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峰
國浩律師(鄭州)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0
民商法學中的連帶責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不僅能夠保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權威,而且可以確保法律制度的安全有序開展,對犯罪分子形成有效打擊。然而,現代我國法律制度中的連帶責任政策制度還不夠完善,在開展法務工作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局限與制約。對此,深入剖析民商法學中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與完善路徑是司法工作者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
截至目前,我國法律體系中針對連帶責任的定義尚未給出統一解釋,不同法律學者從各個視角對連帶責任進行了多種概括與總結。但綜合來看,連帶責任指的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由任一方原因造成多個責任方共同承擔相同責任,同時連帶責任人需要負擔的相應民事責任范圍劃定并非按照自己所占份額予以界定,即不但要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而且還要擔負全部的共同責任;如果任何一方責任人承擔了所有責任,則其他責任人所需負擔的責任就會立即消除。這種由任何一個責任人擔負所有共同責任后,全部責任人所應承擔責任立即消除的責任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其財產權遭受侵害之后,能夠獲得合理補救。
連帶性是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最本質特性。該特性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責任方為兩人以上,包括當然責任人與連帶責任人;二是責任具有明顯的可替代性,即任何一方責任人只要擔負起所有責任義務,則可以代替其他責任人的相關責任;三是責任人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有利益牽扯,可以共同承擔風險。
第一,兩人以上侵權造成的連帶責任。兩人以上(包括兩人)由于自身行為對其合法權益造成了一定危害就叫共同侵權,即便是該行為并非故意為之,但由于他們的有關權益已經受到危害,則就歸屬共同侵權范圍[1]。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當這種侵權行為出現時,行為人要結合自身能力對他們的權益損失予以承擔有關連帶責任。不過在承擔連帶責任時還存在一個疑問,如果侵權行為并非多人共同造成的過失,則是否要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對此每個人的看法或見解也不盡相同,部分人認為若是蓄意行為,則從法律層面無法擔負連帶責任;也有部分人認為案情審理的侵權后果是劃分連帶責任的重中之重,此時跟是否蓄意沒有關聯。
第二,兩人以上危險行為造成的連帶責任。兩人以上(包括兩人)因自身危險行為給他人權益造成損害,但具體是由哪些人造成的權益損害并不清楚,則有關責任人需要共同承擔已造成的權益損害。
第三,合作或合作產生的連帶責任。在工作過程中,由于一個合作團隊而造成的一系列權益損失,可以由團隊中的全部合伙人共同承擔所有責任,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有權利要求團隊合伙人主動擔負相應民事責任或連帶責任。
第四,委托代理造成的連帶責任。因委托代理導致的連帶責任類型主要包括:連帶責任的發生與代理人之間的權利不明確存在直接關系,在連帶責任產生的過程中沒有將有關情況在授權合同中闡釋清楚,導致授權合同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由于代理人個人欺騙行為導致的連帶責任,則代理人與第三方責任人應共同擔負一定范圍的連帶責任;違法行為造成的連帶責任,這種情況下的代理人存在明知故犯行為,即很清楚自己的行為會觸犯法律法規的情況下,依然從事違法行為,則代理人與委托人需要共同承擔一定范圍的連帶責任。
對于代理關系在民商法學中相關規定比較明確,即案件的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間存在連帶責任。一般而言,案件委托方和代理方在案件代理存續期間,會存在無權代理、違法代理、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代理、轉托不明代理、授權不明代理這五種連帶責任。這五種代理按照性質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即轉托不明代理與授權不明代理屬于有效代理,違法代理、無權代理與串通代理屬于無效代理。同時,這五種連帶責任也被劃分為兩種類型,其中有效代理屬于主從型連帶責任,即責任擔負有順序之分;無效代理屬于并列型連帶責任,即責任擔負無順序之分。五種代理連帶責任的具體構成要素雖然存在差異,但從性質上看都屬于損害賠償責任。
當建筑物、附屬物、設施的倒塌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的情況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所有人必須擔負起連帶責任。按照民法規定,這屬于共同責任中的一種,且這種情況所引發的共同責任較為常見[2]。以行人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為例,當行人正在建筑物下方正常行走時,會突然被從建筑物上掉落下來的東西砸中,受傷也比較嚴重,但建筑物下方的行人并不清楚何人所為,在此情況下行人需要提前到當地法院提出立案調查申請,如果法院調查之后依然不清楚實施不良行為的具體責任人,則法院可遵循房屋法規定對房屋共有人的法律責任予以追究,按照民商法相關規定,即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所有負責建筑的人均可被提起訴訟。
