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剛剛
太原市小店區人民法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邏輯學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整個案件的審理其實就是在當事人雙方的事實陳述過程中不斷運用概念,對于當事人、證人的觀點做出正確的判斷,從中找出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行推理,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審理事實清楚,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整個審判過程中其實就是邏輯思維的運用。對民商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審判邏輯的運用進行研究,有助于司法公正,促進司法進步,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提高判決結果的準確性。
司法公正是政治民主、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為社會的穩定發展、經濟的繁榮昌盛提供了重要保障。司法公正要求法院的審判活動公平、平等、正當、正義,其主體是包括法官在內的司法人員。審判邏輯可以看作是司法人員對審判活動全過程進行總結分析,從中找出潛藏的內在邏輯規律,構建起一個科學的思維體系,在審判過程中遵循科學規律,保證審判過程符合司法程序,體現司法的核心價值。司法人員在了解了審判過程中內在的邏輯關系,并按照這個內在規律做出思維論斷,發現事物的本質。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司法人員的思維活動一直都是按照案件事態的發展與演變進行推演,最終得出與案件事實相符的結果。這也保證了審判結果的公平、公正,實現了司法審判的統一性與高效性。[1]
法官具有法律賦予的審判權,是司法權的執行者,法官必須具備公正的思想,為人剛正無私,不受別人思想左右。法官的日常工作就是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力參與案件的審判或者獨任審判,厘清案件中的事實真相,辨法析理做出判決。在每一起案件中,當事人都有著自己的訴求,都想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往往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對于法律的公平公正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因此,如果大家在認知上存在差別,無法形成統一的審判思維,司法的公信力也就得不到維護。審判邏輯的形成是建立在科學的思維規律基礎上的,是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審判思維與審理思路,如果無法形成審判邏輯,那么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就無法準確把握案件的事實認定,無法正確適用法律,最終導致案件審理不清、判決錯誤,偏離了司法公正。[2]在法官掌握了審判邏輯之后,就會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審判思維和審理思路,準確把握案件的事實真相,正確適用法律的相關條款,對案件進行梳理,最后做出正確的判決。即使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法律法規存在漏洞,法官依靠嚴謹的邏輯思維把握案件的事實真相,審理過程、判決結果也不會為人詬病。
在裁判文書中記錄著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和最終的審判結果,具有法律效力的唯一憑證,人民法院將依據裁判文書對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做出正確的判斷與分配,上級人民法院也將依此對下級人民法院的民事判決進行監督。對裁判文書的要求是結構完整、邏輯清晰、要素齊全、表述準確,明確案件雙方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與應負擔的義務。裁判文書中應體現整個案件的審判活動,應具備嚴謹的邏輯關系。裁判文書的撰寫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在有限的篇幅內對案件雙方當事人的訴求、案件發生的事實過程和理由進行總結歸納,經過提煉后形成裁判文書。[3]裁判文書的整個撰寫過程離不開嚴謹的邏輯思維,需要運用精煉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案件的審判邏輯以文字的形式精準呈現,閱讀者可以通過裁判文書了解到案件審理的整個過程,把握其中的邏輯結構。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裁判文書可以體現出司法公開、公正,更好地發揮司法的教育、評價、指引、規范的作用。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對于民事案件和商事案件沒有進行區分,都劃分為民事糾紛案件,一旦發生民商糾紛,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民商糾紛的產生是基于復雜的社會關系,可歸結為一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當社會關系無法正常進行時,當事人雙方就會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民商事糾紛本身不會產生經濟效益,是當正常的社會活動無法進行下去時,通過審判對正常社會生產活動起到補救的作用。因此,民商事糾紛案件是一種非正常性的社會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社會關系相互交織綜合在一起衍變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基于民商事案件復雜性的特征,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需要重點把握四點:一是具備系統性的思維,從案件本身出發,先綜合、后分析、再歸納,完成整個案件邏輯結構的構建;二是堅持利益平衡原則,使案件各方利益共存互融,并達到一種合理的優化狀態,尤其要注意判項之間的平衡;三是堅持公平、自愿、誠信的原則,但要明白公平原則并非等價有償原則,而是對自愿原則的一種補充;四是確定其中的民事法律關系,注意民事法律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社會關系,而非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民事法律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主體、內容與客體。站在邏輯的角度,民商事裁判就是解決權利、義務與責任之間存在的法律問題,在審理過程中構建個案體系,把握各方之間的利益平衡,在公平、自愿、誠信的基礎上,與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配合,最終完成案件的審理。[4]
