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斌 毛艷艷
浙江子城律師事務所,浙江 嘉興 314001
資本實繳制轉變為資本認繳制是2013年新修訂《公司法》的主要特點之一,但原有資本實繳制下的一系列制度在現有資本認繳制之下存在諸多不協調之處,資本認繳制下更加突出公司章程的作用,公司可以通過章程規定作出增減公司注冊資本的決議,而債權人所享有的權利依然與資本實繳制下基本相同,債權人在公司內部作出決議之前無法及時有效地了解公司實際資產狀態,決議作出之時可能無法獲得有效的通知,決議作出之后也無法全面地維護自身權益。本文從資本認繳制下減資制度在立法上和實踐中所面臨的雙重困境出發,逐步剖析現有減資制度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完善建議。
首先,《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關于減資程序的規定雖然為債權人追償提供了保護,但是卻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并沒有規定公司未履行義務時應承擔的責任,即若公司減資行為有瑕疵是否影響減資決議的效力;第二,沒有明確說明債權人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是提供擔保的范圍,即債權人是可以在注冊資本范圍內,還是公司減資的范圍內要求清償或擔保并無明確規定;第三,現行減資制度存在債權人可知信息與公司實際凈資產之間不一致的情形,有限公司天然存在一道面紗,致使債權人在維權過程中會處于不利的地位。總之,現有減資制度并沒有給債權人提供較為全面完善的保護,有學者將該種情形認定為瑕疵減資[1]時的責任承擔問題。
其次,根據資本維持原則,原則上公司不允許減資,在與市場自由的妥協之下,減資必須要依照嚴格的程序進行。為了配合年報制度,國務院發布《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要求公司通過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其注冊資本信息,但是我國的減資制度具有自主性,公司可以通過內部決議作出減資決議,這就為債權人通過公示內容了解公司實際資信狀況提供了障礙。
最后,關于減資的類型和方式我國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僅采用了最為籠統的適用方式,但已經不能應對當前認繳登記制下的需求了。公司減資是指公司依法對已經注冊的資本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消減的法律行為。①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109)京03民終15484號。從學理上來說,公司減資分為實質減資和形式減資,實質減資是指公司凈資產從公司流向股東,會導致公司凈資產的減少,降低公司的償債能力和擔保能力。形式減資僅僅指公司的注冊資本減少,不發生資產流向股東的行為,是一種純粹的“紙面交易”。[2]減資類型的不同應當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我國立法上應當加以區分。從減資方式上來看,常用的減資方式主要有減少股份總數、退還股東實繳股本、免除股東未繳股本和降低每股股本金額。[3]不同的減資方式應當適用不同的減資情形,公司也應當有選擇減資方式的權利,我國應當引用細化減資方式的規定。
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做出減資決定需10日內通知債權人,30日內于報紙上公告。但在實踐中因“公司僅在報紙上公告而未通知債權人”而引發的糾紛占所有有效樣本的84%左右。以“天津A集團有限公司訴邯鄲市B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一案為例,該案中一審法院提出“公司已經在報紙上公告的行為屬于履行了減資義務,即達到了通知債權人的效果”,該判決理由在二審中被認為是于法無據,有違資本維持原則和對債權人的保護;①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9)津01民終6078號。也有法院提出“通知債權人的重要性在于,公司注冊資本的減少會使公司的實有資產減少,勢必縮小公司的責任范圍,與債權人的利益休戚相關,因此公司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的,有及時通知債權人的法定義務。”②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8)遼01民終10927號。可見,在實踐中法院也是傾向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在對有效樣本判決結果的整理過程中,發現在所有有效樣本中法院因減資瑕疵而要求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比例高達71%。減資行為本質上屬于公司內部行為,由股東根據公司經營狀況自行決定是否減資,以促進資本的有效利用。而不當減資會使得公司的注冊資本減少,影響其償債能力,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對于不當減資,法院通常會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四條: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③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8)遼01民終10927號。作為判決理由,作出支持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判決結果。
瑕疵減資的效力問題是指瑕疵減資的情形下減資決議是否有效,整理結果顯示,在各類瑕疵減資的情形下,只有減資決議未通過股東大會做出時法院會認定減資決議無效,其他情形下主要還是認定減資行為本身仍然有效。以實踐中最常出現的減資決議未直接通知債權人時為例,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公司減資應當通知債權人,至于該通知行為是作為對抗要件還是生效要件卻并未明示,在實踐中法院通常并不會否認減資行為的效力,一般傾向于認為瑕疵減資的情形下減資行為本身仍然有效,將通知債權人的義務作為對抗要件,不受資本認繳制度的影響,同時也為債權人提供了一條彌補損失的途徑,即可以要求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資本認繳制的背景之下,公司可以通過公司內部修改章程實現減資的效果,對債權人而言頗為不利,應當將通知義務作為生效要件加以規制,但這種觀點被認為是不符合我國“私法自治”的價值取向的。[4]
