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薇 胡志剛 劉能飛
1.四川警察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通江縣公安局壁州派出所,四川 通江 636700
2020年2月17日,一段關于民輔警在某檢查執勤點對執意闖關的男子連續發問“你服不服”的短視頻在網絡瘋狂傳播并引起廣泛關注。事發后,網絡上出現不同聲音:一種是表示支持和理解警察:“基層工作人員連續工作20多天,沒日沒夜風餐露宿,工作強度和壓力很大,很容易情緒失控。設身處地想一想,互相體諒”“非常時期必須非常對待,目的是保護大家的安全,公安協警也是超負荷運轉的,焦慮、沖動也是不得已”;一種是批判和指責警察:“在烏紗帽的壓力下,有效的極權也往往演變成對普通人權的行政碾壓”“這個警察不是人民警察”;也有不少理性網友表示:“先別評論!先別評論!先別評論!事情的前因后果都不清楚”“掐頭去尾的,坐等真相。”
2020年2月18日,當地公安機關迅速做出回應,對民輔警行為定性為“不理性、不文明,并依規依紀進行處理”。2月18日,公安部再次強調“全國公安機關和廣大公安民警要堅持依法履行職責,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嚴禁過度執法,粗暴執法”。
該事件引發輿論的關注,其焦點之一就在于當事民輔警執法行為是否過度。判斷警察執法行為是否過度,首先應明白何為警察執法的“度”?度,引申為標準。在哲學中,度是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關節點、臨界點。警察執法過度是指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超過了某個界限、邊界和限度。筆者認為,這里的“度”指的是法律。法律是警察執法的底線,一旦警察執法違反法律,就越過了邊界,根本上過度;其次,“度”還指限度、程度,包括執法的力度和公眾的接受程度,如果當警察用一個明顯過重的執法手段去制止一個明顯輕微的違法行為就會“用力過猛”,不合比例,公眾會難以理解和接受,不符合人之常情。警察執法一旦過度,就有可能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涉嫌違規、違紀甚至違法,同時引起公眾的不滿。
警察執法的度就是要合法、合情、合理。合法是界限、邊界,合情、合理是限度,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有時候合法不一定合情、合理。所以在《公安機關執法細則》中明確要求“公安機關及其民警應當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依法處理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活動中、每一起案件辦理中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在《關于深化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到“深化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在整個公安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地位,要以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為總要求”“完善執法制度機制方面,細化執法標準和指引,為公安民警提供健全、完備、可操作的執法指引”,提升執法主體的法治思維養成教育和現場處置、調查取證及警械使用等方面依法履職能力。因此,警察執法的度又具體表現為依法、規范、理性、文明、平和,警察在執法中理應努力做到制之有衡,行之有度。對此,警察現場執法的度應該包含三個層面:
依法執法是底線、紅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四條規定“人民警察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活動準則……嚴格執法”。警察的一切執法行為必須來自法律授權,尤其是現場執法中,更應做到執法主體合法、執法程序合法、有理有據,才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現場。警察在現場執法中的“度”直接表現為使用強制力要符合法律規定、等級和比例原則,即必要且合限。首先是“必要”,即不得不,強調警察執法的合法性。警察無論是使用語言控制還是武力控制,都應依法進行。根據《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現場制止違法犯罪行為操作規程》的規定,公安民警現場制止中依法可以采取口頭制止、徒手制止、使用警械制止和使用武器制止等相應的措施和手段,警察采取措施時,應考慮行為的性質、危害程度以及執法相對人的反抗程度,由輕至重、逐步升級。