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峰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上海 200051
民商法在日常運用過程中涉及與覆蓋的范圍是比較大的,牽涉其中的內容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1]。在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過程中,民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每年都呈現出一種上升的趨勢,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民商法也就會出現一些不適用的情況,而且連帶責任在民生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也會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下的發展時代中,民商法的有關法律規定和條文中,實際上只是有很少的部分對連帶責任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與規定,因此,在對民生有關問題進行處理與解決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存在部分違法人員借用法律規定中的漏洞對自己的法律責任進行逃避,這就導致在實際運用法律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困難不斷加大,因此,對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安居樂業也就造成了比較大的阻礙。
在民商法相關責任處理與實施過程中,其基礎都是在有關的法律規定與條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連帶責任的形式也是比較復雜多樣的,在連帶責任中涉及的人員也是比較多的,同時每個連帶的責任人之間又是獨立的[2]。所以,在實際的法律連帶問題中,當出現糾紛問題的時候,在進行處理與解決的時候通常都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在這種情境中,主要是在同一個問題中涉及到了多個給付的主體,因此在對問題進行解決與處理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多個責任人,因此,有關的責任人在對自己部分的法律問題與責任進行承擔的過程中,還要對整體的債務進行負責,因此,在對實際的案例進行處理的過程中,當有一個連帶責任人可以對問題進行承擔,那么其他的責任連帶人的責任也就會隨之消失。民商法連帶責任具有的特點也是比較多的:第一,連帶責任與一般保證人不畫等號,當被確定成連帶責任人,就不能再成為一般保證人[3]。第二,連帶責任的主體通常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員,在連帶責任的關系之中,其中任何一個主體人可以具有相關對外的義務以及相關的職責。第三,當連帶責任確定之后,全體債務人都負有相關的責任,同時還不具備抗辯的權利,不管是不是能夠承擔債務,都必須承擔有關的責任,沒有拒絕的權利,這樣的規定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合法人的權益。
連帶責任是民商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民事責任中的一個分類,也就和當事人的利益有了極為緊密的聯系。通常,在對有關的責任進行認定的時候,如果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與條文,或者是當事人之間已經形成了明確的約定,那么這個連帶責任的事實與情況就是成立的[4]。在開展研究之后,在對民事理論的有關責任進行判定的過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當行為或者有違法的性質存在,同時又產生了一定的侵害,產生的侵害與責任人之間還具有不可避免的關系,還有就是在主觀方面也存在錯誤。在當下的民商法發展過程中,連帶責任是其中重要的責任因素,因此,在新的發展時期,就必須對連帶責任有更加明確與清晰的認識[5]。在事件中當事人的人數應該超過一個人,主要是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承擔全部的責任,責任人之間也存在連帶追責。在對這種責任進行判定的時候,也是建立在共同債務的基礎上進行的,當不存在責任關系的時候,連帶性質也就不會存在。因此,在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性質必須是完整的,也是不容分割的。
民商法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只是對連帶責任有關的時效性進行了一定的規定,對連帶責任所能涉及到的條件與范圍并沒有提到。因此,在對實際的責任進行追認與判定的過程中,法官與律師考慮問題的出發角度不同,對事件判定的角度也就不同,甚至可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6]。在民商法中對連帶責任進行判定的時候,應該給出一定的判定標準,但事件中的授權委托存在不明確的地方時,被代理人員應該及時向第三方積極承擔有關的責任,實際上代理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是連帶責任。但是在實際判定的過程中,只對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有關責任的判定進行了規定,因此,在部分關鍵性的授權方面缺少了有關制度規定與條文。
因為民商法有關條款與規定存在界定不清晰的情況,因此,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其中某一個因素出現變動,就可能會給連帶的責任產生相應的變動。在新的發展時期,民商法與程序法之間缺乏特定的關聯,因此,在進行追責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對民商法進行簡單地運用,在對連帶責任進行判定的時候就會流于形式[7]。因此,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當實體法律與程序法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形成一定的相佐論據,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就可以依據實體法的規定對最終的結果進行確定,這主要是實體法在優先性與級別上都遠遠高于程序法。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相應的問題,那就是民商法在對連帶的責任進行判定的時候,就不能對程序法的存在有所顧慮,因此,在判定中得出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頗的。
