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松
南京康寧司法鑒定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7
人、車、路、環境是交通事故中組成的關鍵要素,在實際的交通事故中,一車或多車之間、人與車之間的事故常有發生。在發生的事故中,就會存在著人與車輛、車輛與車輛或者車輛和道路交通設施之間的接觸碰撞,在事故的接觸碰撞、刮擦過程中,事故車輛經常會出現破裂缺失、凹陷變形、彎折變形、脫落移位等,在碰撞、刮擦的過程中事故車輛之間通常會出現表層金屬、油漆、塑料、纖維等物質轉移和交換,有時事故車輛經過碰撞后車身部件也會出現整體分離的痕跡特征。
痕跡鑒定是指鑒定人運用痕跡檢驗學的理論、方法和專門知識,對痕跡物證進行勘驗提取,并對痕跡的性質、狀態及痕跡形成的同一性、形成原因、形成過程、互相關系等進行檢驗鑒定、分析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包括車輛安全技術狀況鑒定;交通設施安全技術狀況鑒定;交通事故痕跡鑒定;車輛速度鑒定;交通事故痕跡物證綜合鑒定等[2]。
1.車體痕跡的定義。車體痕跡是指在交通事故過程中,車輛與車輛、人體或者路面物體等發生碰撞、刮擦后遺留在車體的變形、破裂、受損等痕跡特征。
2.車體痕跡的類型。車體痕跡通常有碰撞痕跡、刮擦痕跡、車體部件的整體分離痕跡。碰撞痕跡是指車輛與車輛、車輛與靜止物體或人體之間因撞擊產生較大沖擊的結果;刮擦痕跡是指由于車輛表面與其他車輛或者物體受相互摩擦力作用后接觸剮蹭,在事故車輛表面形成的點狀、線狀或者是片狀的平面痕跡或者輕微凹陷痕跡、破裂痕跡等;分離車體痕跡按照其性質和成分的不同可分為:油漆、金屬、塑料、橡膠、木屑、玻璃、纖維物質等。按照其各物質組成部分的不同可分為同質整體物質(同一種質料的整體)與異質整體物質(兩種以上的質料的分體組合成的整體)。
3.車體痕跡的特點。事故車輛痕跡通常多以碰撞、刮擦痕跡為主。碰撞多呈現出破裂缺失痕跡、凹陷變形痕跡、孔洞狀痕跡和部件的整體分離痕跡;刮擦痕跡一般是平面痕跡,有點狀、線條狀和片狀痕跡。整體分離痕跡的特點通常表現為一個整體在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分成一個或者若干個小的碎片,在分離下來的碎片上一般都能找到分離的小部分和整體在顏色、材質、色澤度上的關系特點。車輛在與車輛發生碰撞時,大都會產生雙向變形,因此在檢驗鑒定時,要注意對雙方車輛的痕跡作比對鑒定,找出痕跡特征點,進而確定碰撞部位,有現場提取的散落物碎片,必要時可做整體分離痕跡進行比對鑒定。
4.車輛痕跡的鑒定。事故車輛相互碰擦所形成的痕跡位置,通常會在車身的某一側,在車輛的前保險杠、號牌、中網、翼子板和車廂等部位,痕跡一般是從輕到重,碰撞、刮擦的停止點較重,碰擦痕跡的形成方向會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而且車身破裂受損痕跡大多呈現出片狀或條形狀,有時碰擦痕跡上附有對方車體上的漆片、橡膠、塑料等轉移物質。機動車碰擦電動自行車、自行車或者行人,痕跡大多為條狀兼有片狀擦痕,有時車身會有灰塵減層狀碰擦痕跡。事故車輛車輪輾軋電動自行車、自行車或者行人時,在事故車輛底盤、輪胎、車裙下邊沿檢驗發現,痕跡的表現形式多為灰塵減層狀碰擦痕跡,同時在車輛胎壁、胎面會留有血跡、人體組織,衣物上一般也會有輪胎花紋,以及電動自行車、自行車車體表面會有附著物質。在檢驗鑒定過程中,對于車輛痕跡部位應記錄和拍照提取固定痕跡的部位、面積大小、痕跡的形態、受力方向和物質轉移等情況,對于痕跡距地面的高度以及痕跡距車輛前端、左右兩端的距離,采取橫向與縱向交叉對應測量的方式,確定雙方碰撞時的接觸部位,進而分析事故的形態。
5.車輛痕跡在鑒定中的作用
通過比對事故車輛痕跡的碰撞接觸部位進而分析事故的碰撞形態和明確事故的責任;通過事故車輛碰撞受損程度和車輛痕跡的形成狀態及形成機理來判斷事故成因和事故形態;通過分離痕跡可以確定肇事車輛。