其次是“合限”,即警察執法的恰當性和比例原則。“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為原則,不得超過必要限度”,意味著警察采取處置措施是為了制止其違法行為而非其他。如果低一級的措施足以制止,就應當盡量避免使用高一級措施。本案例是典型的“非暴力”“死纏爛打”語言糾纏行為,尚未存在現實的暴力行為但又有暴力抗拒升級的可能,因此警察應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控制措施如語言控制或者較低程度的徒手控制依法進行告知—威懾—警告—傳喚。當違法行為人停止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明確表示服從、配合后,適時調整處置措施,把握好執行的強度。
文明執法是外在形式。文明執法是對依法執法更高、更理性的要求。既體現了對執法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尊重和保護,也體現了社會進步對警察執法素養和能力的更高要求。隨著法治社會建設的深入推進,群眾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對警察執法要求越來越高。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執法流程規范化,做到嚴格執法,依法履職;執法效果符合社會價值取向,這才是真正的文明執法。其核心要義是“規范化執法”,因此依法執法、規范執法就是最好的文明執法。除此之外,還強調警察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在執法中要堅決避免粗暴和不文明的言行舉止。文明執法也是塑造警察良好職業形象的保障。
情理執法是內在智慧。情理之度指的是警察文明執法的溫度。警察執法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溫度;既要講法律,又要講人心。警察執法需要智慧,在剛與柔之間,在法與情理之間尋求平衡。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法治、公平、正義的需求,在執法中,融法、理、情于一體,把打擊犯罪同保障人權、追求效率同實現公正、執法目的同執法形式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實現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提高公安機關的執法公信力。
法治之度、文明之度和情理之度,就是新時代警察執法需要平衡的度,三者是有機整體。法治之度是基本要求,文明之度是執法素養,情理之度是執法的價值取向。[1]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要把握好三個“度”,努力做到執法目的、執法方式、執法手段、執法效果的整合和優化。
1.語言過度
有網友說“你服不服?”這句話“簡直喊出了‘黑老大’的氣勢!”“警察是土匪嗎?”周某不服從警察規勸、反復糾纏甚至誣蔑警察徇私舞弊,長達4分多鐘。當周某轉身離開,又抱怨好幾句“奇怪”。“奇怪”一詞在此處帶有明顯挑釁、不服氣的意思,于是該警察要求周某解釋“啥子叫奇怪?”“你給我說清楚,什么是奇怪。”雙方你一句,我一句,聲音越說越大,語速越說越快,越說越生氣,越說情緒越激動。隨即警察使用警械將周某控制,又連續發問“服不服”,這句話從語氣、語調看明顯帶著情緒,是比較典型的情緒化執法行為,警察在執法現場未能有效規范告誡和控制語言,的確有失妥當。
2.動作過度
事件中的警察采取的控制措施明顯存在三個失誤:一是采取控制措施的時機和理由不恰當。很多網友質疑警察僅僅是因為周某“嘴碎”說了幾句“奇怪”,就對其使用警械控制,很不妥當。事實上,一開始周某執意闖關、不服從命令的行為就已經構成阻礙執行公務的行為,如果警察以此為理由而對其進行威懾和警告,才是名正言順。二是控制措施動作不規范。警察將周某摁倒在地后,幾次用警棍指著他的臉,“騎”在周某身上十幾秒發問,更是被個別網友解讀為“被警察騎在胯下逼問”。三是控制措施不果斷。整個過程中,警察語言溝通約4分多鐘,將周某控制在地后,沒立即帶離現場,倒地的時間又維持了2分鐘左右,整個動作不夠干凈利落。
在該事件中,警察依法對周某采取了語言控制和較低層級的警械控制,沒有違背法治之度。但是在執法語言、執法動作規范、情緒控管上的確存在瑕疵,明顯帶著一絲情緒,違反了文明之度。再加之警察持續發問處于攻勢質問的地位,周某被動應答,造成了一種警察“強勢”、執法對象“弱勢”的錯覺,讓很多網友心理上難以接受,違反了情理之度。
1.重壓之下的情緒難控