對責任人進行界定存在模糊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源自民商法在對連帶責任的訴訟制度與規定。在實際的案例當中,當原告人員只是對其中的某一個責任人進行起訴,那么在實際中要進行責任承擔的人員也就只有這一個。但是在起訴中如果原告起訴的是全部的責任人,那么在最后進行追責的時候,應該是全部的責任人對責任進行承擔[8]。此外,由于牽涉其中的連帶責任人都是比較復雜的,對主體的責任又不能進行明確,因此,即使原告人員只是對其中的某一方責任人進行了起訴,那么責任方有關的全部涉案人員都應該對連帶的責任進行承擔。此外,這種類型的連帶責任在判定的過程中是存在一定的輕重之分的。主要是由于在追責的過程中,有關的責任人必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誤或者過失,因此,在對產生的糾紛進行實際的判定時也會存在不同。例如,王某與白某是朋友關系,白某與徐某是朋友關系,王某將房子借給白某,白某與徐某存在利益關系,因此,白某與徐某在房子中進行一些非法的活動與經營,在之后的利益分配中,白某與徐某產生分歧,徐某被白某告上法庭,認為徐某存在非法交易的行為,但是在法庭的審理與量刑之后,認為王某、徐某、白某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對他們進行了相應的審判。但是,在實際中王某與白某認為自己都是不存在責任的,但是由于二者為徐某的活動提供便利,因此,就必須承擔有關的連帶責任。基于這種事實情況的存在,責任人的界定就出現了一定的困難,承擔的責任也就沒有確定的標準[9]。
在通常情況下,我國許多法律規定的訴訟時限都是兩年,但是這一規定與《民法典》中的相關條款卻產生了沖突,因此,在新的發展時期,在對民商法連帶責任進行界定的時候,其追溯的界限與時間方面也是存在缺陷的。
在運用民商法對各種民事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與實體法律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更好地對連帶責任進行確認與認定,同時也需要將各類法律與民商法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與處理,在實體法和民商法中都加入連帶責任的認定,對各項責任認定的標準進行明確規定,確保連帶責任的適用性[10]。使實體法與民商法之間的協調作用得到加強與配合,各類法律在運用的過程中應避免單獨使用,在對連帶責任進行認定的同時,還應該確保連帶責任的認定效果,避免出現在案件處理中責任認定不明確,進而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影響。
我國的民商法在對實際問題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訴訟的程序實際上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程序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嚴格依照有關的規定對案件進行處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各種法律具有較強的個體性,不能及時進行協調處理,在民商法中沒有對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處理進行明確,因此,對責任的認定產生了影響。在對民商法進行規定與設計的時候,必須依據社會的實際情況以及法律的情況對民商法中的各項規定與制度進行完善,對訴訟的程序進行完善與規范,盡可能滿足不同案件的實際需求[11]。在當下的民商法訴訟程序中,涉及到的民事案件的類型也是比較繁多復雜的,在不同的案件中,債權人不一樣,債務人的主體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相應的訴訟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在對實際的案例進行受理的過程中,需要依據案件的實際情況與訴訟的要求進行詳細的認定與處理,不能夠在所有的案件中都適應同一個程序,避免對案件的處理產生影響。
在對民商法的實際運用當中,在對力度問題進行認定的時候,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不夠明確,進而導致在責任認定的時候出現問題。所以,在對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多項原因對案件中涉及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主體進行明確,盡可能地滿足訴訟的實際需求,有效提升民商法中訴訟的處理效果,加強對各類民事案件的糾紛處理。
盡管在民商法中力度責任的制度不夠完善與健全,同時也發揮了一定的處理效果,但是在實際案件的解決與處理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對有關制度進行完善與健全,在此基礎上不斷對連帶責任的認定工作進行明確,進而確保連帶責任可以健康、順利地實施與認定,避免民商法中連帶責任在認定與處理過程中,出現主體認定不全、違反原則的情況,因此,有關的法律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不斷對有關的規定與制度進行健全與完善,進而確保在對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可以使民商法公平、公正進行判定[12]。
在對當下的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通過對民商法有關制度的落實,對有關的程序進行完善之后,在對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實際的情況與債權人的需求對其進一步完善與處理,為債權人的合法訴求提供更多的保護空間,在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保護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與執行各項制度的規定,對債權人的訴求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通過對民商法中多項的內容進行綜合性的評估與權衡,確保訴訟程序可以順利推進與實施,進而使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可以明確。
在當前的法治發展過程中,民商法的制度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對此類問題進行規避與彌補的過程中,結合有效的改進措施可以對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對有關的訴訟程序進行完善,確保連帶責任制度可以公平公正地落實與推進,進而對民眾的合法權益進行更好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