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標 覃婕燕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4
隨著我國法治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治安形勢總體較好,但是部分暴力犯罪的案例仍然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安全與穩定,尤其是一些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犯罪,嚴重威脅了公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務必引起高度重視。監獄是對暴力型罪犯實行懲罰和改造相結合,并將其改造成為守法公民的刑罰執行場所,在暴力型罪犯的改造過程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暴力型罪犯的改造質量直接影響著監獄的教育改造工作,而且關系著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暴力犯罪的心理及行為特征,充分發揮教育改造的作用,正確引導促其心理良性轉化,達到改造這類罪犯的目的,以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的產生。
對于暴力型罪犯而言,大多是依據暴力犯罪的基本形態和內涵來界定,并以暴力方法、手段作為罪犯類型的主要劃分標準。從犯罪學的相關理論分析,所謂的暴力犯罪,主要是對社會上各種犯罪現象中那些具有暴力行為特征犯罪的概括,如故意殺人、搶劫、傷害、強奸等以暴力為基本特征的犯罪行為。無論在立法實踐還是在司法實踐中,暴力犯罪都是一個較為常見的犯罪形態。從刑法理論體系來看,暴力犯罪的具體行為表現為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行為主觀上更多表現為故意性和目的性。總體來看,目前暴力犯罪案件主要有三種具體形態:一是犯罪嫌疑人通過暴力或脅迫的手段,對被害人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二是犯罪嫌疑人通過暴力手段對國家及公共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三是為獲取某種利益或滿足某種欲求而對他人人身及財產采取的暴力侵害行為。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暴力型罪犯,是指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實施犯罪行為,依法被判處刑罰,正在監獄關押改造的犯罪分子。一般來說,暴力型罪犯也是重刑犯,具有刑期長、刑罰重的特點,這類罪犯惡習較深,反改造意識強烈,需要層次、心理水平普遍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偏低,所以入獄后常常表現出心胸狹隘、暴力傾向明顯等特征,增加了監管和教育改造工作的難點。
首先,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暴力犯罪主要涉及到一些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案件類型。針對這部分案件類型,被害人可以在特定情況下采取防衛措施,因防衛行為導致的不法侵害人傷亡,屬于正常的防衛行為,并在相關刑法解釋當中對這些暴力犯罪作出了處罰規定。具體而言,《刑法》分則中關于暴力犯罪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情形:1.按照我國現有的法律制度體系,暴力手段成為該類型犯罪主要的構成要件,例如殺人、強奸、綁架、搶劫等情節較為嚴重的暴力案件。2.盡管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當中,對有關暴力犯罪的具體罪名并未作詳細的劃分,但是在具體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可以依據嫌疑人的主觀故意及暴力行為特征來對該犯罪類型進行定義,其中包括武裝叛亂、暴亂罪、劫奪被押解人員罪、暴動越獄、聚眾持械劫獄罪、強迫他人賣淫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3.按照我國《刑法》的第一百二十條、一百五十七條、二百三十八條、二百零四條、二百四十一條規定,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走私,非法拘禁,拐賣婦女兒童,都屬于情節特別嚴重的暴力犯罪行為,應當進行從重處罰。
其次,公安部于1991年1月16日專門印發《嚴重暴力案件立案標準》,明確指出犯罪分子基于主觀故意,通過情節嚴重的暴力行為,采用強烈殺傷力、破壞力的犯罪工具或危險方法,對公民的人身安全、生命財產及公共安全利益造成危害的案件,均屬于嚴重暴力案件。具體包含以下情形:1.劫持飛機,劫持船舶,劫持火車、汽車的;2.持軍用槍、獵槍、運動用槍(不含氣槍)或仿制的上述槍支進行殺人、搶劫、強奸等犯罪的,搶劫軍用槍支的,武裝走私、販毒的;3.在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過程當中,攜帶存放劇毒、易燃、易爆品并引發爆炸火災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公共利益損害的情形;4.在駕駛機動車的過程當中,出于主觀惡意情形,引發交通案件,造成其他人員傷亡或對公共利益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和損害;5.主要針對部分政治事件和行動,出于某種政治目的,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挾持重要的黨政機關領導及家屬;或與國家司法及警務人員形成對峙和沖突的;或攜帶易燃、易爆物品或持槍搶劫挾持相關人員的行為;6.盜竊槍支、劇毒、易燃、易爆及放射性物品,導致案件危害公共安全及利益形成情節較為嚴重的案件;7.在公共水井水源及食品當中投放劇毒及有害物質,威脅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8.犯罪分子自身具有主觀犯罪動機和意愿,采用劇毒、易燃、易爆及放射性的化學制劑等,造成其他人員傷亡;9.其他行為應立為嚴重暴力案件的。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基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于2010年2月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對人民法院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如何處理社會危害大、罪行十分嚴重以及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的被告人,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對于罪行特別嚴重的犯罪分子,該重判的要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要堅決依法判處死刑。[1]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9月下發《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2]2021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印發《關于加強減刑、假釋案件實質化審理的意見》,要求嚴格審查反映罪犯是否有再犯罪危險的材料,綜合判斷罪犯假釋后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險性。