1.人體痕跡的定義和分類。人體痕跡分為人體所穿衣物痕跡和人體體表痕跡。人體衣物痕跡是指交通事故中因碰撞、刮擦等作用遺留在人體衣物上的痕跡,按照痕跡形成形態和形成機理的不同,分為破損或撕裂痕跡、附著物痕跡和輾軋痕跡;人體體表痕跡是指在交通事故中,因碰撞、刮擦、摔跌作用而造成體表損傷的痕跡,按照損傷性質和致傷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表皮剝落、皮下出血、挫擦傷、挫裂創、骨折和關節脫位、撞擊傷、輾軋傷、摔跌傷等[3]。
2.人體痕跡的鑒定。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人體鑒定主要是與道路交通事故有關的人體及各種生物檢材進行檢驗鑒定。通過對死者體表的檢查鑒定,鑒定死者所受體表損傷是否由交通事故車輛碰撞引起,以及有無其他損傷。
3.人體痕跡在鑒定中的作用。通過人體體表損傷痕跡特征判斷涉案人所受損傷是否符合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所受損傷的特征,進而確定事故案件性質;通過人體體表痕跡受損部位、狀態、程度、大小,結合路面及車體痕跡的檢驗鑒定,綜合分析人體痕跡的形成機理,由此判斷涉案人在損傷前所處的位置以及其事發時的運動狀態進而對事故過程進行分析再現。
1.地面痕跡的定義。地面痕跡是在交通事故發生時,車輛與車輛、車輛與人體、固定物或者路面等,在發生碰撞時遺留在路面的散落物或者是與地面接觸所留下的痕跡。常見的地面痕跡有:地面散落遺留物、地面輪胎痕跡、血跡及類人體組織物質、路面挫滑印痕等。
2.輪胎印痕的鑒定。通過事故現場留下的輪胎花紋及輪胎尺寸特征,判斷輪胎類型及認定事故車輛;判斷在碰撞、刮擦過程中因受力方向的改變,進而確定拖印痕的變異點和轉折點;通過對事故現場輪胎痕跡的鑒定,排除該起事故以外的車輛輪胎痕跡。
3.輪胎印痕在鑒定中的作用。根據輪胎印痕判斷肇事車輛的類型及行駛方向。由于事故車輛種類各不相同,因此事故車輛的軸距、輪胎的數目、輪胎的尺寸和規格、輪胎的花紋和輪胎的磨損程度也存在著差異,從而可以進一步確定肇事車輛的種類、型號。根據兩個車輪的印痕形狀判斷碰撞形態。同類型車碰撞時,車輛在碰撞時,受到向上的回轉力作用,使車輛后部翹起前部壓向路面,因而會形成前輪印痕較重,后輪印痕較輕或者全無。轎車和貨車碰撞時,則會形成相反的輪胎印痕。
1.其他物證痕跡定義。其他物證痕跡通常包括遺留在事故現場或者事故車輛上的油漆、玻璃碎片、塑料、纖維、泥土、瀝青、油污、煤渣等物質。
2.其他物證的鑒定及作用。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事故車輛發生碰撞或者刮擦時,其碰擦部位的油漆會發生脫落或者進行相互間的物質轉移,事故現場的油漆物證往往可以直接證明事故的發生,必要時可以提取的油漆物證進行化學成分的比對分析。汽車通常有前后擋風玻璃、車窗玻璃和電動自行車前照燈、轉向燈這些塑料燈罩,在事故碰撞時經常會破裂,一般對散落的現場玻璃碎片和塑料燈罩進行檢驗提取,必要時可進行外形拼接和復原、顏色和形態的比對,從而確定事故嫌疑車輛。
2021年1月20日21時25分許,在靠近某濕地公園附近的河堤綠道上,一名駕駛電動自行車的男子摔倒在地,后受傷男子因顱腦損傷嚴重搶救無效死亡。受交警事故大隊委托,勘查該電動自行車時發現,電動自行車的前輪擋泥板左側和左側手把前端位置有明顯的碰擦痕跡,并有藍色漆片物質附著。經痕跡檢驗鑒定,這輛電動自行車很可能當時與其他車輛發生過碰撞,而非單方事故。委托方在聽取鑒定人員檢驗結果后,立即排查沿途監控,最終鎖定一輛收廢品的電動三輪車。經檢驗鑒定發現,電動三輪車右后輪擋泥板距地面高約35~43厘米處向前彎折變形,并伴有碰擦痕跡,表層有藍色漆片破損脫落,并有黑色物質附著,此處痕跡與電動自行車前輪擋泥板左側距地面高約36~44厘米處破裂,破裂處有碰擦痕跡,伴黑色漆面破損脫落,并有藍色物質附著。兩車的第一處接觸碰撞點在高度上相差1厘米,并且受力方向相反,并伴有各自車身漆片物質轉移交換;電動三輪車右后車廂的橫向條狀刮擦痕跡的起點高度和電動自行車左側手把前端碰擦痕跡的高度一致,電動三輪車右后車廂碰擦痕跡處粘有黑色橡膠物質與電動自行車左側手把前端碰擦痕跡處遺留有藍色漆片物質,兩者附著物在顏色、材質、色澤上基本相同。兩車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因電動三輪車車廂右側前部碰擦痕起點高度高于終點高度,受力方向為由前向后,故電動自行車正處于向左倒地的過程。綜合分析認為,電動三輪車與電動自行車在事故時的行駛方向為同向,且電動三輪車在電動自行車左側超越并向右轉彎時碰倒了電動自行車。最后,電動三輪車駕駛員面對痕跡鑒定檢驗強有力的證據,不得不承認其駕駛電動三輪車發生碰撞事故并逃逸的事實。