在特殊的時期下,當地市民通行均要攜帶有效證明。民輔警在檢查站已經連續工作多日,且每日都是24小時持續執勤。據悉他們是從其他崗位下班后,又直接抽調過來加班的,已經非常辛苦。視頻中警察提到“公安機關都給你下話了,你還是不聽”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一線警察的辛酸,警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公共安全。特殊時期,一線警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精神、精力已經達到臨界,在當事人反復糾纏和污蔑下,“奇怪”二字成了壓垮警察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網友們在接近2個月的“封閉”中已經被“憋瘋了”,堅持不住了、心里很不舒服,幾句“服不服”,也許引起了廣大網友曾被訓斥過的經歷的共鳴,至此,輿論的抨擊聲一浪高過一浪。
2.在場人員之間缺乏默契
事發檢查站的執勤人員除了警察還有其他政府工作人員。為什么被輿論指責的只有警察?其他人卻安全地置身事外?從始至終,鏡頭下只有警察,鏡頭背后的人一直“安靜”錄像。警察在處置,可是現場其他工作人員,無人站出來制止周某的闖關行為。鏡頭下,警察的“動”和其他人員的“靜”一對比,更是加劇了網友對警察執法的批評。事件中的民輔警均從警多年,經驗十分豐富,其中民警是剛從異地調回來不久,和輔警是新搭檔,兩人之間缺乏一種“軟硬兼施”的默契,也就是警察執法中的智慧、對火候的把握。就如同在生活中,兩人發生爭執,如果同伴能從中予以“勸架”,或許沖突就不會升級。
3.關于“度”的衡量標準模糊
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民意”對警察執法的巨大影響。在此事件發生前不久,某地某小區業主也因不配合檢查而強闖小區,被小區保安當場打暈。網絡上對此卻難得一片叫好聲。相似的原因,事件中的警察并沒有使用暴力,結果卻被網友施以網絡“暴力”。警察執法真的可以有一個固定、完美的標準嗎?對警察執法行為的評價可以隨心所欲嗎?當下,警察執法“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的“定調”和輿論的民意走向。《公安機關110接處警工作規范》中提到警察要“依法妥善處置”,依法尚有法律標準,可“妥善”二字講的確是執法的情商、智慧和藝術,難以具體化,很多時候也容易成為追責的萬能膠。沒有標準的標準只會讓一線警察無所適從。
網絡時代使得警察執法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警察在鏡頭下執法,每一步、每一個細節都會被無限放大和解讀。法律是衡量警察執法的標尺,但情理卻是群眾評價警察執法的標準。警察執法不僅要講究法律效果,還要重視社會效果。一味地硬性刻板的“嚴格執法”很可能引發公眾的不滿,帶來更多的問題。警察執法要努力把握情理法三者之間的平衡,做到心中有數、執法有度,才能應對鏡頭下執法帶來的各種不確定。
“以人民為中心”是警察執法的核心價值所在。警察執法要講法律、講人心、講情商。只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才能自覺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地執法。警察在執法中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群體,不僅有犯罪分子還有一般違法分子。警察執法不僅僅是處罰還有批評教育,尤其是對于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應該迅速平息或事后靈活地處理。該事件中,男子回答“服了,我錯了”之后,如果警察立即停止使用警棍,把男子拉起來帶離現場后進行批判教育,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警察應該進一步轉變執法理念、改進執法方式,增強執法素養、提高執法水平。
公安部在《全國公安機關規范執法操作指引》中強調:“面對辱罵等情形,警察要保持冷靜、不受干擾、繼續執法,不能與執法對象對罵。”警察職業的特殊性往往會面臨很多消極情緒,在執法現場負面的情緒往往會變成危及警察安全的潛在隱患。但在重壓之下更要平和心態,才能理性執法。網絡時代下的執法安全,不僅僅是指警察的人身安全,更包括職業安全和輿論安全。警察在執法中要時刻保持“自知”和清醒,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清楚自己的情緒弱點,有意識的通過訓練、隊友的提醒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被執法相對人、周圍環境所影響,更不能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很多時候,警察執法中的語言不當、行為不當直接來自自身情緒的失控。重視警察的情緒管控能力和提高警察的警務戰術技能同樣重要,公安機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有針對性地提升警察在執法過程中的情緒管控能力,有效地促使警察與這些負面情緒和解,把握好情緒的總閥門,才能有效避免類似問題。
