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晗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貴陽 551402
一直以來,國家都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目前我國圍繞著生態文明建設,頒布了一系列新戰略、新方針,促使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同于傳統領域的環境侵權糾紛,生態環境損害是一種新型損害問題,在產生原因、危害結果、表現形式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征,其涉及的問題也更加復雜棘手。現行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缺失相關救濟制度,不能及時修復與保護生態環境等[1]。基于上述背景,我國亟需加大對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立法方面的研究,結合本土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改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從而更好地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就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看,針對生態環境損害方面的規定缺乏協調性,依然有著諸多的沖突和矛盾,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并不完善。一旦發生生態環境污染事件,有關部門可能沒有具體的規則可以遵循,即便有相關規定,這些法律規定位階高低也有著較大的差異,一些事實基本相同的生態環境損害案件由多個司法部門進行審理,這就產生了不同的判決結果,無法保障環境受損權益,也不能徹底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問題[2]。關于立法上的矛盾和沖突,主要體現為:1.針對賠償是不是以違法行為要件規定存在差異;2.不同法律所規定的免責條款存在差異,這就極易造成司法判決存在偏差。
在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側重于個體化承擔機制,也就是“誰污染,誰承擔”,屬于傳統的民事救濟機制,相較于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體系,我國的社會化賠償程度較低,并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在社會現實中,因為環境損害程度較深、涉及范圍較廣、賠償金額大等情況,雖然讓當事人承擔了責任,但因其個人經濟實力無法承擔這份責任,造成受損的生態環境很難得到修復,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功能,生態質量較差,無法起到賠償的目的。由此可見,我國缺乏一套完備、科學的社會化賠償制度來配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的有效開展。
對于生態環境損害糾紛案件,我國主要是依據傳統民事訴訟領域來判定當事人的賠償義務與侵權責任,也就是賠償損失或是行政方面的行政處罰。然而生態環境損害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損害程度較為嚴重,很難恢復損害結果,損害范圍較廣,在民事層面的賠償損失和行政層面的行政罰款方式均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弊端。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1.行政處罰太輕。現行相關法律中規定的罰款計算方式、罰款數額與生態環境損害結果的嚴重程度并不成正比,難以發揮良好的懲罰與威懾作用[3]。2.民事救濟單一。由于生態環境損害相較于常規意義上的侵權損害,其損害程度更深,損害范圍更廣,且損害結果更為嚴重,只是基于民事救濟層面上的賠償損失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填補生態環境受損收益,所以需要尋求更為有力的救濟方式。
為能夠更加有效地落實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更好地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有關部門亟需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進行專門的立法完善,旨在彌補我國現行相關法律體系存在的不足,讓司法部門和行政部門能夠依據具體的規則來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進行科學、恰當的處理,也就是通過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清晰地界定具體的賠償細節,以便更好地解決當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中具有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治理效果。
針對專門法律法規的制定,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1.明確立法的目的和原則、具體的損害行為、賠償的雙方主體等內容。2.明確當事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包括:恢復生態環境、賠償損害損失。針對特殊情況,需要結合刑事與行政內容來采用相應的處罰方式。3.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即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基金制度、補償基金機制及保險制度等。4.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糾紛解決方式,即訴訟與非訴訟方式。訴訟方式需圍繞著環保法庭的建立,具體規定專門的訴訟時效;非訴訟方式主要是涉及行政仲裁、行政調解等[4]。
1.建立完善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即企業通過在保險企業投保,讓自己成為被保險人,一旦發生生態環境損害事件時,由保險企業承擔這一事件的賠償責任,從而盡最大可能降低自身的責任。針對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建立,可從以下幾點出發:(1)結合我國環境保險市場的實際狀況,對不同行業提供不同的保險險種。對于危險度相對較低的行業,可結合企業自身的意愿來自由投保,對于危險度較高的行業,則采取強制責任保險。(2)有效結合限額賠償和全部賠償。基于生態環境損害的具體情況,保險人需要按照保單而支付的賠償金額可以低于保險金額,即其只需賠償自己的責任部分,但侵害人應當承擔大部分責任。(3)制定有效合理的保險費率。建議結合我國環境保險市場的具體情況,對于危險度相對較低的行業,可適當降低保險費率。對于危險度較高的行業,則可適當提高保險費率。
2.環境共同基金制度。即存在相同風險的企業共同成立環境基金,當出現生態環境損害時,風險就由這一基金承擔,具體內容為:(1)不同行業的企業可結合自身意愿來成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政府部門則是采取鼓勵支持的態度,給予其相應的自治管理權,確保基金在法律上的獨立性[5];(2)合理制定基金章程,即所制定的基金章程必須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能夠約束相關企業和管理人的行為,基金的章程應涉及基金賠償的范圍、條件、程序等內容。