大多數暴力型罪犯由于自身認知水平低下,對事物的理解偏激,不能對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很多人把責任推向社會、他人,甚至是被害人,因而缺乏罪責感。他們對國家相關的法律政策了解也并不深刻,其行為大多存在不成熟或者歪曲的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其思想意識缺乏道德及倫理體系的制約,再加上其后期的社會經歷造成了其在某些方面的認知存在偏差,無法對事物的客觀進行整體和正確的認識。因此,在實踐中大多數的暴力型犯罪分子對很多社會不公正的現象具有較為偏激的認知和不正確的態度,無法直面生活當中的挫折,由此造成了極大的憤怒,從而選擇報復社會。服刑期間,這類型的罪犯主要有以下表現行為:一方面,罪犯在主觀意志和欲望得不到滿足,具有較強的挫敗感和憤怒心理,多數的暴力型罪犯都無法對自身的行為擁有良好的認知,遇到問題不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尋找原因,如果不能夠及時地進行疏導,則會導致暴力型罪犯采取很多消極的行為,例如心懷怨恨,認罪悔罪意識淡薄,平時行為散漫,自律性差,嚴重缺乏接受改造的動力。另一方面,由于他們長期以來缺乏正確的認知和正常的人際交往,所以思維方式都較為片面,所以在服刑改造中時好時壞,反反復復。在改造過程中,他們不畏懼法律和監獄環境,犯人角色意識淡化,入監后就“打碼頭”,仍然為所欲為,爭強逞能,拉幫結伙,甚至排斥攻擊其他犯人。
在暴力型罪犯中,其自身的情感層次較為低下,長期保持著一種較為冷酷自私的性格,無法與他人真性情的相處。在這種長期不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之下,很容易產生偏執的心理狀態,甚至會出現一種極為自私和損人不利己的認知。由于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這類罪犯大多性格孤僻,行為和手段顯現出較強的暴力傾向,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通過理智來思考問題。此外,這類型罪犯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過于復雜和活躍的人際關系,在不得已參與集體改造活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再加上這種長期的不滿得不到有效釋放,因此常常無法抑制自身的沖動而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甚至在獄內產生自殺、暴力脫逃等事件。例如,少數罪犯因惡習較深,對嚴格的監管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對勞動改造和民警的管理教育持抵觸的態度,甚至采取公開頂撞和無理取鬧的過激行為。
筆者經過調研發現,在長期物欲膨脹的心理驅使下,暴力型罪犯對物質享受的欲望都比較強,導致其內心嚴重畸形,大多依靠物質享受來獲得滿足,從而導致其主觀情緒極易波動。一旦自身的物欲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過激的行為,甚至會為了追求物欲而采取很多不正當的行為。此外,暴力型罪犯自身會存在一種反社會意識,這種反社會意識與傳統的反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差異,有時候并不是直接通過暴力行為顯現出來,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出較為正常的狀態,無論與家人還是與親朋好友同事相處都非常正常,甚至嚴于律己,遵紀守法。但是在某種情況下,其會通過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身需求,思維易走極端。甚至還有一部分罪犯在入獄改造期間仍然無法準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后果,常常夸大自身犯罪的客觀原因,在長期監獄改造生活中,自我的物欲難以得到滿足,只能通過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壓制這種內心的不滿。所以,在監獄服刑改造期間,他們無法通過正確的認知來轉變自身的態度和產生悔過之心,總是將自己遇到的挫折和不幸歸咎于他人。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暴力型罪犯甚至通過積極改造來獲取干警的信任,從而達到減刑的目的,但實際上這種假意行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認罪悔過,其在重返社會之后,很容易再次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暴力型罪犯群體是監獄內接受懲罰和改造的特殊罪犯群體,從社會治理管理層面看,暴力型罪犯能否改造成功并順利回歸社會,對于消除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維護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結合暴力型罪犯的心理行為特征,有針對性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改造方案。
