能量,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將版面、專欄、稿件的“心思”用在黨建、公司經營理念等深度報道上。
目前,《中國海洋石油報》設要聞版、黨建版、改革創新版、綠色版和人才版、文化版等副刊。除要聞版外,所有版面長期圍繞“黨建”“安全生產”“經營理念”等主題組稿。2021年年初,報社舉辦“向黨說說心里話”主題征文活動,引導廣大海洋石油人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展現新時代海洋石油人建功立業的使命與擔當,反響熱烈。
黨的宣傳工作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兩個鞏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凝魂聚力,從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新形勢下黨的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做出的最集中、最鮮明的概括。行業特色是行業媒體的“底色”,把握行業脈動、講好行業故事、服務行業發展,才能把“底色”做亮。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海洋石油報》堅持“黨組聲音不過夜,關鍵時機不失語,重大行動我在場”,始終圍繞“兩個鞏固”根本任務開展新聞宣傳。報社緊密圍繞海洋石油工業中心工作做文章,充分發揮融媒體矩陣優勢,堅守“行業記者在行業”的傳統,講好“四個故事”,全方位宣傳央企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大責任,以良好的品牌效應和社會美譽度助推行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到勝利油田視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報社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海洋強國、加快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重要指示精神,緊扣海洋石油工業發展戰略,圍繞生產經營的重點、難點、創新點,相繼策劃組織“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冬季保供等重大宣傳報道,先后打響“深海一號”“渤海岸電”“渤海3000萬噸”等重大宣傳戰役,多部作品被《人民日報》、國資委網站及《科技日報》《中國電力報》《中國能源報》等媒體轉發。
“深海一號”大氣田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發現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氣田,投產后每年可向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為了做好這樣一個萬眾矚目的大項目,“深海一號”宣傳報道進行了扎實的融媒體信息采集。7年來,累積采訪項目建設者超1000人,拍攝現場照片超3萬張,視頻素材超1.2萬小時。投產當日,全網發布報紙、視頻號雙號外等89條原創融媒體產品,創報社日發布原創數量新高,點擊量累計超330萬,成為重大項目全記錄式報道的品牌工程。
“雙碳”目標背景下,海洋石油工業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布局清潔生產和綠色低碳發展。報社各媒體平臺緊跟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報紙開設“綠色”版,微信公眾號開設“低碳轉型綠色發展”專欄,《雙贏》雜志推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專刊,持續跟蹤報道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海底封存示范工程啟動、我國首個海上油田群岸電應用示范項目建成、“三桶油”入局風電場……千余篇報道記錄下海洋石油工業加速推進能源轉型的責任擔當以及海洋石油人蹄疾步穩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足音。除了做好“官宣”,報社還利用自有公眾號“碳客Lab”打造第三方視角,加強與行業主要媒體的深度合作,實現“聯合起來、為我所用”,不斷提升品牌的行業影響力。
翻開脫貧攻堅成績單,從定點扶貧縣全部脫貧摘帽到以更大力度助推鄉村振興,油氣行業央企用實際行動彰顯出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民生保障的“頂梁柱”作用。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報社精心制定脫貧攻堅宣傳工作方案,通過深入走訪、創新表達,大力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推出報紙特刊、長圖漫畫、原創MV、扶貧產品公益廣告等一大批“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鮮活報道,為加快鄉村振興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
其中,十米畫作《中國海油扶貧圖鑒》獲第七屆“國企好新聞”一等獎,并入圍中國正能量“五個一百”網絡精品。《為了那方水土那方人》等10多部作品被“學習強國”首頁、國務院國資委網站、內部專報等轉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故事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講好海外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海洋石油工業,是行業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直以來,報社始終秉持開放理念,深耕行業文化,以平等、平和、平穩的方式講好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合作發展的雙贏故事,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國際傳播大格局的構建貢獻行業媒體力量。