在分析公司設立關系的過程中,如果股份制公司已成立,但并未將公司發起人列入到法律規定范圍內的情況下,等公司所有資金繳納完成之后,可以向有關部門提交公司發起人的相關信息,并積極與公司所有股東進行交流與溝通,共同擔負繳納資金的權利[3]。設立股份公司時,公司當做出發起行為之后,正值資本費用繳納期,如果采用財務或債權等一些無法變相抵押形式時,則公司責任人為逃避有關責任,往往會利用自身的法人身份,當此種行為產生之后,會對債權人的權利與自身行為構成侵害,在擔負連帶責任時應將股東納入進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大幅提升,市場投資活躍度持續增強。在此背景下產生了大量的借貸行為及融資行為等,也隨之催生了諸多債權人。民商法為有效保護資金債權人的相關合法權益,便在有關權利中設置了擔保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保證人或擔保人。保證人或擔保人在融資和貸款活動中的出現,能夠有效預防債務人不按期履約行為的出現,能夠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不受損害。因此,在參與任何保證或擔保行為之前,保證人或擔保人需要對連帶責任的具體內容有清晰認知,全面了解如果債權人出現任何情況導致履約責任難以兌現的時候,則需要其負連帶責任[4]。知情知法不僅僅是對擔保人或保證人的負責,而且也是對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負責,更是對法律的尊重。
民商法屬于以民事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法律實體,更為強調以民事主體為主的內容形態。民商法與程序法之間在內容方面存在掛鉤,即程序法能夠為民商法提供更為實際的法律運用,因而兩者之間的協調性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實際上民商法和程序法之間存在一定沖突,這就容易導致民事連帶責任規定面臨無法落實的風險,根據常規方法分析,民商法應用最為常見,即便是在民商法與程序法產生沖突的時候,民商法依然是主要運用方法[5]。所以,為有效化解民商法與程序法之間的沖突,有必要對民商法予以簡要概述,從而保證在訴訟問題方面有更高的實踐借鑒價值。
在經濟糾紛實際案件中,盡管每位債務人都擔負有共同責任,如王先生將自己的私家車借給朋友趙先生使用,趙先生在用車過程中,發生了酒后駕車事故,對孫小姐造成了嚴重傷害,趙先生被起訴至法庭,并要求趙先生予以補償,按照附加依法共同責任,法院還將車輛擁有者王先生列入其中,一旦趙先生無力擔負巨額醫藥費時,則車主王先生就需要負責賠償全款[6]。然而,在實際情況中,王先生僅僅是因為將自己的車借給了朋友趙先生使用,就不得不擔負起和趙先生相同的連帶責任,此種情況下的連帶責任就存在明顯的責任界定模糊問題。
行動限制約為兩年。但在擔保法中,根據債務限制的相關規定與要求,主債務在履行后的半年內[7]。另外,法律并未對連帶責任的行動限制予以明確規定。
為提升工作效率,部分法院常常要求原告在聽取民商法相關侵權案件時,將所有參與共同侵權的當事人聚集在一起[8]。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對于侵權人的實際情況,法院予以合理擇取,并對部分侵權人的行為提起訴訟,不能有任何偏袒。
從部分民商法律程序視域來看,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案情進行界定,因為不同民事案件造成的民事主體觀存在差異化特征。具體而言,案件成立要以民事主體的概念予以決定,綜合多種民事法規分析案件的基礎上再進行判定,在對連帶責任起訴程序進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簡化易操作原則,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民事糾紛中連帶責任案件的起訴效率,確保民商法功能的充分利用,激發民商法保護公民權益的最大效用[9]。所以,在法律規定下,公平公正的理念原則所體現出的方式是對實際訴訟程序的不斷改進與完善,并在流程中刪繁就簡,著力提升訴訟效率。另外,需要提高程序法的功能發揮,通過增加程序的多樣化設計為民商法的高質高效應用提供更多支持。
從實際情況出發,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認定。例如,在債務人數量較多的狀況下,法院對經濟賠償問題的判定需要科學合理界定債務份額的大小,通過借助這種判定手段實現債務糾紛的更好解決,以確保公平性與合理性[10]。所以,在類似案件處理過程中,實際情況考察極為關鍵,只有緊扣實際情況的判決才能最大程度維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才能保障民事主體責任的合理性,才能確保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
民商法學中的連帶責任雖然與民法、商法中的多數規定息息相關,但仍存在許多規定不足以對連帶責任進行清晰界定。因此,從制度層面與程序層面對連帶責任予以明確劃分,能夠更好地滿足民商法所需,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促使民事主體的相關利益得到最大化保護。
綜合民商法在實踐運用中面臨的各種情況分析,當有關訴訟程序得到一定改進與完善的前提下,則改進人員可以適當考量連帶責任中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的選擇權。但這種選擇權需要嚴格遵循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綜合衡量訴訟利益原則與訴訟工作的基礎與前提下,確保訴訟程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訴訟程序,保護民事主體的實質性權益,最大限度確保權益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證。
連帶責任是民商法中侵權責任形態的主要構成類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風險社會背景下,我國民商法中的侵權法損害填補功能大幅增強,侵權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張。但由于連帶責任法原本的定化原則被類推適用所突破,造成與補充責任等多數人的實際侵權責任形態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從而對侵權連帶責任的高度嚴格性構成嚴重損害。因此,緊密結合我國社會實際發展情況,不斷完善民商法中侵權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與具體路徑,對推動我國法律法規的進步與發展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