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小龍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度不斷加深,公眾對于城市發展和治理的細節越發關注。四川成都某街道要求轄區內商店將招牌統一更換為拼音版一事,就在輿論場引發廣泛爭議。而在更早之前,廣州市在實施“道路綠化品質提升”等工程時,遷移、砍伐3000余株榕樹的事情,同樣引發公眾聲討。
城市居民對這種“身邊小事”似乎越來越敏感。原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多元性是衡量一座城市發展潛力的重要隱性指標,而如何將這些隱性指標具體化,就需要通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予以展現。街道店鋪招牌、小巷胡同、蒼蠅館子,甚至街邊的一草一木,就是這樣的“小事物”。它們是維持一座城市生命力的“基本盤”,寄托著城市居民的情感。城市能否包容其自然生長,在一定程度上關乎著這座城市的多元發展,最終影響城市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這幾年,在一些“網紅”城市興起的過程中,不少人正是通過一個個極具當地特色的“小事物”來認識某一區域的。比如,一些南方城市遍地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茶館,老舊平房里、高樓大廈中、休閑公園里……不同種類的茶館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不僅作為特色景觀與城市緊密相連,也作為文化符號向外界展示著城市活力。如果說,有一天這些城市中所有的茶館都要按照“制式”來建設,那顯然會讓城市失去很多魅力。
我們常說,城市的發展要以人為核心,而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關心的無外乎柴米油鹽,并且希望通過自主的力量,讓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積極更新,讓自己的具體生活變得更加舒心。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物”的變動,自然也就牽動人心。當城市居民對一些“小事物”的不合理變動表達不滿時,實質上是在捍衛自己具體的、豐富的日常生活。
城市,是現代文明具體而動態的展示,不同城市的形象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符號得到呈現。因此,包容城市中“小事物”的存在,讓它們為自己的城市“代言”,對城市管理者而言,并非損失。
這需要城市管理者樹立多元的、開放的城市管理理念,多在細微之處下功夫。也要認識到,政府作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給相關人群的具體生活帶來改變。因此,城市管理者在決策的過程中,也應廣泛地征求公眾、專家的意見,讓公眾能夠充分地參與到決策之中,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表達權。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那些荒唐的、背離常識的做法,從而達到減少矛盾、節約行政資源、提升行政效率的目的。
與此同時,也要開拓城市治理思路,注重運用多樣化的管理手段,多點換位思考,多點人文溫度,杜絕“一刀切”的蠻橫行徑,科學合理地保留那些細微多元的城市風物,讓它們去填充城市的角落。
當城市管理者持有這樣的管理理念時,我們就可以這樣去想象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場景——當一位市民在城市一隅,走進一家招牌簡樸易懂的蒼蠅館子,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抄手時,他是否會因為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小事物”的存在,而對這座繁華都市心生歸屬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個答案無疑是肯定和明確的。而這,也是這座現代化都市中的人文關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