上文中提到,民商事糾紛案件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因此針對民商事糾紛案件的審判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生產活動,要求法官具有相當高的聰明才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極具創造性的勞動。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法律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官可以獨立進行審判從而行使自由裁量權,這也決定了在民商事案件審理過程中需要法官具備較高水平的創造力,才能更好地行使自由裁量權。由于冤假錯案經常被媒體曝光,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法官責任終身制和錯案責任標準,這就要求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有理有據,嚴格依法辦案,一旦因自身過失導致裁判錯誤并造成嚴重后果,將被追究相應的審判責任。因此,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要合理使用邏輯思維,找出事件中不合邏輯的情形,確定適用法律時存在的矛盾、交叉與重疊等情況,保證事實清楚,以免發生錯案。
據最高人民法院的2021年工作報告顯示,自2007年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以來,我國民事訴訟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持續增長,數據顯示在2013—2017年期間共審結一審民事訴訟案件和商事訴訟案件分別為3139.7萬件和1643.8萬件,與上個五年相比都有所增長,分別增長了54.1%和53.9%,通過對這些案件進行歸類分析后發現,民商事糾紛案件主要集中在合同類民事糾紛、借款糾紛、婚姻糾紛、醫療糾紛、交通事故糾紛、勞動糾紛、知識產權案件等等。分析民事糾紛案件持續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型犯罪形式越來越多,各類新型糾紛案件不斷出現;二是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在這樣的形勢下,法官需要運用到審判邏輯,通過邏輯思維對各種類型的民商事案件進行系統的分類,了解不同類型民商事案件的主要特征,掌握法律適用,使相關類型的糾紛案件得到規范化處理。[5]
司法公正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的,在民商事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范,這也決定了法律邏輯在民商事案件審理中的重要性。在民商事案件裁判中,法律居于首要地位,是依法裁判的關鍵性、基礎性因素。法律具有多元化、全面性的特征,在同一起案件中不同的事實或情節可能會存在不同的法律責任,法官需要根據事實尋找法律依據,在這個過程中法官的思維不斷在案件事實與法律法規之間反復斟酌分析,在無數次的爭議中適用最精準的法律規范。
從法律邏輯的角度來講,法律規范可分為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都歸屬于法學的范疇。法律規則一般具有明確性,關注的焦點在于行為與條件存在的共性,更多的是適于某一類型的行為;而法律原則具有抽象性的特征,除了關注行為與條件的共性外,還關注到個性,涵蓋的范圍更廣一些。如果將法律原則比喻為一座橋梁,橋梁的兩端則是立法與司法,其抽象性與平衡性的特征彌補了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個案中法院具有補充規則的權力,從而促進立法的完善與創新發展。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律規則更適用于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案件,根據三段論即可確定答案;法官對法律原則的適用則往往體現在一些新型的案件、疑難案件的處理。在具體到民商案件裁判中,法官往往會將法律原則和具體的法律規則與規范結合起來進行綜合運用,法律規則更像是法律原則的具體化,兩者的價值理念基本是吻合的。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法律體系也在逐步趨于完善。法律一直都具有抽象、僵化、滯后的特點,因此在遇到一些復雜的地方性問題時可能出現法律規范難以適用的問題,法律規范和案件事實之間并不完全匹配。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的優勢體現出來,更具針對性、靈活性與地方性,為法官解決新問題提供了思路。司法政策與法律標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政策可以看作是對法律的有力補充,政策與法律之間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司法政策源于以憲法法律構成的規范性標準體系,在法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并對法律標準的實施起到指導與引導的作用。假如在民商事糾紛案件裁判中法律邏輯注重的是法律文本,那么政策邏輯則更注重法律精神,換句話說法律邏輯注重的是形式,而政策邏輯注重的是內容。因此,在民商事案件裁判中,如果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應優先適用法律,如果存在法律規定缺失、規范不清、規范沖突等情況時,法官在裁判中應在政策邏輯的引導下,將政策融入到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中,不能脫離法律的范疇。[6]
民商事裁判應保證其實效性,否則無法體現出解決矛盾糾紛的價值與意義。民商事案件裁判的實效性邏輯其實一直都貫穿于案件審理的全過程與裁判結果當中。由于立法存在滯后性,會給司法裁判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間,法官可以利用這一點平衡當事人的利益,從而達到解決糾紛的目的。在民商事案件調解工作中利益平衡策略的應用較多,且往往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快速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通常情況下,法律條款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基于這一特點,法官在裁判中可直接適用具有普遍性的法律條款,而不用過多地針對個別案件進行專門的處理,從而也提高了裁判的實效性。另外,法官在民商事案件審理中應避免多次裁判的事情發生,應盡量一次性解決當事人矛盾,否則可能由一個矛盾引發其他新的矛盾。民商事案件的實效性邏輯是對審判工作高效的要求,可快速解決矛盾,優化社會資源與司法資源。
民商事案件審判具有專業性、復雜性的特征,對于法官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影響因素也非常多,裁判的法律標準很難做到統一,為了保證司法公正,應在民商事案件審理中合理運用審判邏輯,為案件審判提供理論依據與法律保障。在審判邏輯的運用中為案件審理提供了思路,有助于法律標準體系的打造,提高民商事案件裁判的實效性,構建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