該案中電動三輪車駕駛員肇事逃逸,企圖掩蓋事實。通過對電動三輪車右后輪擋泥板、車廂右后的碰擦痕跡與電動自行車前輪擋泥板左側、左側手把前端的碰擦痕跡相比對,兩者在痕跡種類、痕跡形態、痕跡的形成機理及物質轉移方面符合承痕體和造痕體的相互關系,系兩車碰擦所形成,進而確定肇事車輛,還原了事故真相。
2019年8月21日20時25分左右,汪某駕駛輪式挖掘機沿大橋南路由北向南行駛至花家橋路口,在右轉彎過程中,碰到并輾軋行人劉某,致其死亡,汪某逃逸后被抓獲拒不承認輾軋劉某。勘查人員在劉某事發時所穿針織條紋上衣上發現有類似輪胎輾軋痕跡及血跡。后來,經過對肇事車輛輪式挖掘機右側輪胎花紋與劉某事發時所穿白色針織條紋上衣進行比對發現:汪某駕駛的輪式挖掘機右前輪為雙輪,兩輪中間有壓圈連接,輪胎胎面呈規則性羊角花紋排列,花紋呈溝狀,長度約為7厘米,根部寬約為2.5厘米,角尖寬約為1厘米,花紋間隔呈凸起狀,寬度約為5.8厘米;連接兩輪的壓圈上有兩處類血性物質附著,右后輪輪胎呈規則性羊角花紋排列,胎面上有血跡及類人體組織附著。劉某事發時所穿著的白色針織條紋上衣,上衣背部有多處類血性物質;上衣背部有泥土加層印壓痕跡,局部清晰呈羊角花紋排列,長度約為7cm,根部寬約2.5cm,角尖寬約為1cm,花紋間隔約為5.8cm。經過鑒定分析,肇事車輛的右側輪胎花紋與劉某事發時所穿白色上衣上的花紋形狀、大小、間距等均相符合,兩者在痕跡的形態及形成機理方面,符合造痕體和呈痕體相互作用的關系,符合輪式挖掘機輾軋劉某。后對肇事車輛上的血跡及類人體組織提取后與劉某進行DNA比對,檢驗結果確認肇事車輛上的血跡及類人體組織為劉某的。
該案事故中,通過對輪式挖掘機輪胎花紋與死者衣物上遺留的輪胎花紋進行鑒定比對分析,確定輪式挖掘機為該起事故的肇事車輛,從而認定了輪式挖掘機輾軋行人劉某的事實,為警方案件的偵辦和還原交通事故真相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2021年8月20日1時20分左右,華某駕駛小型轎車在某省道加油站200米附近碰撞行人,由于案發時間為夜間,華某駕車逃逸。交警部門在事故現場提取到散落在事故路面的透明狀塑料碎片若干塊。后來,辦案機關通過沿途監控排查到一輛受損轎車,發現該車左前大燈燈罩破碎、部分缺失,后委托我中心進行整體分離痕跡比對,將委托方提供的現場提取的透明狀塑料碎片與嫌疑轎車左前大燈破裂受損部位進行比對檢驗,發現兩者在材質、顏色和光潔度、厚度、形態上均相符合,而且經過拼接后發現兩者的局部分離線、分離緣相符,且能夠對應吻合,具有同一的整體性。因此認定該起交通事故中委托方在現場提取的透明狀塑料碎片系華某駕駛的小型轎車在碰撞人體時受力分離斷裂所形成,從而認定肇事車輛。
該案事故現場散落的透明狀塑料碎片作為該起事故中重要的路面物證,被辦案機關提取并提供給鑒定人員進行檢驗鑒定,經過整體分離痕跡鑒定,與肇事汽車左前大燈燈罩系同一整體,系外力在碰撞過程中所分離形成,最終認定了肇事車輛,因此路面物證在痕跡鑒定中也至關重要。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凡是涉及碰撞的,必然會在事故車輛、人體、事故路面或者其他物證上留下痕跡。交通事故遺留下的痕跡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啞巴證據,其本身并不能自明其意,此時就需要借助科學的檢驗手段和鑒定方法,從而發現其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客觀聯系,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交通事故痕跡鑒定由于其案件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在鑒定過程中,往往需要具鑒定人員有多學科和多專業的知識背景和專業機構檢測技術進行支撐,以便綜合分析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