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輝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人際交往中,職業歷來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人社部向社會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新職業,這意味著我國“職業”的涵蓋范圍將進一步拓寬。
新職業的出現對應的是產業的變革、動能的轉換。比如,此次公示的“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信息系統適配驗證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等都是數字經濟發展中催生的“數字職業”;“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等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要求下涌現出的“綠色職業”;“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等職業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實施,以及“雙減”政策的產物;“民宿管家”對應的則是民宿行業從零到百萬級規模的蓬勃發展勢頭……
每一個新職業都代表了一個產業發展方向,都對應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斷奔涌向前的生動注腳。
新職業的出現意味著就業之路有了新賽道。對很多年輕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機會。一項調查顯示,今年畢業的首批“00后”在選擇工作時,92.7%的受訪者對新職業有興趣。從以往的實踐看,新職業的“別具一格”,與年輕人的“敢想敢試”結合在一起,往往能夠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也正是因為一代代年輕人以新潮的思想,率先擁抱新技術、新方式、新職業,進而推動新事物的發展,才有了社會生活方式的不斷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包容心態,積極支持年輕人站上新職業迸發的風口,是整個社會應有的認識。
對于有的與傳統職業相差太大的新職業,老一輩看不懂,往往心存顧慮。這些“善意的擔憂”可以理解。只是,新舊交替本身就是事物向前發展的一般規律。
過去的殺豬佬、剃頭佬、鐵匠、木匠等“九佬十八匠”大多已經不太有市場,有的甚至已經消失。就像不能因此否定舊職業的歷史價值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新職業還未成氣候就武斷地認為它們不是正經職業,甚至盲目地反對和抵制它。
一個職業是否有時代價值,要看它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是否有市場需求、能否為他人創造便利、有無社會經濟意義。
對新職業,社會應該多一些包容與理解,政府部門則應在政策、機制上多一些支持和鼓勵。把新職業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令其具有合法“身份證”,只是第一步,做好制度配套、政策銜接、法律保障,才能保證新職業健康發展。新職業,不僅意味著新技術、新需求、新特點,也意味著無先例可循,必須從零開始。這給了年輕人大展拳腳的機會,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努力干事、干出名堂,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新職業才能盡快被更多人接受。
“一切都在變化,變化本身就是永恒。”職業的新老交替折射的是科技之變、需求之變乃至時代之變。不論是對老職業的消亡,還是新職業的萌生,我們都應該積極看待,樂見其成、樂促其成、樂享其成。因為經濟轉型升級“或許順勢關上了一扇窗,但也會打開一扇更大的門”,這種開和關、關和開的過程,何嘗不是一個社會持續走向文明進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