3.環境補償基金制度。該制度是一種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的特別形式,有效補充了現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體系。具體內容為:(1)明確補償基金的來源。可以是政府征收的相關環境稅費,或是損害當事人的生態賠償,或是政府專門設立的環境保護基金,或是法律規定的其他來源。(2)明確補償基金的使用范圍。要求是行為人無法明確的,不可抗力的海嘯、洪災等自然災害,當事人不具備賠償能力,環境不能得到及時合理修復的生態環境案件等。
1.合理拓寬賠償范圍。當前我國發生的大多數環境污染事件,不僅存在財產權和人身權的損害,還存在生態環境的損害。面對這種情況,不能僅僅要求當事人承擔人身和財產權益損害的責任,其也要承擔受損生態環境權益的法律責任。基于此,在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當注重對賠償方位的合理拓寬,提高對救濟生態環境損害的重視程度,以此來對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科學的保護[6]。如:《環境保護法》中只明確了一次危害造成的生態損失,這是不全面的。在具體實踐中,生態環境損害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后期與潛伏期,往往不能馬上呈現出損害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可能產生間接或是潛在的生態損害。針對這一情況,該法律法規中應當增加二次危害造成生態損失的規定,以此來填補生態環境受損權益,更好地抑制侵害行為。
2.成立專門的損害鑒定評估部門。相較于傳統的民事侵權案件,生態環境損害案件的鑒定評估工作更為復雜,為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地對各種類型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進行鑒定評估,建議成立專門的鑒定評估部門,值得注意的是:該部門必須獲得司法行政機構的認證,這樣才能夠讓鑒定評估結果擁有法律效力,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讓廣大人民群眾信服;必須明確鑒定評估的規范、程序及方法,通過與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具體操作相匹配,從而確保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須明確鑒定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讓鑒定評估部門能夠嚴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工作,確保鑒定評估規范與技術方法的科學性、可行性,從而確保司法機關處理結果的權威性與公正性,讓生態環境損害得到合理、公正的賠償,義務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督促其盡快賠償或是修復生態環境。
3.建立賠償磋商途徑。也就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談判或是賠償協商途徑。這是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司法化的關鍵舉措,能夠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效果。具體包括:(1)明確賠償磋商的主體,即賠償義務人與權利人。結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有關政府單位與機構能夠依法成為賠償權利人,生態環境損害的當事人則是賠償義務人,保險企業可以結合相關合同來承擔相應的賠償義務。(2)賠償雙方主動自愿磋商,司法部分與第三方盡量不要干預,尊重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自主意愿,這樣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約司法審判資源,獲得更優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效果。(3)制定完善、可行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這是賠償當事人磋商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只有明確了損害結果、雙方責任主體,才能夠更加科學、公正地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4)若雙方自行磋商沒有達成一致,賠償案件無法及時處理,這時司法部門可以主動介入解決,賠償權利人也可以走司法程序,提起賠償訴訟。
針對需要走司法途徑解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為了確保得到公正、客觀的判決,我國有關部門必須結合基本國情,積極建立科學、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途徑。具體包括:1.明確訴訟主體。即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社會組織與政府部門,能夠對破壞環境造成的生態環境提起訴訟賠償請求,旨在對受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而做出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人或是企業,就是賠償訴訟的被告[7]。2.延長訴訟時效。基于生態環境損害存在的滯后性、潛伏性等特征,我國現行法律中規定的訴訟時限通常是3至20年,一旦超過20年,即便發現了行為人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也無法追責,所以建議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專門頒布新的法律法規,適當延長生態環境訴訟時效,從而實現損害者必擔責的環境公正、公平價值理念。3.成立專門的環境審判庭。由該機構專門負責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審理,實現對這類案件的專門管轄。在這一過程中,必須確保環保法庭具備司法能動作用,能夠在自己的管轄中主動納入生態環境損害案件,讓環境案件走上司法化道路。需要不斷提高環保法庭中法官的綜合素養,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豐富的生態環境損害案件審判經驗,才能夠確保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得到妥善處理。
綜上所述,通過深入分析我國現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發現這一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包括:立法不夠集中,缺乏協調;社會化賠償程度低;缺乏糾紛解決機制,處罰力度不足等。針對這一情況,有關部門必須立足于本國國情,積極探索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有效措施,即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健全社會化賠償制度,健全賠償糾紛解決機制,構建科學的賠償訴訟途徑,來確保生態環境損害案件得到客觀、公正的解決,并有效填補生態環境受損權益,更好地抑制侵害行為,實現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