現場執法過程中,警察的語言控制能力非常重要。簡明、清晰、規范的法言法語更具威懾力和震撼力,能體現警察執法權威,而常用的溝通語言更容易被群眾接受和理解。[2]警察要根據現場氣氛和情景,巧妙使用溝通語言。尤其是在執法沖突現場,更要妥善使用語言避免沖突、化解矛盾。
警察先告知男子警察身份,解釋清楚緣由:“我們是某某派出所警察,正在執行某縣政府的*號文件。現在是**事件一級響應,因為你的通行證已經失效,請你配合。”勸說無果,男子執意不聽勸告、繼續糾纏,警察可以通過加重語氣和反復強調,通過具有威懾性的語言升級控制:“再次重申,你的行為涉嫌阻礙執行職務,請立刻停止,希望你配合。”這樣就表明了警察“先禮后兵”的程序和態度。如果男子仍不配合,警察威懾無效,可以升級發出警告:“因你拒不配合,現在依法口頭傳喚你!”這樣的執法語言層層升級,充分將警察的執法行為提升到“仁至義盡”的高度,最大限度地獲得群眾的理解,減少誤解。警察要熟悉和牢記各種規范用語,表達時準確、清晰、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一步一步地根據規定程序升級。
執法現場的權威絕不在于音量大、語速快,而是以理服人,在使用溝通語言的時候要做到文明用語,戒除臟話、俗話、外行話、狠話、方言等習慣用語,不留瑕疵、不留把柄。如果警察將“你服不服?”換成“你執意闖關和污蔑警察的行為,已經涉嫌構成妨礙警察執法,現在依法將你帶離,你明白嗎?”這樣會不會更好?義正詞嚴、有理有據、理直氣壯讓執法相對人感受到警察執法的權威,比循循善誘的引導和針鋒相對甚至歇斯底里地爭吵和怒吼更能體現出警察的文明素養。
語言運用干凈利落,慎用連續發問的形式。事件中,當周某離開時,雖說了幾句“奇怪”,嚴格講,這句話不算違法,不能處罰。當周某被壓倒后,警察問“你服不服?”是出于現場控制而不是非要周某必須立即給個說法。當警察連問三次后,周某認錯回答“我服了”,這時,警察就不宜再繼續發問,避免出現“得饒人處不饒人”的錯覺。如果這時,警察停止發問換成“既然你知道錯了,就起來到旁邊想清楚錯在哪里,你要明白,警察執法時為了大家的安全,是為了你和大家生命健康”,隨即將周某帶到旁邊檢查篷,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執法中,語言控制要簡潔、凝練,控制動作要干凈利落。
警察現場執法中的隊友之間的默契和配合非常重要。隊友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彼此的配合、信任尤為重要。熟悉隊友,知曉彼此的長處和短處,在語言上、性格上、行動上互補,現場要會看、會聽、會配合,是遇強則強還是軟硬兼施?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還是兩個都“硬氣”?這些都需要具體環境、氛圍來決定。當現場氛圍不太好的時候,就要講規范;當現場環境比較好的時候,要講氛圍。隊友之間通過磨合,成為凝聚力更強的團隊。
評價警察執法,不能一味要求警察該怎么做,媒體也要管好輿論,網友要管好自己的話語權。涉警輿情,往往一點就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對網友太過“縱容”。如果輿論對妨害警察執法的違法行為,對違法犯罪嫌疑人過于包容,是對警察隊伍最大的傷害,最終,當所有的警察都因為“害怕背責”而不敢果斷執法,無奈選擇“下跪式執法”“逃跑式執法”的時候,我們終將自惡其果。
如果一味地向“民意”妥協,也護不住警察的權威。一句“投訴”“不滿意”“不規范”就可以把責任全部甩鍋給警察,這樣的做法,只能損害警察執法的權威,傷害警察的感情。公安機關應該拿出責任和擔當來主導警務行為的評價標準。合法合情合理地執法,零容忍輿論的污蔑;對不合法的執法,依法追究責任;合法但是不合情理的執法,更需要領導的擔當和反思。批評指責過后,更應該去思考,該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警察情緒的培養,避免下一次的錯誤。《公安機關維護人民警察執法權威工作規定》中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不應當受輿論炒作”這句話不應該只是一紙空文。落實維護人民警察權威,要從客觀、公正地對待涉警輿情和主導涉警評判標準開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愛護警察,從尊重警察執法、客觀公正評價警察執法行為做起。嚴格依法執法,是警察執法的護身符。無論是警察、當事人還是網友,只有濾除情緒,才能達成更多的法治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