2021年,報社推出的中英文報道和視頻作品《“我親眼目睹了中海油給家鄉帶來的變化”——一名烏干達留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被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網等媒體相繼轉載近200次,獲得普遍好評。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在其推特賬戶發布了相關英文視頻。烏干達及東非地區第一大主流媒體《新景報》整版刊登了英文報道。通過當地人民心目中的權威媒體平臺落地,對準主流社會“引渠”灌溉,這次國際傳播達到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他多次強調,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在人。報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強化黨建引領、深入基層踐行“四力”,促進傳統媒體人才向融合型、復合型人才轉型,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不斷夯實行業媒體的人才根基。
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是黨的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報社緊緊圍繞“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的要求,扎實深入一線、服務一線、報道一線,通過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展,與廣大基層海洋石油人找到心靈共鳴、樹立奮斗信心、凝聚發展力量。
報社始終把發現新聞的“眼睛”聚焦在一線,從火熱的油氣生產實踐中發掘素材與選題。2021年以來,在防疫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先后組織三分之一的采編人員深入基層駐站鍛煉,五分之四采編人員深入基層采訪“深海一號”“神安管道”“渤海岸電”等重大項目,扎根一線近300天。《一路向北,出發!》《“疫”路暖陽》等一批“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冒熱氣”的鮮活作品,充分展現了海洋石油人全力在經濟領域為黨工作、能源報國的情懷與風貌,折射出新時代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朝氣蓬勃與穩健發展。
腳下沾泥土、筆下有溫度。基層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也成為新聞人施展個人才華、展現時代擔當抱負的大舞臺。“邁好開局第一步,干出新年新氣象”融媒體報道獲2021年全國性行業類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全媒體報道精品。2022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到海上一線,看如何端牢能源飯碗”作為典型案例登上行業報協官方微信。記者深入一線采寫拍攝抗冰保產、“深海一號”能源站建設的主題攝影作品包攬第八屆國企好新聞評選影音類一、二、三等獎。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記錄偉大時代,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是新聞工作者的榮耀,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報社堅決聽從黨的號召,第一時間組建“戰疫黨員突擊隊”“戰疫青年先鋒隊”,深入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和中國海油黨組工作要求,及時報道聯防聯控措施成效,講述全行業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截至2021年年底,各媒體平臺累計刊登作品超7000條,總閱讀量破億次。每一件新聞報道的背后都凝聚著新聞人的心血和汗水,離不開強烈的奉獻精神。
戰“疫”宣傳就是一場宣傳戰役。為了保證在時間窗口關閉前發布時政報道和科普知識,新媒體團隊高強度連軸轉,每日不間斷“發聲”。天津記者站站長多次深入消毒液生產單位,為了減少摘下口罩或穿脫防護服的次數,他在工作中不喝水、不吃飯、不上廁所,全天候開展高強度新聞采訪、拍攝。中國行業報協會官方網站先后以“‘五個到位’凝聚海洋石油工業抗‘疫’正能量”“戰‘疫’!為保障國家能源供應貢獻精神價值”為題,報道中國海油新聞中心黨支部奮戰疫情防控輿論宣傳一線的感人事跡。
在媒體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中,報社堅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苦練內功,鞏固自有平臺。2021年,報社深耕內容、重塑流程、多維融合,成立融媒體中心,不斷建設“一報一刊三網五微五視一號一訊”融媒體矩陣,各平臺用戶數量、閱讀量和外媒轉載轉發量均創歷史新高。
善借外力,用好外部平臺。鞏固自有平臺的同時,報社加強外部合作,借助外部平臺的專業資源、技術特長打破傳播“內循環”。2021年,1500余篇海洋石油工業新聞產品登上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改委等中央和國家機關信息發布平臺,主流輿論陣地不斷壯大。
融合為術,創新管理機制。為調動智力潛能和創新資源,充分激發干事創業精氣神,報社推出“張榜掛帥”攻堅項目,凡重大、重要選題和策劃在全體采編人員中公開“招投標”。目前,報社黨員占比68%,90%攻堅項目由黨員負責。“張榜掛帥”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和業務工作緊密結合有了新抓手,同時吸納業務骨干參與攻堅項目,以激發其先鋒意識。
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并非“賠本賺吆喝”,最終是為了推動行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海洋石油工業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建設者,海洋石油新聞人將始終扎根一線,傾情采寫和編發,用全媒體的速度、廣度與深度,還原每一次震撼與感動,用雙腳丈量藍海事業的發展航跡、用熱情編織海洋石油工業故事的多彩華章,用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