我國《公司法》并未對公司減資形式進行區分,目前我國運行的減資制度屬于實質減資,實質減資是完全按照保護債權人的模式展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減資行為都必然地會導致公司償債能力的降低,或者是對債權人產生不利的影響。形式減資之下,公司的資產并不產生向外流動的結果,僅僅是為了實現公司注冊資本與實際償債能力的平衡,往往不實際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但會影響到股東對外責任的大小。形式減資對于已經發生虧損的公司尤其適用,當公司已經產生實際虧損的狀態時通過減資使得公司有能力在虧損狀態下分配盈余,達到公司凈資產與注冊資本相一致的效果,這樣可以防止公司對債權人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在同等情況下也能夠起到保護股東利益的作用。因此,建議對于已經發生實際虧損的公司建立強制減資的程序,以防止公司的虛假注冊狀態為債權人和社會經濟帶來更深程度的損害。另外,由于形式減資應當以強制減資的形式出現,而且沒有在實際上對公司的凈資產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形式減資在程序上應當與實質減資加以區分,構建更為簡易的減資程序,債權人不需要再擁有對形式減資的異議權,僅享有知情權即可。
從公司減資的方式上來看目前主要有下列幾種:減少股份總數、退還股東實繳股本、免除股東未繳股本和降低每股股本金額。減少股份總數屬于形式減資的類型,如前所述,這種減資方式主要適用于面臨虧損的公司,是為了防止虧損的進一步擴大而采取的補救措施,原則上無需經債權人同意即可進行;退還股東實繳資本是指公司通過向股東退還實物或者是資金的方式減少公司注冊資本,是公司注冊資本由公司流向股東的主要表現方式,屬于實質減資,由于這種行為會對公司的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產生直接影響,對該種減資行為應當加以嚴格限制;免除股東未繳股本是相對于退還股東實繳資本而言的一個對應概念,是對已認購但未完成實繳的股東的出資責任的免除,這種減資行為在各國一般都加以明令禁止;最后是降低每股股本金額,是指通過降低現有股份的每股面值金額來達到減少注冊資本的目的的一種減資方式,這種減資方式主要適用于面臨嚴重虧損即將注銷的公司,在該種情形下這種減資方式一般不會受到債權人的阻撓。
對債權人保護應當在立法上進行更為周延的設計,結合實踐中常有的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本文認為應當從明確公司減資通知義務、明確債權人保護范圍和建立瑕疵減資下公司與股東雙重責任承擔機制三個方面加以完善。
1.明確公司減資通知義務。公司減資會直接影響到債權人利益,其中,公司以公告作為通知債權人的方式是損害債權人利益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點在很多案例中都有所體現。《公司法》原文規定:“公司減資要在自決定作出之日起10日內通知債權人,30日內于報紙上公告,債權人在接到通知書之日起30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之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擔保。”此時公告的方式應當理解為是直接通知債權人的補充方式,因此,應當立法明確說明公司減資應當以直接通知債權人為首要方式,在無法直接通知債權人的情況下才能夠適用公告的通知方式。另外對于公告的形式也應當加以明確,以保障公告能夠達到有效通知的效果。
2.將或然債權人納入債權人保護范圍。債權人保護范圍問題主要是針對是否保護已形成債權基礎的或然債權人。[5]已形成債權基礎的或然債權人是指在公司減資之前已經產生了債權的基礎原因事實。對于該種債權是否應當囊括在減資程序中的債權人保護范圍之內,學術上存在兩個不同的觀點,第一是認為或然債權人與公司的債權債務關系在減資時尚未明確,不應當享有與已然債權人相同的權利,公司在減資時并不直接影響或然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公司也無需對或然債權人承擔通知義務,股東也無需向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雖然債權債務發生時公司尚未減資,但債權發生的原因基礎已經存在,公司減資時應當能夠預料到對或然債權人所產生的影響,應當給予或然債權人相同的保護。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因為債權人是基于公司減資之前的資產狀況與之產生債權債務關系,但是卻要因為公司減資而喪失相對等的追償條件,這對于或然債權人而言明顯是極為不合理的。而且公司減資時對或然債權人的債權狀態也明顯是已知的,此時減資也不能排除可以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可能性。
3.建立瑕疵減資下公司與股東雙重責任承擔機制。公司減資時分為兩種,一種是各股東之間按同等出資比例進行減資,第二種是按照不同比例減資,在按不同比例減資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對股東權利的損害的情形。那么在資不抵債的情形下,股東之間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應當為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有觀點認為一般情況下公司瑕疵減資也屬于股東不當出資的一種表現形式,應當依據《公司法》的規定由股東承擔連帶責任,但當公司減資程序是由控股股東作出,且其他股東權力受損的情況下,要求全部股東均承擔連帶責任不符合股東平等原則。但該觀點筆者并不贊同,公司減資與債權人追償分別屬于公司內部行為與公司外部行為,作為善意債權人,要求其在追償的同時區分不同股東賠償義務難度過高,因此出于對善意債權人的保護,應當由股東無差別地承擔連帶責任,各股東之間可以在作出賠償后向過錯股東進行追償。
為了應對債權人通過公示內容了解公司實際資信狀況存在障礙這一問題,我國必須在制度層面做好完善公司信用體系的相應措施。首先,必須確保公司公示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完整性,公司所公布的信息必須能夠完整地體現出公司的實際資信狀況,并且依據公司內部對于公司資產所做出的變動實時更新。另外,除了原本應當公示的內容之外,公司還應當公布可能影響債權人利益的其他內容,如公司增減資產、公司經營狀況的重大變動等。其次,要建立公司信息公示內容的審查體系,以確保公司公示內容的真實性,并輔以相應的懲戒機制。最后,要建立便利債權人查閱公司信息的途徑,原有的信息查閱體系并不能夠完全地保障債權人的知情權,政府應當搭建針對不同信息的信息公示平臺,以改變原有的只能通過公司主管部門設立的信息查通渠道查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