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宣亞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我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在近些年的基層實踐中,伴隨著農村現代化,不少地方出現了“大拆大建”“一刀切”等現象,只顧追求速度而盲目亂拆亂建,還導致了千村一面等現象的出現。
從國家頂層設計和宏觀層面看,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部署。具體到落實上,則需要健康有序進行,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但現實中,一些地方的做法就是把城市的建設規劃方案,一攬子全部搬到鄉村,在村里建設文化廣場、布設文體設施,在鄉間小道種植名貴花木,把鄉野河濱建設成河濱公園,將舊有的村舍全部推倒重建,建成統一制式的水泥房屋。于是乎,本該獨具田園特色的村莊,被改造成像城市又非城市的特殊產物,讓農民感到雖在家鄉,卻已沒了家的味道。
而在強勢的統一規劃之外,村莊無序建設的問題也尤為突出。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在用地管理中,雖然守住了耕地紅線和農村宅基地使用要求,但對于鄉村規劃布局、村風村貌、建筑標準、房屋設計卻沒有進行整體的引導和管控。在此情況下,出現了公共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用地、農民住宅建筑用地失衡,建筑擁擠不堪、鄉村規劃建設失序的現象。
因此,鄉村建設過程中,強勢管控、統一制式地大拆大建不可取,而缺乏規劃、放任自建的行為也不可縱。要知道,農村實現現代化,絕非簡單復制城市化,不能通過城市的擴張來“吞并”農村。中國大地上多如星辰的村落,不是村屋、阡陌的簡單堆疊,實現現代化,也不是將舊屋推倒,蓋上鋼筋水泥的樓房,再鋪上瀝青馬路就能一下子實現的。中國的村莊里,有幾千年文明沉淀的厚重底蘊,保留了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實現農村的現代化,需要摸清、摸準農村的發展節奏。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以此為綱,鄉村建設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視角去精準定位鄉村的功能,科學、客觀地通盤考慮地理區位、產業結構、住宅布局、土地使用、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合理地規劃鄉村建設。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功能互為補充,城市與鄉村的風光交相輝映的圖景,就不能將鄉村建設為廉價的城市復制品。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和訴求,集聚他們的智慧,讓他們做自己家園的主人,調動他們參與建設未來家園的積極性。
現代化不是徹底地以新去舊,而是去糟取精地科學發展。實現農村的現代化,根本而言則是要將城市現代文明引入農村,這不僅需要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還需要現代化的文化和理念。并且,這種現代化的文化和理念要與鄉風文明充分融合、美美與共,不能搞“拿來主義”。要尊重傳統文化,保護傳統建筑,精心規劃布局,不要冒進貪功,搞“形式主義現代化”。未來的中國鄉村,應該有自然淳樸的田園風光,有先進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有傳承未絕的歷史人文氣息,有可供后人觀瞻的古風古貌。只有建設這樣的新農村,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現代化,建成與城市文明同樣璀璨的鄉村文明,打造宜居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