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詩瑤
中共阜陽潁東區委黨校,安徽 阜陽 236000
依法監管企業的經營狀況,其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的實施機制,按計劃進行工作。營商環境是企業進行經營與投資的載體,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適時地進行優化。各職能單位要積極推動全面依法行政,形成規范的市場秩序,指導各企業合理、標準化地參加市場競爭。而建立健全完善的法治監管體制,要從優化營商環境、優化政務環境、加強企業監管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在各方面達成法治化管理和監督,營造良好的運營與市場競爭氛圍。在這一要求下,相關單位要制定合理策略,在營商環境優化和法治化管控上發揮技術和環境要素等,從而達到期望的監督效果。
法律制度是規范現代市場經濟運作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形成公平、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基本途徑。營商環境是指在準入、在生產和運營中,所有的外在因素和一切影響因素的總和。一個健康、透明的營商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也可以推動當地的市場經濟,提升企業競爭能力。把法制和商業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與法治國家的政策相一致,從法制視角考察我國商業環境的規范化水平;二是可以充分利用法制要素在商業環境中的作用。完善的法治營商環境,離不開完善的法制和法規。法治的營商環境可以有效地限制政府的權力,從市場監督者到服務主體,都要從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角度分析,從而確保司法部門公開、公平、公正地執法,以提高市場主體的法律意識。
法治的內涵主要包括法治理念、法治制度和執行實踐。從法治的角度看,要實現政府的職能轉變,實現依法行政;要加強法制觀念的培育,必須重視社會大眾與市場主體的法制觀念。強化法制意識,增強法制意識,要樹立守法經營的思想觀念,要徹底摒棄“找關系”“有人好辦事”等人治思想,以及其他一些不良風氣。在法治方面,要強化法治,打造出完善的法治營商環境,在市場交易、監督服務中,實現商家守法,公權力公正執法。就實施的實際情況而言,要把法治思想和對法治觀念的理解作為一種行動方式,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市場規則,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讓法制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1]。
在政府為企業提供行政服務的同時,部分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低,存在著懶政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行政機關的依法運作,這大大提高了公私機構的辦事難度。“懶政”并非法律所允許之事,它是在法律上的不作為,是與依法行政相違背的。就那些不主動行動的當地行政人員來說,它缺少內在動力和外部制約。政治利益是影響當地政府官員主動履行職責的重要因素。在內在的驅動力方面,當地的官員大多把成績作為衡量指標,爭取提升的機會。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導致了部分地方官員缺乏政策驅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了獎罰標準,而關于獎賞的條件和原則,并沒有統一的規定[2]。在提拔和使用干部方面,長期以來存在有一些不合理的、不客觀的隱形標準,這就導致了干部的晉升瓶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的解決。就外部的限制而言,其主要體現在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和處罰結果的監管上。地方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時,首先要保證問責制度的健全。保證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結合,在管理和服務這兩個方面取得平衡。
我國的法律在促進和保護商業環境方面存在不足。在現行的地方性法律中,以人為本、立法為上的觀念還不夠健全。一些立法項目過分重視重點領域和外資企業的政策支持,這就導致了對其他市場主體的不公正競爭。在立法中公眾的參與不足,對部分民意咨詢流于形式,沒有意識到立法為商理念的重要性,使得立法落后于社會發展,甚至部分營商環境在市場主體、勞務關系以及社會誠信等方面處于空白狀態。
實質上,優化企業經營環境屬于行政管理問題,要搞好政治生態優化。各地應結合當地的發展特點,以及資源優勢,制定科學的行政管理方式,監督和引導企業合法經營。政治生態無法體現健康性和創新性,是不能有效改善營商環境的。脫離了政治生態的營商環境,會變成無法疏解的死結。所以,對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法律監管,要著力于改善政治環境,重視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健全,構建一套符合實際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3]。
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如果不能以一種有條不紊、標準化的方式進行經營和投資,營造良好的商業氛圍是不可能的。各職能機構在對其業務活動進行監管時,必須處理好管理與服務之間的復雜關系。公職人員必須自覺完善自身的公眾形象,讓監督對象能產生信任和信服感。而在執行法律、法規時,必須做到公正、嚴厲,不能因私人感情或意愿而導致執行不公平。執法部門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良好的職業操守,只有這樣,我們的商業環境才會更加完善。處理好職能部門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對改善營商環境有重要作用,在有關法律約束下,合理地完善營商環境,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將營商環境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科學合理促成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在現有的法律和政策基礎上,推動營商環境的優化,相關組織或人員需要建立動態和現代思維,不被既有的工作程序和規定所限制。要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需要,保障企業經營最優的體制機制是長久之計。建立健全的動態機制,逐步建立法制健全的體制,以有根據、有理論指導的方式進行優化。