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品南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教育對象是有生命的個體。這意味著,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并非工業流水線上工人與零件的關系,而是有靈魂的、成熟的大生命對另一個有靈魂的、不斷生長的青澀的小生命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青澀生命的成長,既要施教者為其引導規定的方向,也需為其保留獨特的自由。沒有什么能比目睹一群生命的共同成長更能令人歡欣雀躍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要使每一個生命尋找到自己獨特的成長方式。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這是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煉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工作的重要成果。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五育并舉”“構建全面培養體系”,這是對素質教育內涵和實施方略的新發展,要求教育者更全面準確地把握新時代學校育人方式轉型的戰略布局和基本方略。2021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育人規律,深化改革、以評促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辦學質量。
綜上 所述,“新 課標”“新 教材”“新 高考”的統籌推進是當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的基本圖景,凸顯了高中課程的高質量建設和有效實施的必要性。為此,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致力于辦學形態和育人方式轉型,著力把課程建設與教學變革作為關鍵要素,嘗試以系統理念重構學校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和管理壁壘,超越單項探索,超越知識點教學,統籌考慮課程、學習與環境的整體融合,進而滿足學生充分主動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育人方式轉型變革。
為回應當下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學校在傳統辦學形態的基礎上,對新型育人方式進行實踐探索,具體表現在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教學變革和綜合評價創新三個方面。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從“課程統整”走向“課程融合”。“課程統整”是從學生的修習方式和課程功能入手,統整學校課程框架,形成基礎類、綜合類、特色類三大課程系列。
而“課程融合”則打破學科界限和三級課程界限,以學習者為中心,聚焦學科融合和跨學科融合,促發各學科知識之間有意義的關聯,透過學科間的互動、影響和滲透,構建一個基于學科課程,又超越學科課程的“大課程”系統。“大課程”系統由“必修課程”和“研修課程”構成。其中,“研修課程”主要包括以學科為基點的學科內融合課程、跨學科融合課程、超越學科的主題融合課程。如德育主題融合課程等,重塑了學校課程的整體形態,為全體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課程選擇,滿足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在育人方面,學校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凸顯品格提升工程、勞動教育、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體育、藝術教育等課程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以課程融合的思路,統籌各學科和各項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各門學科、各類實踐活動蘊含的德育因素,構建校本化的綜合課程,進而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員育人的目標。
在教學方面,學校以“批判性思維教學”為統領,在語文、政治、物理、英語等學科開展了批判性思維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教學改革,培育學生批判精神和創造性思維,構建適合高中學生學習的批判性思維邏輯體系;以學生為中心,把“聚焦關鍵能力、推進深度學習、尊重生命成長”作為課堂變革的主旨,以此為抓手推進從“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再到“生命課堂”的升級。
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積極探索學業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學分制管理、項目制量化、制度化支持(如導師制、學長制、合作制、免修制、自管制)、特色化活動(如生涯規劃展評、杰出學生評選、社團考評制、校長面對面、義工活動等),豐富學生生活體驗,引導自由、自主、活潑地展現自我,著力構建一個指向全人發展,面向學生全體、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機制,發現與發展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支撐其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實現從“關注知識”到“關注生命”、從“關注學科”到“關注育人”的價值轉型,使評價成為學生學習、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
菁菁校園,是生命勃發的園地,是精神生長的家園。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厚植生命成長沃土,讓學生在豐富體驗中自然生長,努力將校園建設成全人教育的實驗田、個性發展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