監獄民警在暴力型罪犯的教育改造過程中應當發揮監督和引導作用,既要貫徹落實相關的監管制度,嚴格依照相關法律、監規來開展改造工作,還要密切關注暴力型罪犯在服刑期間的具體行為表現。由于暴力型罪犯具有較為嚴重的危害性和攻擊性,所以在看押和管理過程中必將面臨多種因素的影響,監管難度亦會加大。因此,一方面,監獄民警應加強對國家相關的法律政策的學習,通過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使他們遵守監規、服從管教、認罪服法。無論是暴力型罪犯的日常看管,還是對罪犯減刑假釋及獎懲的執行,都需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另一方面,應嚴禁打罵體罰罪犯,要通過一種積極文明的方式來改造暴力型罪犯,尊重暴力型罪犯的人格尊嚴,樹立公平公正文明執法的良好形象。同時,在監管過程中應主動深入了解暴力型罪犯自身的情感和性格特點,將依法嚴格管理與以理服人相結合,管理、教育都要以理服人。不可否認,由于多數暴力型罪犯情感易于沖動,容易產生偏激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要采取一些個案各管、因材施教的模式來積極防范。例如,細心觀察罪犯的言行舉止,準確掌握罪犯的各種信息,尤其是對其家庭情況要密切關注,一旦發現危險因素,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化解。
由于大多數暴力型罪犯的情緒容易激動,容易產生偏激的情緒,所以在改造暴力型罪犯的過程中,要采取恰當的管束方法,充分發揮管理的感化作用,避免通過正面沖突的方式導致矛盾不斷激化。一是突出“自律向善”的主題,針對暴力型罪犯的特點,應當對罪犯進行系統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通過啟發疏導與情感交流相結合的方法來解決他們的思想意識問題,在堅持相關原則和流程的基礎上,將教化與感化融合,以批評教育為主,情感感化為輔助,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其犯罪行為。二是表揚鼓勵與批評勸誡相結合。對罪犯的思想行為,干警要隨時掌握并通過個別談話等形式,迅速給予信息反饋,使其進步思想和行為得到鞏固發揚。既要嚴格管束,也要適當的通過情感來教化暴力型罪犯,有效地改變暴力型罪犯不良的習慣和行為。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向暴力型罪犯宣講國家有關法律政策,推動暴力型罪犯參與監獄內多種的教育活動,同時增進暴力型罪犯與家人的關系,進一步鞏固改造的效果。三是將勞動競賽結果納入暴力型罪犯勞動考核獎分體系中,激勵罪犯積極參加勞動改造、積極學習各類職業技能,這既有利于提高罪犯勞動改造質量,又能幫助其刑滿釋放后更好地適用社會。
改造罪犯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以完善其自我調控體系,消除或者降低他們的暴力傾向。筆者認為,為暴力型罪犯創造良好的改造氛圍,可以影響罪犯的改造情緒和身心健康。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文化熏陶和環境約束,提高罪犯的自控力。監獄文化是監獄在執行刑罰、改造罪犯的長期實踐中形成,并能為管理人員和服刑罪犯所接受的穩定的思想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模式。不同監獄的犯罪之所以會出現較大的心理、行為差異,是因為他們生活的改造環境不同。所以說,監獄文化是提高罪犯矯正效應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們應為暴力型罪犯創造良好改造環境和文化氛圍,使其在認罪悔罪中樹立正面的改造信心。例如,開展豐富多彩的監獄文化活動,逐步引導暴力型罪犯積極地參與到文體娛樂活動當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控制能力。同時,為暴力型罪犯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罪犯能夠不斷完善自身的修養,從而轉變自身的價值觀念。二是創建良好的罪犯改造集體,凈化改造環境,要讓暴力型罪犯深刻地感受到良好的群體改造氛圍,讓他們在良好的環境熏陶下,在榜樣的帶動下,讓暴力型罪犯充分的融入集體大環境當中,逐漸向改惡向善的方向轉變,從而達到安定的狀態。三是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增強罪犯的自控力。暴力型罪犯缺乏自控力,易受外界刺激而失控。因此,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環境,幫助罪犯正確進行自我評價,同時發揮罪犯群體互相制約、互相監督的作用,有利于增強罪犯的自控力。[3]
大多數的暴力型罪犯因刑期較長,必然在監獄中生活很長時間,長期監禁會使他們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因此,做好暴力型罪犯的情緒管理工作,使他們平穩地進行改造,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監獄民警應當關注可能引起暴力型罪犯情緒變化的各種因素,如身體狀態、與家人的關系、與他犯的關系、勞動狀態等方面出現的異常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可進行心理干預。[4]其次,在對暴力型罪犯進行改造的日常活動中,還應充分發揮監獄心理矯治工作的作用,強化對暴力型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讓暴力型罪犯接受專業的心理教育和治療,促使其養成積極的性格和堅強的品質,幫助他們建立與其他服刑犯之間的信任,這樣才能夠循序漸進地了解暴力型罪犯靈魂深處的認知和理念,培養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減少暴力型罪犯與監獄管理的沖突。最后,從性格方面入手,轉變其固執、偏激的自我意識,讓其通過理性的方式來思考,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例如,可以從生活小事方面進行幫助和引導,即通過一種溫和、理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可以不斷地促進罪犯之間的團結、協作,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和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樣才能使暴力型罪犯的改造活動平穩有序地進行。
綜上所述,在對暴力型罪犯進行教育改造過程中,需要面臨多方面的因素,改造難度較大,并且不同案件的暴力型罪犯,無論從心理方面還是從行為特征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要立足于暴力型罪犯自身的心理及行為特征,通過深入了解其生活環境和社會經歷等多個方面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制訂出有效的改造對策。應當指出的是,對暴力型罪犯的教育改造不僅要立足于現有的監獄改造政策,還應積極吸收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改造因素,更好地為暴力型罪犯提供良好的改造環境和氛圍,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改造觀,發自內心認罪悔罪,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