以法律為指導,優化我國的商業生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我國企業的發展,是促進商業飛速發展,拉動商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加強司法程序的透明度,加強對商業法人參與立法權的保護,有關商業活動的法律規定應當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及時、充分地公開立法資料,擴大公開范圍,不僅在法律規定的在政府公報中公布,還要在相關法律信息網站等公布,還應向各行業協會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見,充分保護利益相關者的立法知情權,對此提出一種可行的途徑,即市場主體和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二是吸納商事主體,特別是對相關行業協會的立法建議和呼吁。“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商業主體是不可忽略的一股社會力量,商事主體的營商滿意度、參與度也是衡量營商環境好壞的軟指標,在商業社會,商業團體發展得比較普遍,行業協會代表的意見是最能反映企業利益關系的普遍問題和要求,從行業協會入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商業組織。同時,可以將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類型的商事代表納入“最佳營商環境”的智囊團,在法治建設層面上,為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提供智力支撐。三是拓展立法參與渠道的多樣化,我們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技術,開辟信息采集通道。例如,可以在公眾號上發表意見,或使用視頻會議軟件,與有關企業代表、通過網絡遠程通信,由行業協會的代表進行。四是建立健全意見反饋機制,以當地政府的法規等形式,對反饋的合理期限、反饋方式、意見的采納和理由、違背反饋機制的法律后果以及運用倒逼機制及時、有效地激勵政府。依法對社會各界(尤其是有關企業)提出的法律建議和意見作出反應,這樣,才能在法律上實現“理性選擇”[4]。
強化行政監督,一是依靠政府內部的監督和管理,二是要充分發揮外部監管的功能,特別是對社會監督的途徑。社會監督在行政監督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優越性,管理費用低廉,觀點更加真實和客觀,特別是政府機關服務對象的意見和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借鑒性,因此,要加強對政府工作的社會監督,政府工作評估機制是政府工作規范和監督的重要手段。《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市場主體和公眾滿意為核心的營商環境評估制度。但是,政府工作的主體是企業,因此,在政府績效評估機制中,評估對象的選擇和內容的設定應與企業緊密聯系。在營商環境背景下,政府工作的評估,其要點包括:第一,是指以公司為主的評估對象,評估的范圍僅限于與企業有關的服務和項目;第二,就評估指標而言,考慮到公司的發展情況和顧客的滿意度,應建立動態調節評估指標的機制;第三,注重評價對象的中立,除政府自我評價、企業外部評價外,也可引進一個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盡量增加評估的精確性和客觀性[5]。
在營商環境行政執法中,政府逐步強化了事前公示、事中規范、事后公開等日常工作。一是要明晰執法主體。我國多地政府已經對執法主體進行了確認和通報,進一步明確了公安機關的執法職權和職責。重點審查、確認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對執法人員的名單進行統一發布。當前的工作重點是加強對執法事務的交接,厘清第一批移交事項的權力和責任清單,建立和完善權力清單的動態調節機制,實施執法人員的資質管理體系,保證執法人員的工作資格。二是要對行政執法進行規范。推進執法決策的法制審核、執法過程的記錄和處罰結果的公開。編制和完善政府行政決策事項的清單。嚴格執行行政執法程序,制定統一的行政處罰裁量標準,將具體功能細分,對各個功能進行獨立設置。三是加大執法力度。以開展司法檔案評審活動為載體,推進行政執法和監察規范化。
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一種信用經濟,一個區域的社會信用程度,將直接關系到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與活力。政府的誠信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的社會信用。在新時代,我們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各級政府在指導和協調方面依然扮演著復雜的角色,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前提下,加強政府的誠信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要提高政策的穩定性,要增強領導干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擴大信任保護的適用范圍,對“新官不管舊賬”、政策“一日游”等違法性的現象進行制約。二是要保護創業者的生命和財產,依法謹慎地運用財產強制措施,持續推動對企業家進行冤假錯案的甄別,讓創業者在訴訟中感到公正和公正。三是要創造一個可以期待的司法環境。建立健全權責分明、權責統一、管理有序、監督有力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讓法官來評判,由法官來承擔責任,嚴格執行法律的準則,使判決的尺度達到統一。完善標準化的訴訟程序和工作需求,要保證公正、統一的判決標準,以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權益。
任何一種權力的制約,最終都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和一套完整的權力運作監督體系。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治營商環境評估制度。二是要科學地設定考核指標,使主觀和客觀相統一。依法行政的營商環境由企業和公眾來評判,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要從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等方面來衡量改革的實效。
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加強依法監管,加強對營商環境的優化,建立健全營商環境法治化監督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制度的監督作用和對不規范行為的制約作用,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以促進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